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知識點)道教戒律中的「五葷三厭」指的是哪些?你知道嗎?

alailp阿郎同學 發佈 2022-07-25T18:07:02.096918+00:00

有機會借著旅遊的機會,遊覽過幾個有名的道教與佛教名山,以前是對宗教毫無概念,一無所知,只感嘆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宗教建築的宏偉壯觀,信徒的虔誠信仰,我對宗教信仰,敬畏而又陌生,自覺生活中諸多犯戒,心態不夠堅定虔誠,以免冒犯菩薩神靈,只是平日裡,做做善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僅此而已,但對宗教文化知識有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天與一位道長聊到道教戒律的問題,提到了道教戒律中「五葷三厭」,上網搜了一下,今天就先來聊一聊道教裡面師傅們所遵守戒律其中的「五葷三厭」的文化。

有機會借著旅遊的機會,遊覽過幾個有名的道教與佛教名山,以前是對宗教毫無概念,一無所知,只感嘆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宗教建築的宏偉壯觀,信徒的虔誠信仰,我對宗教信仰,敬畏而又陌生,自覺生活中諸多犯戒,心態不夠堅定虔誠,以免冒犯菩薩神靈,只是平日裡,做做善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僅此而已,但對宗教文化知識有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天與一位道長聊到道教戒律的問題,提到了道教戒律中「五葷三厭」,上網搜了一下,今天就先來聊一聊道教裡面師傅們所遵守戒律其中的「五葷三厭」的文化。

道教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本土宗教,它的道家思想理論,還有許多神秘的神仙傳說故事。東漢中葉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道教以來,在我中華大地已經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的文化和中華文化深深地結合時至今日在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某些佳節,如元宵節、中元節、春節等等傳統節日裡包含著大量的道教元素。、

道教崇尚清靜無為、道法自然,修行者給人的感覺是非常逍遙自在的,但是也有相應的道教戒律在約束著他們的思想言行,如《太上老君經律》、《天仙大戒》、《初真戒》等等。在飲食方面道教也對其制訂了戒律,其中就有「五葷三厭」。

這裡的「葷」在古代僅僅表示某些具有刺激性氣味的香草類植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葷,臭菜也」。佛教和道教乾脆將它讀作「熏」,葷菜就是熏人的臭菜,可見古人對它們的厭惡。那麼五葷指的是哪些呢?對此古人有不同的定義,

在《本草綱目》中是這麼描述的:「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道教典籍也有對此說明的,據《太清玉冊》記載「一切菜皆可食,但不宜栽,蔥、蒜、韭、薤、荽,謂之五葷萊。修道之士不可食。」

胡荽就是大家常見的香菜,張騫從西域引進的香菜,故初名胡荽。後來在南北朝後趙時,趙皇帝石勒認為自己是胡人,胡荽聽起來不順耳,下令改名為原荽,後來演變為芫荽。

為何道教禁止五葷呢?道教認為修道者在修行時吐納和炁,存神服霞,食用五葷對於修行是一種阻礙。另外不管是日常的誦經,還是齋醮科儀時與天地溝通,服用五葷之後嘴裡會呼出強烈的刺激氣味,這是對神靈的一種褻瀆,所以道教會禁食五葷。

那麼何為「三厭」呢?道教廣義的將天上飛的鳥類稱為「天厭」,地上跑的動物為「地厭」,水裡的生物為「水厭」。藥神孫思邈所著的《孫真人衛生歌》裡寫道:「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狹義上的三厭則是三種動物,即大雁、狗和烏魚。

古人認為大雁是屬於一種群居的鳥類,一隻雌雁配一隻雄雁,向來都是從一而終的。假如一隻死去,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至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是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其忠貞品質令人折服。烏魚在產卵之後非常的虛弱,眼睛也短暫地看不見東西,沒辦法捕食,隨時會死去,這時剛出生的的小幼魚就游到其嘴邊,讓母烏魚食之充飢,其孝道令人感動。狗就更不用說了,自遠古時代被人馴化以來,一直就作為看家護院的不二之選,它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

道教根據修行方式的不同,主要分為丹鼎為主的全真道和符籙為主的正一道,全真派戒律森嚴,除了上面所說的「五葷三厭」以外,其他葷腥也是被禁食的,而正一派則是沒那麼嚴格,但是還要遵循張道陵天師規定的「四不食」即大雁、狗、烏魚三厭和牛。也有部分會提到不食羊肉,因其羊羔跪乳,孝敬父母,體現的是一種孝道。

就先聊到這裡了,希望對你了解道教文化有所幫助,福生無量天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