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城市的未來樣本:武漢 · 蔡甸中法生態城

ar世界建築報道 發佈 2022-07-30T14:36:39.054911+00:00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提出的重要概念,生態城市儘管沒有公認的定義,但毋庸置疑,它是一個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的複合體。





提及「生態」一詞時,人們容易聯想到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畫面。的確,優美的自然環境是生態魅力的核心之一,但「生態城市」(eco-city)卻不能如此簡單地解讀。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提出的重要概念,生態城市儘管沒有公認的定義,但毋庸置疑,它是一個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的複合體。


對於ARTE夏邦傑而言,構築生態城市的奧義在於順勢而為。以智慧設計、前沿科技作為補充,絕不能本末倒置。「勢」即自然,城市設計要儘可能地為自然留白。2017年,秉持這一理念的ARTE夏邦傑從全球眾多競標者中脫穎而出,開啟了武漢·蔡甸中法生態城(以下簡稱:「生態城」)的未來理想城市實踐。



武漢·蔡甸中法生態城



類型:城市項目

業態:混合

客戶:蔡甸區政府

任務:城市規劃、景觀設計

地點:武漢

時間:2017-至今

面積:35.8 k㎡





關鍵詞: 順勢而為

巧妙運用自然之力


自然本身的稟賦極佳,設計師所要做的就是挖掘和提升它本身的潛力與價值,而不是千篇一律、毫無差別地去開發。——ARTE夏邦傑巴黎總部集團區域總監、資深設計主創潘明丁


❑ 中法生態城:場域環境(上)和效果圖(下)


「生態城」位於武漢西郊蔡甸區,占地35.8平方公里,擁有山水相間、河湖縱橫的獨特水鄉景觀。面對豐厚的自然遺產,ARTE夏邦傑仔細梳理優化了當地的水系網絡,並藉由城市農業綠化帶、可調節氣候的綠色空間網絡的建立,來勾勒一個平衡、和諧、宜居的花園城市。


為了實現永續生態的秀美藍圖,ARTE夏邦傑自一開始便著眼於「水」和「土壤」這兩個基礎卻至關重要的元素,儘可能找回並保留全滲水自然土壤和場域內的原生植被,巧妙地運用自然之力來構建城市健康的水循環體系。


❑ 生態城的半島小鎮示範區:場域環境(上)和效果圖(下)


以「生態城」東南端的半島小鎮示範區為例,由Nathalie Leroy領銜的景觀設計團隊首先將雨水廊道與景觀設計相結合,並保留島內原有的水塘地形,在三面環水的半島內構建了「半島中的半島」,使珍貴的自然印記與新的城市設計和諧相融。人行其中,猶如畫中游。


❑ 中法生態城效果圖:水景步道


ARTE夏邦傑還採用「變線為帶」的方式把湖岸線拓寬,以保護交界處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使湖水與城市之間形成一個有序的自然過渡。與此同時,設計團隊攜手蘇伊士集團,運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測算方式和水力模型,識別出所有50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大雨會被淹沒的岸線,來修正廊道與湖岸帶的寬度,為未來留白,讓人們即使在汛期也能依偎在自然的懷抱中。


❑ 以適應不同降水量而設計的湖岸帶


在科技至上的時代里,ARTE夏邦傑認為恰恰是「低技術」(low-tech)的設計方式,而非技術的盲目堆砌,才是生態設計的本質所在。這種低技術、低人工干預的手法不僅擁有環境友好的天然基因,還可以大大減少未來的維護成本。在生態最敏感、最脆弱的半島一隅,ARTE夏邦傑用「無為而無不為」的方式傳遞著它一脈相承的生態價值觀。





關鍵詞:混合城市

理性回歸人體尺度


城市可以無限擴張,但人的身高、體能和對舒適體驗的感知是不會改變的。因此我們的設計回歸人的尺度,以居住者的美好體驗為出發點,這是以不變勝萬變的原則。——事務所合伙人Antonio Frausto


❑ 中法生態城效果圖


自然是生態的重要體現,但在生態城市的構築中,它絕非獨立的存在,而是串聯所有社會、經濟、民生、歷史以及場所記憶的主線。在繪就自然這抹生態底色後,ARTE夏邦傑以人為尺度,打造出功能混合、與人的生活需求相匹配的城市空間,向近幾十年來因城市蔓延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提出挑戰。


❑ 中法生態城效果圖:宜人的步行尺度


相較於功能布局單一的「攤大餅式」規劃,混合城市的設計理念意味著居住、商業、教育、產業、娛樂等多元融合,可以確保每個區域在最小的範圍內可以保持24小時的活力,同時減少因汽車出行導致的碳排放,提升生活舒適度。


在混合城市中,農業是非常重要又常常被忽視的一個環節。我們珍視當地原有的農業資源,不僅在於保留農田生產,實現區域內農產品的短鏈循環,更在於保留本地農民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以此保留本地文化。「這不僅是對社會階級多樣性混合的一種嘗試,也是對區域場所記憶精神的一種延續。」ARTE夏邦傑巴黎總部集團區域總監、資深設計主創潘明丁說。


❑ 中法生態城設計理念:農業是城市和自然間的過渡


言談中,設計師不禁將視線切換到萬里之遙的巴黎。連續而整體的城市肌理、密集的小尺度街道、平展的天際線,共同造就了巴黎城市空間的品質,從而帶來舒適、宜人的生活和步行體驗。在ARTE夏邦傑看來,這一切不僅源自「自上而下」的結構性規劃,還歸功於「自下而上」的設計方法,甚至讓更多居民參與到城市創建的行動中去。


❑ 維克多-雨果生態城實景,2019年交付


就在距巴黎西南2公里的Bagneux,ARTE夏邦傑以「總師」身份設計和指導實施了大巴黎的維克多-雨果生態城(Ecoquartier Victor-Hugo),將轄區內的「人-物-空間」有機地連接在一起。讓Leroy印象尤為深刻的就是設計期間的公眾參與工作坊。「設計不是一言堂,只有博採眾人建議,才能不斷對設計進行優化。」Leroy說,「在一起『做』的過程中,城市居民有機會重新審視和改造自己的環境,讓社區充滿意義和活力。」


❑ 維克多-雨果生態城實景:居民的共享菜園


「十年磨一劍」的大巴黎維克多-雨果生態城使ARTE夏邦傑囊獲了包括法國國家城市規劃論壇大獎、法國FIMBACT人居大獎和法國國家景觀協會大獎在內的三項大獎。然而,比獲獎更令設計師欣慰的是他們與當地居民共同建造的共享菜園,以及保留下來存儲社區記憶的大樹。


❑ 維克多-雨果生態城實景,2019年交付


從巴黎Bagneux到武漢蔡甸,儘管兩地在空間範圍、人口規模和文化背景都不同,但ARTE夏邦傑以人為本,從個體體驗出發考慮未來居民生活、出行和工作的設計策略不會改變,拒絕浮於表面形態的設計,而是紮根於探求生活方式、解決核心問題的底層邏輯。正因如此,事務所合伙人Antonio Frausto才將ARTE夏邦傑在「生態城」的規劃視為一種「城市策略」,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設計」。


行文至此,武漢中法生態城

「中法」二字的意義也呼之欲出。

在這個半城山水半城人的畫境中,

ARTE夏邦傑所要構築的,

不僅是現代設計筆觸下宜人的尺度、

城市功能的混合、卓越的空間品質

和順應自然的法式生活哲學,

還有集中法兩國設計智慧

而碰撞出的先進策略和設計方法。

讓我們期待美好藍圖變為生態實景,

在駐足思考與不斷互動的過程中,

激發更多人對城市、

對自然與生命的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