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心靜神清夏日長,冬病夏治當養陽

廣安門醫院 發佈 2022-07-19T18:24:24.314937+00:0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道:「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暑,熱也。《釋名》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道:「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群芳譜》曰:「暑氣至此尚未極也」;小暑將是一年裡最熱時節將至的先兆。日行中天,雨水豐足,陽光充盛,是萬物生長最為蕃秀之期,於此炎炎夏日,更應從身心多方面調護機體,養生防病。

節氣有令,天人相應

小暑節令屬於長夏,中醫認為,暑邪為陽邪,炎熱升散,暑氣盛,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傷及人體可上犯頭目,內擾心神,故有「中暑者,中氣虛而受於暑也」之說。「壯火食氣」,暑邪會傷人正氣,同時極耗人津液,故多有壯熱、汗多、口渴等陽明氣分熱盛證候。故葉天士說:「夏暑發自陽明」。

而夏至一陰生,這一陰的體現就是濕氣。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故「暑多挾濕」,兩者相合導致病情複雜多變。薛生白曰:「熱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脾居中焦,運化水谷,喜燥惡濕,暑濕之邪侵犯脾胃,易出現脘痞身重,脘腹飽脹,或腸鳴腹瀉、苔膩等濕滯氣機、濕阻中焦的症狀。如汪綺石《理虛元鑒》記載:「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降雨增多,人體陽氣在外,脾胃相對空虛,易出現上熱下寒、外熱內寒的狀況。養生應疏通經絡,溫中去寒,健脾化濕,舒經散熱,一方面宜養陰生津,一方面應健脾理氣祛濕,祛濕和養陰相配合,是防治暑邪的關鍵。

三候:天勢有變,物象顯現

一候:溫風至。「熹潤土之溽暑,扇溫風而至興」。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中云:山澤通氣,艮故為風,初爻動,艮變為離,離熱故曰溫,溫風作為八風子類中的一員,春溫夏熱的能量蘊於其中。小暑起溫風,故溫風被古人讚譽為「溫厚寬教」之風,即寬縱、鼓勵萬物生長,正合夏三月蕃秀之貌。

二候:蟋蟀居壁。隨著陽熱愈發熾盛,蟋蟀離開田野,於庭院牆角下避暑熱;《禮記》注曰: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

三候:鷹始摯,鷹感知到肅殺之氣將至而練習習性。《月令·七十二物侯集解》曰:「殺氣未肅,鷙猛之鳥始習於擊,迎殺氣也。」由此來看,三候物象皆是天時陽熱於生物的影響。

藥食同源

小暑時節,要注意飲食衛生,要節制飲食,不可貪食、過量,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以健脾、消暑、化濕為旨。祛暑濕的方法主要是芳香化濕和淡滲利濕,暑濕困於中焦,可以芳香之品化濕濁之氣,並行氣開竅;暑熱傷津,氣陰兩傷,熱邪在內,宜多服益氣、生津、清熱之品,如生脈飲、酸梅湯、茅根竹蔗水不失為預防暑熱的最佳選擇;若因過食生冷、脾陽虛弱而致寒濕困脾,則宜用生薑、豆蔻之類辛溫之品溫化寒濕,如生薑性味辛溫,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功效。防治夏季過食寒涼之品致使脾胃虛寒所見諸症。

綠豆薏米荷葉蓮子粥

【食材】綠豆100g、薏米100g、荷葉30g、帶芯蓮子一小把。

【功效】消暑益氣、利尿消腫、清心除煩、健脾滲濕。

【適合人群】陰虛、濕熱、特稟體質。亦可酌加扁豆、薏米、玉米須、西瓜皮、冬瓜等芳香化濕或滲淡利濕的食材,同煲為湯或煮粥,甜鹹皆宜。

蓮藕

蓮藕具有養神益氣功能,生食偏生津止渴,熟食偏補益脾胃。

《帝京歲時紀勝•六月•時品》云:「盛夏食飲,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調冰,佳人雪藕」。

《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甘平。生食生津,行瘀止渴,除煩開胃,消食析酲。果中靈品,久食休糧」。

《食療本草》云:「藕,寒。上主補中焦,養神,益氣力,除百病。久服輕身耐寒,不飢延年」。

西瓜

《本經逢源》記載道:西瓜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瀉。能解太陽、陽明中暍及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白虎湯為《傷寒論》治療陽明經證經典處方,功主清熱生津,解渴除煩,即指西瓜皮與其同功之喻。

《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道:「甘寒。清肺胃,解暑熱,除煩止渴,醒酒涼營,療喉痹口瘡。治火毒時證,雖霍亂瀉痢,但因暑火為病者,並可絞汁灌之。」酷暑易汗出,汗多則易傷津液,西瓜這一天然的「白虎加參湯」可清暑熱生津液,適度食用堪為夏日佳品。然「西瓜乃生冷之品,不可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

情志養生

夏季為心所主,心為五臟六腑之首,心為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神受損必會涉及他髒。故當戒躁戒怒,以免心火妄動,加之酷暑火熱邪氣,「內外合邪」而患傷暑之證。

《禮記•月令》記載道:「君子齊,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所以在小暑時節應顧護心陽,平心靜氣,以「心靜」為目標,使氣血和緩,心平氣和,定志神清,保持心情舒暢,這是夏季「養心」的基礎,也符合「春夏養陽」的重要原則。

腧穴保健

夏季陰萌生、濕氣重,故宜健脾補氣、溫腎養陽。

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的合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的凹陷處。取穴時,正坐屈膝,用拇指沿著小腿內側骨的內緣由下往上推按,拇指推按到膝關節下的脛骨向上彎曲凹陷處即為穴。

操作:將拇指指端放於穴位處,按揉3分鐘左右,以酸脹為度。

功用:健脾和胃,利水除濕,調理三焦。

湧泉穴:為腎經井穴,位於腳掌前部1/3處、腳緣兩側連線處即是穴。

操作:用適當力氣按揉20次~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作用:滋陰降火,水火既濟,心腎得交。

運動保健

小暑時節氣候炎熱,應避免運動強度過大,以免陽氣外泄太過,宜少動多靜。游泳是較為適合盛夏的運動方式。可以幫助身體更快散發熱量,亦可選擇於早晨或傍晚進行散步、太極拳、瑜伽等運動。

天氣炎熱,人體腠理毛孔開泄,通過出汗帶走過多的暑熱,用以維持人與天地相對和諧的態勢。夏季適當出點汗是常態、是自然規律、是毒氣邪氣外出之要道,一般不應干預這樣一個正常的排汗過程,故暑熱夏季不應久居空調屋,如《內經》記載:「暑當與汗皆出,勿止。」但暑天不宜大汗,更不能無汗,如古人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若夏天陰暑之症未發,陰暑內伏,秋感風邪而生瘧疾,症見寒熱交替、寒少熱多、頭疼諸症。

冬病夏治

不得於星月下露臥兼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一時雖快,風入腠里,其患最深。

——《瑣碎錄》

夏勿露臥,令人皮膚成癬,或作面風。

——《遵生八箋》

小暑處於盛夏與長夏之間,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又要注意避免因為貪涼太過傷及陽氣,宜順時養陽。小暑時節也是入伏之季,「伏」是潛伏、藏伏,提示我們應當儘量減少高溫下的活動,規避暑濕之氣。

《漢書·歷律志》認為伏亦指「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故而暑濕熏蒸、濕熱難耐。氣候炎熱,人體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即「外熱一分,內寒一分」。故小暑時節養生宜適時反其道而行之,以「熱」制熱,以三伏貼、三伏灸的療法來涵養陽氣。

《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農曆六月對應周易中的遁卦,遁是退避、隱居。在小暑節氣,最當應時調節,順時而為。

《呂氏春秋》雲:「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節氣更替是反映天地陰陽二氣變化的生命模式,而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四時陰陽消長平衡存在著共振協調、相互對應的規律。故食飲、起居、運動宜因勢利導,順應天時,「以平為期」。

本文作者為預防保健科主任、主任醫師提桂香、呂品副主任醫師 黃夢文、曾靜碩士研究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