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數貶值,高考題目史上最難,如何找到未來的方向?

外灘教育 發佈 2022-07-24T08:32:32.666605+00:00

看點 今年各地中考成績出爐,分數通脹嚴重,已經無法區分學霸和普娃。與此同時,今年高考難度卻有所提升,而且「反刷題」。

看點 今年各地中考成績出爐,分數通脹嚴重,已經無法區分學霸和普娃。作為雙減政策實施後的首次中考,今年的中考難度變化無疑釋放出了重要信號。與此同時,今年高考難度卻有所提升,而且「反刷題」。兩相對比,我國的人才選拔理念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家長的教育觀需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文本作者結合北美人才選拔體系,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方也的空間 (ID: fangyespace)


文丨方也 編丨Jennifer


今年中考分數通脹,似乎「學霸」和「補習」已經無用武之地,但是,高考題目又偏難,尤其數學考倒一大片,「雙減」政策之後的系列改革,究竟是要達到怎樣的目的?在各種猜測和解讀中,家長的焦慮日漸加深。


「雙減」政策之前,家長也焦慮,但不像現在這麼消極被動,不知所措。因為那個時候是有目標的,就是奔著提高考試分數使勁「雞娃」,儘管砸很多錢和時間在補習班上,最後也不一定能在競爭中勝出,但是,畢竟是有努力的方向和希望。


如今的家長似乎已經失去了方向,有勁兒沒處使,也不知道該往哪兒使。中考題目如此簡單,難以區分學霸和普通孩子,可是高考題目不僅難而且還反「刷題」,如果進不了高中牛校,補習又沒有什麼用,將來還能考上一個好大學嗎?



有幾位家長私信我,感覺到看不清未來,問我早點出國留學是不是更好的出路。


我覺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認清一點,「雙減」政策帶來的一系列改革表明,我國人才選拔的理念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教育體系接下來還會相應地發生很多改變,我們家長的教育觀正面臨根本性的轉變。


高考對誰比較公平?


我們雖然對高考有種種不滿,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就是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但是,高考對我們個人來說也許是公平的,對國家來說,未必公平,而且還是低效率的制度,因為高考很大程度上沒有選拔出國家需要的頂尖人才。


清北學生70%進體制內工作,名校碩博扎堆中學、街道辦事處和捲菸廠工人崗位,這是國家想要的結果嗎?從個人角度來說,每個人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但是,從國家整體利益來說,這是人才選拔有問題。


這是個技術為王的時代,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實質是高科技的競爭,頂尖科技人才是各個國家培養和爭搶的對象,華為在國際上處處受阻,遭到各種打壓,就可以知道科技競爭已經到了多麼殘酷的地步。


培養頂尖科技人才,關係到國家未來的命運,清華北大等精英大學是為國家培養頂尖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政府為此不遺餘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提供最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



我的一位朋友在國外著名大學當教授,他驚嘆於中國政府對精英大學的財政支持力度,他每年都會被邀請過來講課,而且他也很羨慕國內大學教授充沛的課題經費,優越的科研條件。


政府寄希望於頂尖學府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思維的科技人才,事實怎樣呢?大部分精英學生希望追求一個穩定沒有挑戰的體制內工作,這問題是出在人才培養上還是人才選拔上?恐怕很大程度是人才選拔的原因。


為什麼高考沒有選拔出高智商的頂尖科技人才?


恐怕罪魁禍首就是補習,龐大的補習產業幾乎快要跟正規教育體系相抗衡了,製造了學業的虛假繁榮,不僅給區分頂尖人才和普通人才帶來了難度,而且讓高智商的孩子成為刷題機器,對學術失去興趣。


曾有記者採訪一位名校博士為何到街道辦工作,她坦言做科研太難了,實在做不下去了。她的能力達不到頂尖人才的水準,但她是如何占據全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的?這樣的人應該還有不少,背後就是補習行業的推波助瀾。


中國孩子在國際奧數大賽中占盡風光,但是,為什麼出不了數學家?因為大量的刷題。曾經的浙江大學教授鄭強說過,浙大數學系不喜歡招收奧數獲獎學生,因為他們已經對數學失去了興趣。


在不改變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如何將高智商的頂尖科研人才選出來?唯一的辦法就是清除補習這顆毒瘤,讓分數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能力



今年高考難在哪兒?難在很多題目沒有見過,沒法準備,特別考驗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目的就是要把那些天賦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從人群里挖出來,讓他們進入最好的精英大學,充實國家的科技人才隊伍,國家未來的希望在這些人身上。


為什麼數學尤其難?因為只有考得難,才能讓數學天賦高的人顯出來。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數學能力強的人可以從事很多科學領域的研究,是未來科技人才的最佳人選。


高端數學人才是全世界爭奪的寶貝,美國包括哈佛、斯坦福在內的眾多名校,不管申請什麼專業,均要求申請者提供AMC數學競賽成績。


那麼,為什麼中考那麼容易呢?這豈不是不利於選拔人才?


原因在於中考承擔不了選拔人才的功能,小學和初中的學習內容並不難,就算考試題目很難,通過努力也能獲得好成績。


進入高中後,學習難度和思維要求上了一個很大的台階,真正考驗一個人的天賦。北美的教育也是如此,小學和初中不主張競爭,也不承擔人才選拔功能,高中以後才進入激烈的競爭。



人才選拔主要看什麼?


讓分數反映真實的學習能力,這樣一種人才選拔標準,其實就是主要看學生的天賦,這也是歐美國家通行的做法。


加拿大沒有全國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大學招生官就是看學校提供的成績報告單。不同學校評分標準不同,有的學校打分很嚴格,而有的學校分數會給得很高,多倫多各區教育局每年會評選出高中畢業生狀元,所有科目都是滿分的狀元可不少。


那麼就存在一個問題,學校給分高的,學生是不是就更加容易進入好大學呢?那樣一來,豈不是不公平而且也不利於大學選拔人才?


事實上,加拿大大學錄取並沒有那麼簡單,招生官在評估學生成績的時候,不會完全依據學生成績報告單,而是依據一份中學名單進行重新評估。


這份名單給每一所中學標註了成績評判標準,一些中學的學生成績會被招生官加分,另外一些會被減分,有的保持不變。


這份中學名單製作的依據是什麼呢?一些大學在每個大學學年結束後,會對學生進行成績比較和測評將高中成績和大學一年級成績進行對比,從而確定各個中學的成績是低估還是高估了,或者保持不變。


也就是說,學哥學姐的大學學習成績和中學成績單之間的相符程度,決定了其母校的成績評估含金量,而且每年都要測評。



加拿大這種成績評估依據就是真實的學習能力,為大學選拔出一批天賦高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美國大學的錄取也是如此,會有一個中學名單來重新評估申請者的考試分數。


不僅如此,美國藤校對天賦的要求更高,不僅要學習成績優秀,還要有領導力、才藝和社區服務等一系列活動。


大學申請表上,還需要填寫課外活動占據的時間,向招生官清晰地展示一天24小時是如何度過的,除了睡覺吃飯,學習上花了多少時間,課外活動花了多少時間,有沒有時間社交娛樂。


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學習上的人,哪怕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在他們看來天賦不夠,未必能錄取。


北美選拔人才主要是看天賦的,「天賦論」或者「智商論」一直是主流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孩子的學習或者未來成就主要由天生的智商和才能決定。這就是為什麼,儘管亞家庭補習得天翻地覆,別的族裔卻不屑一顧,而且極其反感。


和西方教育理念不同,我們中國人認為努力比天賦更重要,西方家長總是關心孩子是否感興趣,我們中國家長更關心孩子是否努力,而且總覺得孩子努力不夠,因為我們相信可以通過比別人更努力去戰勝別人。



去掉補習,強調真實的學習能力,以天賦取勝,這種人才選拔的巨大變化,和我們傳統觀念不符合,恐怕很多中國家長難以接受。當我們長期認可和堅守的東西被打碎的時候,內心會滋生一種強烈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特別是那些智商中等偏上又特別努力的孩子,這些孩子通過補習,是有可能進入一流大學的。大學人才選拔標準的改變,讓這份希望變得渺茫,也讓他們非常焦慮,有些人希望出國留學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


到國外讀高中,進入一流大學的希望是會更高一些,因為國外可供選擇的大學也要多一些。但是,也不要抱很高的希望,真實的學習能力還是硬指標。


加拿大的計算機、工程類專業,因為熱門所以競爭很激烈,國內數理化學得多學得難,而加拿大高中數理化相對淺顯,考試又不難,國內過來讀高中的孩子,數理化輕鬆拿高分,即使在國內數理化不怎麼樣的孩子,也很容易申請到這些熱門專業。


但是,結果怎麼樣呢?到了大學階段,尤其那些熱門專業,學習難度陡增,淘汰率高達50%-70%,數理化天賦不高的孩子,最後還是被淘汰了。


未來的方向是什麼?


從打擊補習機構,再到中高考的改革,接下來還會有課程教學和考試改革,可以看到後面有一條清晰的邏輯線,按天賦選拔,人盡其才。社會需要不同層次和領域的人才,學生按照天賦和興趣愛好,進入不同的人才層次和領域。


可以預見,高考會繼續很難,但不會越來越難,因為高考除了選拔頂尖科技人才,也要選拔中等人才。


而且高考的難也會因人而異,靠補習和刷題的孩子會覺得非常難;從小思維培養得很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強的孩子,不僅學習輕鬆而且不會覺得很難。


小學和初中的學習內容和考試難度會繼續降低,分數和排名會逐漸淡化,學習壓力大大減輕,童年被解放,孩子們身心全面發展。


學校課程會進行改革,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減少記憶性的東西,注重思維開發和培養,致力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家長需要改變傳統觀念,「通過補習和努力進入好的中學,然後進入好的大學,最後找到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這種思維模式已經過時,未來教育的重點是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養。



家長需要對孩子的學習進行重新規劃,學習的方法和目標都要改變。


很多專家指出,中考難度降低,以後學習重點就是把課本搞懂了,學校教的基礎知識打牢固。這完全是過時和落後的觀點,考試難度降低,並不意味著社會對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的要求降低,一個只把學校課本知識搞得滾瓜爛熟的人,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必敗無疑。


我們需要將學習重點從知識學習轉移到思維培養,人類的知識寶庫無窮無盡,人這一生都是學習的過程,只有培養了優秀的學習能力,才能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


有人說中考題目那麼容易,以後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細心和踏實,針對基礎性題目進行反覆刷題,中考就可以拿到高分,有希望進入最好的高中。


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學習能力不夠強,即使進入了最牛的高中,在高考中還是會被篩下來。


對於計劃出國留學的家庭來說,國內的教育改革也是件好事,應試教育下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是留學生適應國外學習的最大挑戰。今後留學生會更加容易適應西方教育體系,所以,面對教育改革稍安勿躁,按照自己的留學計劃和步驟就可以了。



無論如何,在我們傳統觀念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大學文憑上,孩子全力以赴地學習,別的什麼都不用干,只要能夠考上一所好大學就行。


愈演愈烈的大學生就業危機告訴我們,這種觀念已經行不通了。


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後,考驗一個人的是生存能力,能否適應環境,不斷挑戰自己,有沒有管理和領導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怎樣?這些比文憑更重要。


家長還需要將生存能力和學習看得同樣重要,「雙減」政策後的改革措施,旨在把時間還給孩子。


家長不要讓孩子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要給與孩子探索自己的空間,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同時要培養孩的社交能力、領導力、堅持不懈的性格。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