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侖:人這一生,本質上都在回答這一個問題

壹念心知島 發佈 2022-07-08T03:26:55.141340+00:00

我曾經問過很多人——你為什麼活著,你又如何看待死亡?有人回答我說:我活著是因為我的身體還是健康的,如果有一天我得了不治之症,我不會任由病魔摧殘我的身體到沒有人形,我會選擇安樂死,這就是我面對死亡的方式,這一切必須由我來控制。

我曾經問過很多人——你為什麼活著,你又如何看待死亡?

有人回答我說:我活著是因為我的身體還是健康的,如果有一天我得了不治之症,我不會任由病魔摧殘我的身體到沒有人形,我會選擇安樂死,這就是我面對死亡的方式,這一切必須由我來控制。

有人回答我說:我活著是因為我不是單純為自己活著,我還為了我愛的人,愛我的人,我恨的人活著,也許您不太理解,我要讓我愛的人開心,我要讓我恨的人看看,我活得多麼精彩,非常遺憾的是,有人集合了這兩點,比方說我媽,希望在我死之前可以解決好這個問題。

有人回答我說:跟天地萬物一樣,我就是存在著啊,喘著氣,既然老天爺還沒有收我,那麼我就活著吧,死亡應該就是像睡著了一樣吧,希望我可以沒有痛苦的死去。

有人回答我說:眾生皆苦,活著就是一場修行,為了靈魂的彼岸,要不斷學習不斷體驗,豐滿自己,到時候也許就死而無憾了吧。

當我們試著去了解人類所思考的一些終極議題的時候,比如說活著的理由,死亡的個人定義時,所有人都會在自己的答案里藏著這樣的一條邏輯——似乎如何面對活著與死去,就是如何面對痛苦本身。

痛苦被很多人體驗為一種心靈的「癌細胞」,它太自戀了,它永遠不死,它吞噬著健康的「心靈細胞」本該吸收的營養,使人日漸虛弱,無法享受生活與關係。那麼如何才能使用一種「免疫療法」,使癌細胞恢復成健康的細胞,為心靈提供支持與力量呢?

很多年以前,小苑找到我,想通過與我的諮詢研究一下與周圍人的關係,在她凌亂的描述中,我發現她在關係中總是找不到親近感,我與她討論,為什麼孤獨比親近更加誘惑她。

一段時間之後,她給自己買了一條京巴犬,每天在小區里溜這條狗,以顯示自己並沒有那麼孤獨,並給自己的愛犬買了一部手機掛在脖子上,小區裡的其他人在她遛狗的時候對她指指點點,說她是瘋女人,為此她在諮詢室里向我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要給愛犬買一部摩托羅拉掌中寶手機,我也好奇,問是為什麼呢?

她回答我說這樣她在想這條京巴的時候就可以打電話給它啊,我說原來是這樣,我繼續說,聽說京巴不喜歡摩托羅拉這個牌子,它們更喜歡愛立信,小苑驚奇的問我,為什麼呢?

我說京巴臉短,愛立信長度剛剛好,於是我們就京巴究竟是喜歡摩托羅拉還是愛立信討論了好幾節諮詢,最後她發現給一條狗買手機可以躲避跟人相處的痛苦,而在這一點被領悟之前,她無法體驗到在關係中的痛苦,她寧願成為一個給狗買手機的「瘋女人」,也不願意嘗試救贖自己的匱乏性的孤獨。

而這些變化剛好呈現了弗蘭克爾意義療法中的意志的自由是如何被正視的痛苦所激發的,又是如何幫助小苑重新找回她自己的。這個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維克多弗蘭克爾所創立的意義療法上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可以看到如下的路徑:

第一步是跳出自我的屏障,去「積極」的感受痛苦。人類有一個本能,是尋找一些讓自己舒服的東西把自己包裹起來,然而長此以往,便會成為那首歌里的狀態——「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安全感的匱乏令我們失去了感覺的能力,這種匱乏的本質是令人恐懼的恐懼感太多,這種恐懼感一部分來自於我們對過去的體驗與經驗,更來自於我們對未來不確定所帶來的迷惘,若想成長突破自己,就要主動打破自己所包裹的「舒適圈」,去體驗一種全然的意志自由,在生理、心理與社會角色的局限性中超越出來,正視無法體驗痛苦才是痛苦的本源,把意義感的建設與體驗痛苦的過程連結起來,開始真正的自我救贖——「人的第二次出生」。

第二步是發展創造意義的意志力,人之所以會虛度年華隨波逐流貪婪成性毫無悲憫,是因為追求意義感的過程中遭遇了挫折,轉而把對死亡的定義從自我的生命中剝離,活脫脫變成了一副軀殼,那些人生的終極議題被我們刻意遺忘在生命中,在關係中,仿佛一切外在的東西都可以決定我們是誰,而內在意義感的枝蔓卻漸漸枯萎——夢裡不知誰是我,醒來不知我是誰——我們需要消除挫折的麻醉性,在虛無成癮的迷霧中把自己喚醒。

第三步不斷在創造中享受結果——創造那些比我們存在時間更長的東西,那些可以積極地留在別人心裡的東西;在熱愛中享受過程——在熱愛所熱愛的東西,和關係中體驗過程里每一個當下的自我,我們在熱愛中不斷地擦拭著自己,不斷與自己的光芒相遇;在適應和應對中體驗生命力——在生命的局限性中發展適應能力與改變能力,我們相信未來有一個更理想的自己向自己招手,並發展與痛苦並不相悖的生命力。讓意義感的源泉真正在心中湧現。

這是我所理解的意義療法,是我在獲得了弗蘭克爾的思想之後與來訪者們,與小組成員們共同探索出的精髓,這是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也是我們的意義療法,我們在一條人類自我救贖,自我探索,自我成就的路上相遇、相伴並砥礪前行,超越了時代超越了文化。

而源頭弗蘭克爾他又是如何創造了這些觀點,在我翻譯《生命的探問》這本書的過程中,得到了答案,這與他在集中營的體驗緊密相關,也與那個時代的烙印緊密相關。向他致敬。

感謝那些回答我提問的人,感謝職業生涯中諸多的來訪者,小組成員們給了我生命中鮮活的體驗,感謝人民郵電出版社給我機會翻譯這本書,這樣我就可以不斷把這些體驗梳理,歸納,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意義療法」,我相信這也是弗蘭克爾的初衷,每個人都需要發展出自己的意義療法,不斷地發展自我,在一切痛苦中體驗與學習,成為可以主宰自己命運的人。

對了,這本書是《生命的探問》,希望你可以儘早讀到它,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療法」。關於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我在4月23日會有一場直播,歡迎你們來看。

圖片

《生命的探問》中所收錄的文章是弗蘭克爾於1946年發表的三篇演講的抄本,其內容強大有力,時至今日仍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為何它值得收藏?

1、弗蘭克爾創立了「意義療法」及「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2、這些文章簡明扼要地再現了這位偉大的精神醫生的全部思想,在之後的幾十年中,他又通過無數篇文章與書籍將其拓展完善,本書中闡明的思想深度至今令人難以望其項背。

3、他以自己經歷的喪失、失去自由、飢餓和對死亡的恐懼等這些痛苦的經歷為支點,運用科學的心理治療技術,將希望、友誼和使命感傳達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4、他用畢生的努力向世界表明:

只要活著,凡事都有可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