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北溪1號」渦輪機:西方對俄制裁,為何近期屢屢「踩剎車」?

晉知天下 發佈 2022-07-21T02:28:42.487190+00:00

一台在加拿大維修的「北溪1號」渦輪機,為何牽動歐洲能源神經?當地時間7月17日,一台此前在加拿大檢修的俄羅斯「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渦輪機經空運抵達德國。

一台在加拿大維修的「北溪1號」渦輪機,為何牽動歐洲能源神經?

文/曹然

當地時間7月17日,一台此前在加拿大檢修的俄羅斯「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渦輪機經空運抵達德國。如果物流和海關沒有問題,渦輪機將在五至七天後到達俄羅斯。

這次跨越大西洋的遠程運輸原本是7月初「北溪1號」年度檢修例行工作的一部分。但在俄烏衝突升級、西方世界對俄羅斯全面制裁的背景下,這趟運輸變得不同尋常。先是加拿大方面以「受制裁限制」為由,表示難以將德國西門子公司送來檢修的渦輪機送還俄羅斯。緊接著,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將「北溪1號」的天然氣輸送量銳減至平時的40%。

到渦輪機被送還前的一周,歐洲官員們警告稱,俄方可能趁這個暫時關閉管道的機會「完全停止對歐供氣」,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強調「看不到加拿大歸還渦輪機的跡象」。雙方都不斷渲染對方發起能源「脫鉤」的可能,但實際進展顯示,沒有任何一方想主動邁出這一步。加拿大最終發出了「有時限且可撤銷的許可證」,保證渦輪機「回國」。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對此高調反對,稱烏克蘭人絕不接受加拿大和德國的妥協,但美國政府支持盟友的決定。過去一個月間,美國總統拜登一直致力於利用G7峰會和北約峰會推動盟友進一步升級對俄制裁,落實「石油限價」等新舉措。但正是在以德國總理朔爾茨為首的部分歐洲領導人的反對下,拜登的反覆提議未獲實際進展。

自今年2月以來,西方主要國家對俄制裁「突飛猛進」,近期卻為何屢屢被政府「踩剎車」?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給出的理由是:「(制裁)針對普京及其支持者,並非旨在傷害我們的盟友及其民眾。」朔爾茨政府的高級官員在「渦輪機風波」解決前警告,德國人要為天然氣成本「增加三倍」做好準備。在布魯塞爾,因為預計西方和俄羅斯的進一步對抗可能導致俄羅斯在2022年年底前完全停止對歐天然氣供應,歐盟委員會在應急計劃草案中規定各成員國的「公共和商業建築」的暖氣從秋季起只能加熱到19℃。

分析指出,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推動能源結構和供應多樣化,符合德國社會對「綠色未來」的期望,也是德國政府增強國家安全的長期議程。俄烏衝突加劇,也極大地加速了這一進程。德國4月發布的能源新政已經將俄羅斯天然氣在德國市場的占比從現有的55%減少到兩年後不足10%,但德國也擔心這會對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造成衝擊。

對俄制裁推動了挪威-德國天然氣合作,促使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復活節一攬子計劃」落地,這在某種程度上符合德國利益。但當制裁威脅到基本能源供應,朔爾茨顯然反對過早與莫斯科「脫鉤」。

另一方面,雖然烏克蘭政府多次對德國政府的動向表示失望,但事實上,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穩定,是德國政府能繼續在戰場上「幫助烏克蘭」的前提。特魯多對「交還渦輪機」的進一步解釋並非危言聳聽:如果橫加制裁,不僅可能導致歐洲爆發重大能源危機,還會使得面臨生活困境的歐洲民眾對烏克蘭的支持度下降。

引發「渦輪機風波」的「北溪1號」項目始於1997年,經由波羅的海進入西歐。冷戰結束後,「鐵幕」這端的德國與另一端的俄羅斯由此實現了最初的合作,推動了作為一個「整體」的歐洲在能源供應上擺脫美國的影響,也為後來「由歐盟和俄羅斯共同塑造歐洲新秩序」的構想奠定了基礎。而「北溪1號」繞道波羅的海而非經過東歐,就是因為俄德雙方希望這種合作「不受到政治問題的干擾」。

然而,隨著俄烏衝突加劇,「新秩序」不再為人提及,德國推動能源結構和供應多樣化的正常進程則被政府描述為「擺脫俄羅斯、建設歐洲能源自主」,這意味著俄羅斯再次被排除於西歐主要國家的「歐洲」概念之外。然而,是否有必要進行這樣的「脫鉤」、應以怎樣的速度「脫鉤」?歐洲仍處於搖擺中。義大利執政聯盟因對俄政策而分裂,德國、加拿大政府在能源制裁問題上退後一步,都是這種搖擺的具體表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