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養育》:為了孩子著想,父母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新京報 發佈 2022-07-08T14:10:26.459178+00:00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反脆弱養育》,來自美國作家瑪德琳·萊文。為什麼生活變好了,孩子卻很脆弱?《反脆弱養育》關注對孩子過度保護帶來的教育問題:只有勇於面對脆弱,才能建立強大、樂觀的自我。作者瑪德琳·萊文是執業30年心理諮詢師,是美國從學前班到高中的心理顧問。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反脆弱養育》,來自美國作家瑪德琳·萊文。

為什麼生活變好了,孩子卻很脆弱?《反脆弱養育》關注對孩子過度保護帶來的教育問題:只有勇於面對脆弱,才能建立強大、樂觀的自我。作者瑪德琳·萊文是執業30年心理諮詢師,是美國從學前班到高中的心理顧問。《反脆弱養育》2008年首次上市連續霸榜美國亞馬遜30周,已授權1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市13年至今仍長踞美國亞馬遜兒童心理類圖書排行榜TOP50。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反脆弱養育》

作者:瑪德琳·萊文

譯者:余欲弟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22年4月

作者簡介:

瑪德琳·萊文,美國專業臨床心理醫師、親子教育專家,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和心理諮詢長達30多年,多年來一直是全國各地從學前班到高中、公立和私立學校的顧問。她的教育專著《教好你的孩子》榮登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20周之久。

瑪德琳·萊文博士認為優渥的家庭環境並不能確保孩子擁有健康的情緒、良好的成績和獨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用心的陪伴,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交流才是孩子擁有健康自我和陽光性格的基本保證。她的另外一部著作《給孩子軟實力》出版後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受到父母歡迎。

評審員

001 candy_shuya

理性面對文化和社會中的挑戰

2022年6月7日上午九點,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想著自己距離高考還有2192天的女兒,我的心居然開始劇烈地跳動起來。低下頭,我看了看腰封上印有「父母應該抵抗『成功焦慮』,培養孩子強大、樂觀的自我」的《反脆弱養育》這本書,我頗有些無奈地自嘲「還真是知易行難啊」。

《反脆弱養育》的作者是美國的瑪德琳·萊文博士,她既是一位臨床心理醫師,也是一位親子教育專家,專門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和心理諮詢長達三十多年,在《反脆弱養育》一書中我們看到大量「空虛的」「焦慮的」青少年的個案,就來源於瑪德琳·萊文博士心理諮詢中形形色色的案例。

書的第一部分,瑪德琳·萊文博士直接拋出了「為什麼生活更好了,孩子卻不快樂」的問題。書中用加黑的字體寫下了這麼一句話:由於外在飽受溺愛、呵護、壓力,以及無微不至的管理,我的小病人反而在不知不覺中被剝奪了內在成長的機會。父母們為了「確保」孩子表現出色,往往對孩子進行干預——可怕的是這些干預常常會揠苗助長,讓孩子在溺愛、呵護中無法發展童年及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務——發展自我的意識,同時,還讓孩子感受到「成就的壓力」,而在我看來最可怕的莫過與由此造成的孩子與父母的疏離。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孩子需要父母溫暖的接納,需要父母有界限的愛,需要父母持續的關注,而作為父母,需要的是永遠相信孩子是向善、向上的,需要的是真正看見孩子、接納孩子。

在書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瑪德琳·萊文博士給出了基於親子教育大規律之下如何進行親子教育的「小方法」,這些「小方法」操作性很強,把二到十七歲孩子的認知發展、社會發展和教養策略都做了簡明而具體的介紹。當然,對於教養的關鍵與重點,瑪德琳·萊文博士也儘量詳細地做了描述,那就是:既要有紀律和控制來扮演「黑臉」的狠角色,也必須懂得情緒交流,「以溫情保障情緒的發展」。父母需要樹立自己的權威,需要給孩子以適當的約束,需要在堅定和持續的監督中保有彈性,知道何時該讓步,更需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良好、關愛的親子關係上,畢竟,「懂得親情交流才是教養的關鍵」。

書的第四部分是作為媽媽的我花最長時間來閱讀的部分。《反脆弱養育》說:「我們希望孩子比自己擁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因為我們知道只有不必擔心金錢時,生活才會過得更輕鬆,或許也會更為滿意,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更輕鬆、更有益的生活。當我們拼命敦促孩子更卓越與更有成就時,那是因為我們相信這麼做,最後我們的孩子一定會過得更快樂。」

相信這是所有父母的心聲,也是父母焦慮的來源。為著孩子未來的幸福,父母們不約而同地陷入極度擔心和過度介入中,這就導致孩子們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而這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是否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最終取決於父母是否「比孩子更早獨立」——包括父母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養方式,包括父母要以身作則,包括父母要學會拋開完美的念頭,也包括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克服對物質生活過分渴求的欲望。我所認識的每一個媽媽都願意為了自己的孩子獻出生命,這一點沒有任何人會質疑,但是,媽媽們在為孩子們自我犧牲的同時,一定不能忘了瑪德琳·萊文博士說的「母親是為孩子帶來幸福的關鍵,為了孩子著想,我們都要對自己慈悲一點」。

養育孩子更像是父母的一場修行,我們不是(也不需要是)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是成長型的父母,像《反脆弱養育》一書中說到的,理性的面對文化和社會的挑戰,積極面對並處理它們,讓自己的教養更有效,讓自己真正看見、真正欣賞、真正去愛自己的孩子,也讓自己的孩子自由自在地回歸到他們的基本任務,發展出健康的自我,有足夠的能力面對人生中無可避免的起伏波動。找到自己的世界,世界就是自己的。

總結:這本書中有豐富翔實的案例,有紮實的理論支撐,有極具指導意義的教養策略,但是可能因為翻譯的原因,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存在一些比較拗口難讀或是不太好理解的詞句。按滿分10分算,我給出的評分是7.5分。

閱讀評分:7.5分(滿分10分)

評審員002任嵐

養育子女要警惕完美主義

作為一名資深的心理諮詢師,作者對富裕家庭的兒童、青少年問題有著深入的了解。書中指出,生活富足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傳統的青少年問題,卻很不快樂,有很高比例的情緒問題,如上癮、焦慮、憂鬱、飲食失調和各種自殘的行為。是什麼原因讓生活條件優越的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呢?作者認為:「過度的壓力、愛操心的父母和不當的價值觀」對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審視教養孩子的方法,做出必要的修正。

書中提到的教養子女的大的原則和我之前讀過的書以及個人經驗是很相符的。比如說父母要充滿愛心、懂得體諒;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溝通,多給孩子支持,但是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要給孩子獨處的自由,要尊重他們;在紀律和原則問題上,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始終一貫,並保有彈性,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作為父母,自己要過得充實、開心,才能照顧好子女。

除了這些大的原則,書中提到的許多細節也是值得深思的。比如作者提到的干預和支持的區別:「支持與孩子的需求有關,干預卻代表著父母的需求」。

作者指出,由於社交和事業可能占去大量的時間,父母往往高估了孩子感受到的與自己親近的程度。「父母要保持警覺,注意孩子身上是否持續出現悲傷、焦慮、無精打采、易怒或割傷自己等行為模式。」

現代社會充斥著拜金主義的價值觀,購物被視為減壓的方式,父母也經常用物質來收買子女,但是作者認為「這註定是失敗的解決方案,遭遇問題應該要透過思考、洞察力和同理心來處理,而不是靠鞋子和皮包來解決。」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那麼什麼是健康的「自我」?作者認為,擁有健康自我意識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喜歡自己,接納自己,能夠自我管理,有「同理心」,對人慷慨又充滿愛心。幫助孩子發展自我,父母要學習放鬆,適時放手,讓孩子有安全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沒有自我意識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壓力的影響,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我們會經常誇讚我們的孩子,尤其是當孩子小的時候,但是作者認為「孩子需要真實的自我意識,而非膨脹的自我,太過泛濫的誇讚會讓他們無法評估出真正的自我。」而且,誇獎「更深層的意義卻又與掌控、服從脫不了干係。」

孩子做錯事應該去糾正,但糾正應該是對事不對人。批判性的反應只會造成傷害,讓孩子覺得自己令父母失望,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因此在批評孩子之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批評應該和表揚結合起來,而且以表揚為主。

養育子女是一項艱辛的工作,父母還要警惕完美主義的想法。作者指出:「完美主義讓你努力塑造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孩子,無法看見就在眼前的孩子。」我們要接受自己、配偶、孩子以及生活的不完美,不要給自己和身邊的人灌輸幻想。

母親是為孩子帶來幸福的關鍵,但是在許多家庭中,母親的價值和需求被忽略,她們會選擇壓抑自己的情感,但是「母親有多努力地隱藏她不快樂的感覺,孩子就得同樣辛苦地去確定媽媽沒有問題。」孩子花費太多精力去為母親著想,會消耗發展自我所需的精力和安全感。因此母親必須承認並照顧自己的需要。以上是自己讀了這本書並結合自己的育兒經驗深有體會的幾個點。

閱讀評分:8分(滿分10分)

綜合意見

綜合評審員的意見,《反脆弱養育》得到了7.8分(滿分10分)的評價。兩位評審員詳細地評述了本書的主要觀點,同時接受作者的觀點:過度的壓力、愛操心的父母和不當的價值觀是造成「生活更好了,孩子卻不快樂」的原因。評審員同樣指出,母親照料孩子的負擔已經很重,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不壓抑自身的價值和需求,也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也有評審員指出,文中個別字句的翻譯問題可能影響了閱讀體驗。

你們如何看待這本書呢?覺得評審團的意見如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鼓勵與批評!

文/各位評審員

編輯/李永博

校對/盧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