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繞長安 | 看看長安城的排水系統,至少已存在3000年了

五族實業集團 發佈 2022-07-20T11:47:26.328796+00:00

對於現代人來說,西安是一座「旱城」,但實際上,千年之前的西安是名副其實的「陸海」,歷史上西安水源充沛,水網密布不僅奠定了周秦偉業,更成就了漢唐盛世。

對於現代人來說,西安是一座「旱城」,但實際上,千年之前的西安是名副其實的「陸海」,歷史上西安水源充沛,水網密布不僅奠定了周秦偉業,更成就了漢唐盛世。自古就有「八水繞長安」的美稱,分別是:渭、涇、灃、澇、潏(jué)、滈(hào)、滻、灞等八條黃河水系。

但縱觀長安的歷史,似乎很少有關於澇災的記載,長安城的水究竟是怎麼排出去的呢?

其實在中國古代,城建規劃就十分重視防治積水。春秋時期的《考工記》:「竇,其崇三尺。」「竇」是古代下水道的名稱之一,另外還叫做溝、瀆、石渠、磚墁等。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有多種,有用陶管鋪設,有用石塊修造,或用磚塊砌成。

在陝西秦阿旁宮遺址就發掘出土了,距今2000多年以前,戰國秦時期的皇家宮殿建築的排水管道,管道內層層淤土表明,此處管道沿用了很長時間,其中燒制的整體彎頭,可以看出當時的技術水平是相當高。

這組陶製排水管道距秦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北方向200多米左右,在一個約5米深的施工工地下面,排水管道一節58厘米,外表繩紋,裡面麻點紋,一頭粗一頭細,大頭套著小頭,3組並列呈品字形綿延東西南北,東西長達到78米,南北長10米。另外在西邊還有一處18米長呈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

在漢代長樂宮遺址也曾出土過一條罕見的排水溝,地下一米多深,兩組陶瓷排水管,如兩條南北巨龍匯合在一條57米長的排水溝上。排水溝由排水溝和不同長度和厚度的五邊形排水管組成。

將下水道製成五角形,比之於方形者更能承受路面的重力。表明那時的勞動人民已經懂得一些力學原理。從計算可知,上面呈菱形的水管與同樣大小的四方形水管比較,所承受的力近似5∶3。這種設計上的改進,大大提高了力學強度。

漢代長安城經過幾百年的使用,等到隋代建國的時候,漢代的長安城已經因為水污染問題無法使用,於是在長安城東南的龍首原重新選地建立都城。

《管子 ·乘馬》 說: 「凡立國都 , 非於大山之下 , 必於廣川之上 , 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 下勿近水而溝防省 。」

宇文愷在規劃長安城時,依據地勢,採取了東南高、西北低的建築布局,這樣一來,雨水便會順著地勢往地處流去,間接性降低了出現城市水澇的可能性。

長安城的道路也是採取中間高兩邊低的結構,在道路兩旁都修建有專門的排水溝,這些水溝通常深3.6米,寬1米左右,水溝底部和溝壁通常砌著磚石,好提升它的使用壽命。

除了下水道,我國古代還很注重配套的排水規劃。如,唐代長安、明清北京都強調城市的綠化,這些枝繁葉茂的大樹紮根深土,能夠及時分流雨後積水。

古代防治積水,一方面眼光長遠,考慮到百年基業;一方面注意利用自然環境,因勢利導。最近幾年,各地不時出現大範圍長時間的積水,我們的城市規劃是不是可以從古代取取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