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豐田施壓日本政府,意在掌控電動節奏

汽車人傳媒 發佈 2022-07-21T04:46:44.949836+00:00

豐田希望穩住當前業務的同時,穩健過渡到純電動,意在掌控發展電動的節奏,而非拒絕發展純電動。近日,一份外媒公開的日本議員的會議錄音,引發外界對豐田及日本汽車產業的關注。

豐田希望穩住當前業務的同時,穩健過渡到純電動,意在掌控發展電動的節奏,而非拒絕發展純電動。

作者丨孟華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近日,一份外媒公開的日本議員的會議錄音,引發外界對豐田及日本汽車產業的關注。

連任10屆眾議員、擔任過日本自民黨幹事長、「再生擔當相」、勞動大臣的甘利明,在黨內非常「資深」。但是6月24日,有一段他在黨內政策會議上的發言錄音外泄,令其處於輿論漩渦當中,雖然錄音大概率不是他本人泄露給英媒的。


遊說效果未定

這份錄音談話發生在6月3日。甘利明在自民黨議員的政策會議上透露,前一天,他和豐田章男有交談。

後者明確要求,日本政府必須給予混動車和純電動車同樣的支持。否則,JAMA(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將會盡其所能予以反擊,(JAMA)不能支持一個拒絕混合動力車的政府。

顯然,豐田章男是以JAMA會長的名義提出要求。

據甘利明轉述,豐田章男稱「不要求其他(政策)改變」。豐田章男解釋了原因,他認為,使用合成燃料運行的混合動力車對環境有益,因為它們非常省油。

另一份JAMA發給英媒的聲明稱,汽車行業正在盡一切努力,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不局限於特定技術、擴大選擇範圍非常重要。JAMA還表示,需要應對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各種情況和客戶需求。

甘利明則要求政府修改年度經濟路線圖,他下結論說:「如果我們不說混動車屬於電動汽車的範疇,那看起來就不妙了。」

甘利明提議,將有關電動汽車的措辭改為「所謂的電動汽車」。即電動汽車不僅限於電池電動(EV),也包括混動(HEV)。

JAMA或者豐田對日本政府政策擁有影響力,是人盡皆知的。但是豐田章男以毫不掩飾的強硬口氣講話,仍令人吃驚。

甘利明作為資深政客,其操守屢次被質疑。錄音裡面都是甘利明在講話,豐田章男的意思,都由甘利明轉述,他是否會篡改措辭,或者僅僅改變語氣,聽上去的效果都大相逕庭。

不過,對於新能源的環保路線問題,豐田章男幾次公開闡釋的立場,與錄音裡面表達的基本相符。

乍看上去,豐田章男的「鐵腕遊說」,已經產生了具體效果。隨後進行的G7首腦會議上,根據日本建議,刪除了「到2030年至少有50%零排放車輛的集體目標」,代之以「顯著增加零排放輕型車的銷售和份額,承認成員為實現這些目標而採取的途徑範圍」這樣的模糊表述。

但實際上,水可能更深。時隔一個月,這份談話才被曝光。如果日本汽車產業界對政府施壓奏效,政府真的打算修改對混動和電動的支持政策(即補貼政策不歧視混動),後者沒有必要向外國媒體透露。缺乏目的的泄露,是沒有說服力的。

因此有人猜想,透露這份錄音的動機在於,政府內的某些人士,希望牽動大眾輿論,對汽車產業界構成「反向施壓」。

證實這份猜想也很容易,只要盯著日本政府的年度法案是否修改就可以了,屆時必然水落石出。


環保並非政策終極標準

從技術和環保路徑上,豐田章男的立場沒有太大問題。如果以全生命周期碳排為標尺,燃油車和電動車,誰的綜合碳排更低,是一筆糊塗帳。

原因就在於燃油車使用一次能源,生產、使用和回收的碳排是相對容易計算的,但是電動車使用二次能源,它在使用端碳排,取決於電力生產過程中的碳排。

至於生產端,由於電池金屬材料冶煉使用大量能源,而燃油車沒有對應碳排,所以生產端燃油車碳排更低。

而回收端現在不成熟,電池正極回收,技術上沒有問題,也有利可圖;但是負極,特別是複合型負極,回收成本比較高,而回收產物又低值,不划算。廢舊電解液處理,更是麻煩事,且很難產生正收益。

綜合而言,碳中和目標,理論上不應該鎖死路徑,應該百花齊放,逮到耗子是好貓。

氫能源無論獲取路徑如何,綜合碳排肯定要比電動車更低。圍繞氫能源,豐田積累了大量的智慧財產權,擁有技術優勢,只是無法在產業層面兌現優勢而已。為什麼中美歐都不大力支持氫路徑?原因眾所周知。

如今,氫能處於技術保留階段。不管基於什麼原因,目前氫能使用成本,相對電動沒有任何優勢,豐田對此也很明了。豐田目前的對策,是保留技術,小規模持續投入,不做費力不討好的推廣,等待市場轉變。這與2020年之前,有很大轉變。

是否支持電動,根本理由不在於環保,而在於大國必須鞏固能源安全,這關乎到國家現實的戰略利益。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一定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規避資源陷阱、專利牆和技術劣勢)。

相對於大國競爭,環保不過是個幌子。眼看著歐盟對俄關係導致的能源困境,正在謀求重啟煤電,所謂的環保理念也必須讓位於現實需求。

政府如何選擇用自己的錢,大規模支持某一條技術路線?能帶動更多產業發展,帶動技術升級,創造出更多高價值崗位和稅收,是選擇的方向。中美歐選擇電動,都基於上述理由(歐盟正由於內部分歧而陷入戰略猶豫)。


混動仍有商業價值

對電動化非常堅決的中國,補貼大部分都給了EV,對PHEV的補貼門檻比較高,而HEV是不受鼓勵的,被視同為燃油車。

混動(HEV)到底有沒有出路?其實還是有的,只不過只能在商業層面上與EV、PHEV競爭,補貼就不用指望了。好在中國已經決定年底前退光「直補」,稅收補貼、積分變現和其它給予EV、PHEV的優惠條件,仍將長期存在。

目前,只有頭部的幾家新能源企業(比亞迪、特斯拉、五菱、埃安等),在新能源業務上賺到錢。新勢力統統尚未實現財務盈利。

而國企孵化新能源項目,大都採用獨立融資、獨立運營的思路。簡而言之,就是資本市場認可的是未來,但這些新業務將狠吃母公司的現金流,所以不能一起運營。

努力轉向新能源的大眾汽車、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在新能源板塊的收益,也是負的,必須依賴母公司輸血。大家都努力做大規模,期待規模效應的魔力。

但是,今年的電池漲價,帶動了新能源整車普漲。這無疑是告訴市場,全球動力電池的價格走勢,令規模效應正在弱化。必須轉向與資源掛鈎,即解決鋰礦來源問題,才能對衝上游漲價。

中國的主機廠和電池供應商,已經拿出大筆資金,去投資礦山和冶煉環節。從去年到今年,已經形成了潮流。

與之相比,日本主機廠多年前布局上下游產業,就顯得落伍了。

以豐田為首的日企,仍然擁有大量現金,但他們去收購礦山,缺乏商業邏輯。因為原礦冶煉之後,要有下游產業(電池)來承接,而日本國內沒有那麼大的電池產能,也就沒有動力向上游努力延伸影響力。

新能源的價格體系往上走,可能不是暫時的,而是趨勢性的。這反而驅動了新能源主機廠、電池供應商努力控制上游。這一領域,日企基本上缺席。


豐田意在掌控節奏

錄音被曝光後,豐田章男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被誤解為「守舊」。他固然希望保有豐田在混動的技術優勢和商業利益,但也只是希望平衡和公平對待兩者(EV和HEV)。

這也就意味著,豐田希望穩住當前業務的同時,穩健過渡到純電動。而不是在追逐電動的過程中,喪失對現在局面的掌控。否則,豐田雄心勃勃的4萬億日元電動車計劃,就說不通。

豐田不可能左右中美政府的想法和政策思路,只能給本國政府施加影響,看上去意圖至少要保有在本土的基本盤。日本去年PHEV、HEV占據新車銷量44%,EV只有不到1%,發展勢頭和中美歐截然不同。

無論日本政府,還是豐田本身,都很清楚,光是保有本土市場,養活不了豐田。豐田必須維持在全球的廣泛業務。也就是說,必須要跟上電動發展的節奏,沒有其它選項。

因此,豐田希望的是掌控發展電動節奏,而非拒絕發展純電動。不但不能拒絕,還得加速發展。

豐田從2019年就開始加速電動投資,目前勢頭尚可,但在OEM領域,特別是IT技術產業化這塊,落後中美兩年左右。

問題是,電動車的疊代非常快。電動車的本質,是裝上輪子的計算機。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智能互聯,都是計算機能力的表達,也是當今產品力的主流爭奪焦點。

好在豐田的利潤率和現金流都非常健康,甚至可以說是業內最健康的,它有能力在任何技術競爭中保持不落敗。前提是轉換思路,堅定投資意願。後者我們已經看到了,而思路的轉換,現在還缺乏直觀證據。

簡單說,如果現在日本企業界還在辯論路線問題,那麼可能坐失機遇窗口;如果將豐田章男的要求,視為贏得戰略喘息機會的策略,以便於調度資源,全力出擊電動,勝算還是存在的。【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