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匈奴克星的大將李牧,為何沒能挽救趙國的滅亡

翰林匯史 發佈 2022-07-10T08:14:50.775641+00:00

公元前234年,嬴政拉開統一大業的序幕,派大將桓齒奇率秦軍大舉進攻趙國,首先圍攻平陽、武城兩座城池。趙王派大將扈輒前去救援,扈輒不是桓齒奇的對手,趙軍士卒再次成為秦軍功成名就的階梯,被秦軍斬殺十萬將士,秦軍提著趙軍士卒的人頭士氣高昂地向趙國縱深挺進。

公元前234年,嬴政拉開統一大業的序幕,派大將桓齒奇率秦軍大舉進攻趙國,首先圍攻平陽、武城兩座城池。

趙王派大將扈輒前去救援,扈輒不是桓齒奇的對手,趙軍士卒再次成為秦軍功成名就的階梯,被秦軍斬殺十萬將士,秦軍提著趙軍士卒的人頭士氣高昂地向趙國縱深挺進。

趙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趙王才想起在北疆抵禦匈奴的常勝將軍李牧,急忙將其召回,命李牧率軍全力阻擊秦軍,保家衛國。

任務艱巨,獲勝的希望不大。因為此時的秦軍已深入趙國腹地,在掃蕩邯鄲北部的趙軍據點,實施迂迴包抄戰術,圍攻赤麗、宜安兩城(今河北石家莊東南)。

倘若這兩座城池失守,秦軍將再一次包圍邯鄲,後果不堪設想。

李牧臨危受命,自己組建了一支軍隊,這支部隊的骨幹應當是李牧在北方抵禦匈奴的精英,類似於明朝的戚家軍,不但久經沙場,而且戰法獨特。

這支生力軍注重在騎兵、車兵、步兵、弓箭兵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做到遠近結合,攻防兼備,最大程度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而桓齒奇所率領的秦軍進入趙國作戰己有一年有餘,人員和軍需都不法得到及時的補充,己成疲憊之師。

赤麗、宜安兩座城池尚未攻下,李牧率領的大軍己經趕到宜安以東的肥城,嚴陣以待,隨時可以對秦軍發起攻擊。

這個桓齒奇為新晉秦軍將領,肯定不了解李牧的威名,再加上秦軍在趙國境內每戰必勝,自然助長他們狂妄自大的情緒,面對既將交戰的常勝將軍,沒有絲亳的戒備心理,依然像已往那樣輕視對手。

很快,李牧率領的生力軍,重重地給了秦軍致命的一擊,秦軍上下為自己的輕敵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史記》中只是粗略地記述道:「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齒奇」

根據史記的說法,我們不難猜測,入侵趙國的秦軍基本上可能大部分被殲滅,能逃出生天的也所剩無幾,因為主將桓齒奇沒敢回國,隻身逃往燕國,並改名樊於期。後來在荊軻刺秦王事件中才露面。

李牧此戰力挽狂瀾,不辱使命,贏得了宜安保衛戰的勝利,使趙國再一次避開滅頂之災,並趁勢收回許多失地。

趙王為表彰他的功勞,特封他為「武安君」,意思是屬於趙國的戰神白起。

可武安君這個稱號並沒有給功勳卓著的李牧帶來什麼好運。

面對趙國的英勇抗擊,秦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得不暫緩延遲吞併趙國的企圖,把進攻的矛頭指向韓國。

公元前230年,秦軍從韓國劃出的南陽城出發,在內史滕的帶領下發動了滅韓之戰,僅用一年的時間,韓國國都新鄭陷落,韓王成為階下囚。

滅韓後的第二年,秦國再度席捲而來,對趙國發起新一輪的攻堅戰。

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秦軍這次兵分兩路出擊,一路由大將王翦率領,進攻井陘;另一路由楊端和統領,進攻邯鄲城。

王翦知道李牧的存在是他取勝的最大障礙,所以建議秦王使用反間計先除掉李牧。

眾人皆知秦國的軍隊戰力彪悍,卻不知秦國的間諜更是舉世無雙。

嬴政同意王翦的計劃,派間諜攜重金入趙,收買趙國的奸臣郭開,使郭開在趙王遷面前構陷李牧謀反。

或許是李牧的威望威脅到了皇權,昏庸的趙王遷未經查實,立即下令剝奪李牧的兵權,並將李牧就地斬首示眾。

李牧的死,嚴重打擊了前線趙軍將士的士氣,而接替李牧的趙將趙蔥更是草包一個,被王翦大軍消滅的乾乾淨淨,趙國最後一支精銳部隊灰飛煙滅,同時也敲響趙國走向滅亡的喪鐘。

王翦大軍掃蕩完邯鄲郁周圍的據點,進逼城下。此時的趙國連一員像樣的戰將都沒有,只好將一位客居趙國的齊人顏聚推上主帥的位置,指揮保衛邯鄲之戰。

但此時的邯鄲城內己是人心渙散,軍民已對昏庸的趙王失去信任和希望,幾乎組織不了像樣的抵抗,在王翦的猛攻下,邯鄲淪陷,趙王遷被俘,曾經叱吒風雲的趙國就這樣滅亡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