水滸傳中真實存在的三位人物:武松結局悽苦,張順值得敬仰

怡文史話 發佈 2024-04-25T23:08:13.383030+00:00

《水滸傳》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通過描寫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頭領的聚集梁山泊,領導受壓迫的人民群眾的起義故事。

引言

《水滸傳》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通過描寫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頭領的聚集梁山泊,領導受壓迫的人民群眾的起義故事。

該故事穿插了不同人物的生平經歷和行俠仗義的故事,雖然裡面有大量的傳奇色彩,但其人物原型多是從歷史上選取的典型人物,我們從歷史角度來剖析歷史小說,會發現真實歷史往往比虛構的小說更為精彩傳神。

歷史上有宋江這個人物嗎?

武松打虎是打死真的野生老虎了嗎?

當時北宋朝廷對起義團伙進行招安了嗎?

這些都將吸引我們考究真實的歷史中,發生這些事的背景和真實性到底是怎樣的。

揭竿而起,替天行道——宋江

北宋宋徽宗宣和元年,即到了北宋的末期。

宋徽宗生平好書畫,獨創「瘦金體」書法在現世仍在流傳。

然而也正是宋徽宗的性格,使北宋當朝的統治混亂不堪,後人有雲:「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宋徽宗好花鳥不好朝政,選任官員憑藉一時好惡,於是給了一些奸佞小人可乘之機。

蔡京特長書法,又知宋徽宗愛好書畫,蔡京刻意結交了畫家童貫,投宋徽宗所好,逐漸獲得了宋徽宗的信任。

宋徽宗任用蔡京為相,後又拜為太師,宋徽宗執政年間,朝野上下幾乎都以蔡京的黨羽把持。

朝中無治世之臣,民間也就沒了安寧之世。

朝中大臣和皇室宗親貪圖享樂,國庫空虛就巧立名目征賦收稅,更是出現了歷史上聞所未聞的「花石綱」。

「花石綱」即是專門搜刮民間名畫名書的朝廷機構,所到之處,百姓怨聲載道。

這讓本來窮苦的百姓,更遭賦稅盤剝無一絲生機。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當時的朝廷徵收變本加厲,甚至要將梁山泊的全部水域劃為公有,並對在水域內進行生產活動的漁民加征賦稅。

有一股勢力以宋江為首,一共三十六人揭竿而起,在梁山泊一帶聚集,招募起義義軍,在集合完畢之後便沿著黃河中下游一帶顛覆地方統治,將當朝地方官僚和豪紳全部消滅,並將所得分散給當地百姓。

起義軍的名號一時傳遍中原一帶,也引起了宋徽宗的注意,便召集大臣探尋平叛之策。

大臣侯蒙獻策宋徽宗招降宋江。

而宋江不願接受招安,於是宋徽宗派了歙州曾孝蘊前去征討,宋江抵擋不過,便從青州南下,之後又與官兵周旋了三年,宋江率軍從江蘇北部率軍北上,不料在連雲港被埋伏在岸邊的官兵前後夾擊、一舉擊潰。

由此宋江才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由此可見與《水滸傳》中的一心要招安的宋江相比,歷史上的宋江反而是一個不願被招安的硬漢子,而後被招安的結果也確實是屈服於強權。

打「虎」英雄,受人傳頌——武松

武松在《水滸傳》裡因返鄉路上打死一隻禍害當地的老虎而成為打虎英雄,後因武藝出眾又受縣令的賞識當了縣衙都頭。

然而在可考的歷史上也確實有武松其人。

武松因為一身武藝受杭州知府高權的賞識做了府內都頭,後來又被拔擢為提轄,深受杭州知府的器重。

但這個杭州知府因為官場上得罪了人,被構陷後罷官,由此樹倒猢猻散,武松也回到了江湖中。

但是新上任的杭州知府不是別人,正是當朝大奸臣蔡京的兒子蔡鋆,蔡鋆倚仗父親在朝中身居高位,上任後橫徵暴斂,作惡多端,當地人稱蔡鋆為「蔡虎」。

而歷史上的武松卻也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他因看不慣杭州百姓受賊人壓迫,便懷揣匕首,在蔡府附近藏匿,正好碰到蔡鋆出行,武松憑藉一身武功和蔡鋆隨從的不備,刺殺了蔡鋆。

而這位孤膽英雄也因為無人救護,現場被官兵擒獲。

後在獄中飽受摧殘,終究抵不過酷刑慘死在裡面。

水滸裡面的武松借鑑了歷史上的武松英雄形象,不畏強權、嫉惡如仇,而且一身好武藝,小說里的武松在入獄和流放的路上一路有好漢相助,並且總能化險為夷。

歷史上的武松一腔孤勇,令人敬佩。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能站出來和惡勢力作鬥爭的勇士,將武松葬於杭州西泠橋邊受後人香火膜拜。

強弩之末,自拜九龍——史斌

歷史上的宋江帶領的頭領裡面,有一位也是在《水滸傳》裡面出現過,他就是史進。

史進的原型是北宋末年的史斌,他在宋江被迫招安後也隨著招安隊伍進了朝廷。

後來又自行離開了當朝的統治,重新落草為寇。

這其中的理由或是正義的,也或是非正義的。

朝中奸佞當道,君主昏庸,內有百姓不滿時局四處起義,外有金人覬覦中原大地時時來犯北宋邊境。

即使有一身武力也不見得能落個安身立命的好去處,自然就有了史斌這種背離朝廷的做法。

而後北宋遭遇了靖康之恥,皇帝與宗室皆被金人擄走,金銀財寶名家書畫皆被搶去,儘管如此,被擄走的宋徽宗卻也只是感嘆書畫之失,可見北宋已經到了不得不亡的地步。

史斌離開朝廷之後,集結勢力開始繼續反抗宋朝統治,並在南宋朝廷建炎元年攻占興州,興州則是現在的陝西略陽。

興州守臣向子寵棄城而逃,這就助長了史斌的氣焰,史斌宣布在興州稱帝,算是徹底脫離宋朝的統治。

史斌為了拓展自己的統治領域,準備帶兵攻打四川蜀地。

史斌在攻打四川門戶——劍門的時候就沒有得逞,又去攻打漢中,攻打漢中也未果,於是史斌又揮師北上攻打長安。

可這種行為終究會激怒當朝統治者,一個國家怎麼可以有兩個政權,而且其勢過甚。

史斌只是一股極小的力量,當時正在陝西抗金的經略司統制官曲端派其下屬吳階帶領一支精兵在長安圍剿史斌,史斌不敵吳階,便逃到了鳴犢鎮,最終還是被吳階俘獲,並被處死。

援襄抗蒙,為國捐軀——張順

和水滸將領裡面浪裏白條張順一樣,歷史上的張順也是深諳水性的一名水軍頭領,不過真實的張順非但不是一名草寇,而且他還是南宋抗蒙的英雄之一。

南宋時,蒙古軍經常南下攻城略地、燒殺搶掠,引得百姓叫苦不迭。而蒙軍之勢,遠不止搶掠民眾那麼簡單。

蒙軍大舉南下,至襄樊,欲要搶奪連接南北的重鎮,當時蒙軍攻打襄陽城,久攻不下就用大軍把襄陽圍了起來,圍困時間長達六年。

圍困第五年,襄陽城內已經沒有足夠的物資,軍民都人心渙散,欲要投降蒙古。

為了給予守城軍隊和百姓堅持的信心,當時宋朝軍隊派出了一支帶有物資的部隊,策劃了一出小船夜攻的戰術。

但是這種戰術需要去實行的人需要懷著必死的信念,因為去救援的人往往凶多吉少。此時張順正在軍隊裡面,他和當時還有一人叫張貴同征為死士的頭領。

在漢水漲水的時候,張順帶領死士駕著小舟順流而下,進入團山。

再過了兩天進入高頭港口,修築了工事,除了物資之外,在船內增添了火藥和刀斧。

晚上過了子夜,張順和張貴帶領部隊迅速衝破重圍,來到了磨洪灘上,蒙軍派大軍圍堵,張順張貴趁著士氣大增用刀斧劈開蒙軍船間的鎖鏈,迅速再次突圍。

就這樣轉戰漂流了二十多里,張順為了保證大軍能順利支援襄陽,自己率軍殿後,卻因勢單力薄,不能支持,直至戰死最後一刻。

張貴率領大軍到了襄陽後,清點兵將卻沒有找到張順,後來張順的屍首漂到一個浮橋下,人們認出了他,將他安葬後,還為他立了廟宇,來紀念這位抗蒙的英雄。

這次的援襄戰役,為守城的軍民帶來了希望,並增加了守城部隊的信心,是一場悲壯但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戰役。

進城後的張貴,在後來多次出城接應物資,但最終也沒能逃過蒙古大軍的追擊,在一次接應戰中遇害。

而襄陽城,也在張貴死後的次年二月被蒙古大軍攻占,主將呂文煥投降,荊州都統范天順自縊。

結語

水滸108將的故事縱然傳奇且悲情,他們殺富濟貧、討伐奸佞、以秤分金、替天行道的事跡被後世津津樂道。

後世的俠義豪爽之情多以水滸英雄為綱。

而拋卻對小說故事的偏見,真實的歷史往往更引人入勝。

歷史上的宋江不滿人民受壓迫,揭竿而起奮起反抗當朝統治;歷史上的武松忠於朝廷,卻看不慣奸臣當道、魚肉百姓,哪怕明知落個身死也義無反顧為民除害;歷史上的史斌不滿朝廷,即使跟隨宋江暫且被招安,後又另起門戶公然反抗腐敗朝政;作亂歷史上的張順未救國援襄義無反顧,雖身隕江河但壯志長存。

正如魯迅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施耐庵描繪的水滸世界,正是讓那個時代的英雄主義變得從一種全民反抗的理想社會走向另一種無力回天的現實社會,如果直接告訴我們這段歷史,或許會缺少一種有血有肉的形象理解,而我們對於歷史的解讀,恰好是從這樣的故事中探索出來。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卻是以帝王將相家譜形式傳寫的,從小說中來,到歷史現實中去,才讓我們有所得,有所收穫。

參考文獻

《浙江通志》

《杭州府志》

《宋史·徽宗紀》

《宋史·曲端傳》

《宋史•高宗本紀》

《宋史·張叔夜傳》

《宋史•列傳•卷二百零九忠義五張順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