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行游影記(17)——卡納克神廟(三)

行攝者心之蘭 發佈 2022-07-28T17:51:04.352985+00:00

金字塔,神廟和方尖碑是古埃及石頭建築的三大標誌。方尖碑有三種目的:宗教性(奉獻太陽神阿蒙)紀念性(紀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裝飾性。方尖碑是古埃及帝國權力的強有力象徵,從中王國時代起,法老們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時豎立,通常成對豎立在神廟前兩旁。

金字塔,神廟和方尖碑是古埃及石頭建築的三大標誌。方尖碑有三種目的:宗教性(奉獻太陽神阿蒙)紀念性(紀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裝飾性。方尖碑是古埃及帝國權力的強有力象徵,從中王國時代起,法老們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時豎立,通常成對豎立在神廟前兩旁。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方尖碑以整塊的花崗岩雕成(廊柱是用石塊堆砌而成),重達幾百噸,表面磨光,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製成一個方尖碑將耗費一座山。從開山取石、雕琢、運輸、豎立,古埃及人的智慧和能力真是匪夷所思一般

金字塔和神廟搬不走,掠奪者便盯上了方尖碑,全世界現存的方尖碑有29座,埃及本土僅有9座,義大利有12座,英國4座,法國1座,以色列1座,土耳其1座,美國1座。埃及本土僅有9座方尖碑,卡納克神廟占了2座。

圖特莫斯三世在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王位之後,將哈特謝普蘇特建造的神廟建築統統毀掉了。卻沒有推倒女王在這裡建造的兩座方尖碑,而是砌起高牆把它們遮擋了起來,結果高牆的遮擋反而更好地保護了女王的方尖碑。

走出大柱廳經過一排巨石柱便來到神廟中部庭院,這裡最顯著的建築是2座高聳的方尖碑,右邊較近是圖特摩斯一世的方尖碑,原來有一對,現只剩一座,左邊較遠的是圖特摩斯一世的女兒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的方尖碑,高29米,重323噸,是當時最高的方尖碑,也是現在埃及境內最高的方尖碑,原來也一對,另一座倒塌後放在神廟後的聖胡邊,方尖碑的上部雕刻著阿蒙神和女王的圖案。在中部庭院內還有2座圖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僅存底座。

這座神奇的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噸,這座世界上第一位女王、古埃及惟一的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方尖碑,是女王花了7個月的時間從亞斯文採下石料製成當時全埃及最大最高的兩座方尖碑,沿尼羅河長途運輸150公里,立在這座全埃及最大最神聖的神廟裡,獻給太陽神阿蒙,並在碑上刻下銘文稱自己為阿蒙神的女兒和兒子,以此證明自己承繼大統的合法性。

古埃及文字的破譯者使得我們在3400多年以後,還能夠讀得到方尖碑上的銘文:「她為她的父親阿蒙——兩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她的紀念物,為他用南方的堅硬花崗石建造了兩個大方尖碑,它們的表面鍍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當太陽在它們之間升起時,從尼羅河的兩岸看去,它們的光芒照耀著大地。」

這是女王方尖碑的另外一座,碑體已經斷裂,現在倒放在神廟後的聖湖邊。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是開創古埃及新王國時期一代盛世的圖特摩斯一世法老的女兒。女王自幼志向遠大,秉性剛強,立志要當全埃及的最高統治者,在輔佐丈夫圖特莫斯二世法老執政期間,即熱衷朝政,覬覦國家統治權力。當二世去世以後,迫於女子不能當法老的世俗壓力,女王不得不扶植自己的庶子、年僅9歲的圖特莫斯三世當了法老。無奈三世也是一代英主,當年事稍長,便不甘傀儡,蠢蠢欲動。女王於心不甘,於是廢黜三世並把他趕到卡爾納克神廟裡來當了一名普通祭司,自己這才加冕登極。22年後,被女王貶到神廟裡當祭司的圖特莫斯三世依賴祭司集團的勢力,重新奪回了王位。三世痛恨女王廢黜自己,在全國範圍內對女王進行了全面的清算,凡是有女王名字和雕像的地方統統抹掉,凡是女王建造的建築統統毀掉。但圖特莫斯三世沒有推倒女王在卡納克神廟裡建造的這兩座方尖碑,而是砌起高牆把它們遮擋了起來。結果是高牆的遮擋反而更好地保護了女王的方尖碑。

中庭院內到處是殘垣斷壁和殘缺的精美的柱體,雕塑,浮雕等等。唯有這2座方尖碑沒有風化,沒有破壞,幾乎完好無損。

巍峨的方尖碑是卡納克神廟的中庭院的標誌,無論我的鏡頭拍到哪裡,都會出現方尖碑的身影。

歷經千年滄桑的方尖碑,佇立在卡納克神廟中間,在向世人述說著古埃及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傳奇。

在卡納克神廟,還有一件特別的物件,那就是這座石刻的聖甲殼蟲。古埃及人認為聖甲蟲擁有堅持、無畏、勇敢和勤勞的精神,是它們為世界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聖甲蟲就是屎殼郎,古埃及人奉他為聖蟲。為什麼要崇拜屎殼郎的,據說,古埃及人看到這個蟲推糞,就像推著太陽一樣,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生生不息的循環。聖甲蟲的糞球又被想像為是太陽的形狀,意味著「重生」,「轉型」。

也不知是導遊忽悠還是確有其事,很多遊客來到這邊都會繞著聖甲蟲石走上七圈,據說會帶來好運。聖甲殼蟲底座的正面雕刻的圖案和文字非常的細緻,就是不明白其中的意義。

中庭院除了2座方尖碑外和聖甲殼蟲外,大多數都是一些殿堂的殘垣斷壁,到處是殘缺不全的神像、巨石柱、石柱底座、碑門、柱廊、柱廳和經過修復的牆體壁畫銘文等等。

這些神殿、神像、巨柱歷經千年風霜,遭受天災人禍而殘破不堪。當初歐洲人發現卡納克神廟的時候,對卡納克神廟採取如對中國圓明園的政策,能拆的拆,能拿走的拿走...那些拆走的、拿走的,不是在大英博物館就是在羅浮宮,剩下的就在開羅博物館。我在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也確實見到過一些,前天在開羅看到的那些文物,好些就來自這座卡納克神廟。

如今我們在神廟看到的,都是些扛不走、搬不動的石塊、石柱了。

神廟儘管破落,神像儘管殘缺,精美的石構件和刻在柱上、牆上、神像基座上的優美的圖案和象形文字,仍然在向人們展示著古埃及那栩栩如生的內容:其中,有戰爭的慘烈,有田園生活的幸福,有神靈與法老的親密……這一切,依然會讓人聯想起神廟3000年前的風采,遙想那遙遠而輝煌的過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