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表面上的繁榮,覆蓋了很多勞苦大眾的心酸

煜侃歷史 發佈 2022-07-31T07:02:04.478619+00:00

.《史記》: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中的這段經典記載,在後世人們學習歷史的教科書上屢次出現,可謂是經久不衰。「文景之治」是西漢王朝漢文帝時期開啟的一段盛世景象。

.《史記》: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史記中的這段經典記載,在後世人們學習歷史的教科書上屢次出現,可謂是經久不衰。「文景之治」是西漢王朝漢文帝時期開啟的一段盛世景象。

據傳,在當時百姓們豐衣足食國庫豐盈,幾乎就是為錢怎麼花出去發愁;吃食種類繁多,也使得人們為到底吃哪樣而煩憂。那麼實際情況如何呢,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正是有了史書上的這段評論記載,使得「文景之治」在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中一直被傳為一段佳話,最後引申到了漢文帝是個明君,是個能力超強的統治者。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這只能說是表面上的繁榮,不能真實反應百姓生活境況。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唐朝詩人李紳的這段詩句就真實了反應了一個情況:就算眼下的環境一片大好,耕作的農夫還是有到處餓死的事件發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喜歡以「府庫充盈」這件事情來概括百姓的生活境況。這樣的表述對外宣傳倒是可以,要是作為真實情況的寫照,未免有些金玉其表。

自從劉邦剛開始創立西漢王朝開始,西漢就是個極其動盪不安的王朝,外有匈奴屢屢進犯,內有長期戰亂留下的爛攤。

在劉邦死了以後,漢朝雖然還沒趨於長期的穩定,但是從劉盈、呂雉開始已經開始採取「對外以防為主,對內以保為主」的治國方針了,不再和劉邦一樣去東征西討爭奪天下,而是把重心放到了內部建設上來。

一時間「黃老學說」、「無為而治」、「休養生息」變成了這個時期的關鍵詞,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朝廷提出一系列的激勵措施,減少干預,讓百姓們有興趣主動的去發展生產提高收入,使得家庭富裕多多生育。

不得不說,拋開呂雉的那些殘暴手段不說,起碼這個時期的西漢王朝的經濟發展還是相當迅速的。

在呂雉死後,由周勃開啟了一場「誅殺諸呂」之後,西漢王朝的朝廷上下又開始了一場大動盪。一個朝廷的動盪也無非就是名和利這兩樣,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權力永不休金錢永不止,為官的有了衝突無非就是這兩樣鬧得。

漢文帝當政以後,由於前期過了十餘年的外放生活,對朝中的權利鬥爭早已避之不及。他稱帝後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想著如何穩固這個政權。

一邊是那些個諸位劉姓的王爺們對他的不屑一顧;一邊是那些個前朝老臣對他的虎視眈眈;光是處理這些繁瑣的事情,就耗盡了漢文帝大半輩子的時間,哪裡還有功夫去研究如何發展經濟,如何發展民生。

這個時候你可能要問,難道漢文帝在位期間就是這麼一無是處,沒有一點成就嗎?

不能說沒有,但是在細品之後你會發現,很多也都是為了我們前面所說的,提高百姓勞動積極性來搞的。比如前面說的「黃老學說」這一塊本來就是少讓朝廷干預,多激發百姓的積極性,保持朝廷的惠民立場。

再比如在刑罰改革方面,廢黜了肉刑、以及連坐制,只能說明他是一個仁君不喜歡使用過重的刑罰來管理國事。但是這項改革和文景之治時期經濟繁榮的關係並不大。

至於軍事上,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基本沒有再走劉邦那套東征西討的路線,只是保持防禦狀態。不過說起來,能保持防禦在當時就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畢竟當時的西漢帝國北有匈奴南有南越南,經常在邊境騷亂挑事兒。長期和這些外地作鬥爭也是需要花費一定精力和財力的。

到了漢景帝時期又經歷了「七國之亂」,各路藩屬國王以「清君側」的名義各種發動叛亂。這裡有一點很有意思值得一提,我國歷史上很多次所謂的「清君側」這樣的高大上的操作,基本都是些要麼亂臣賊子、要麼就是各地藩王提出來的,目的基本都是危害朝廷政權。

在當時朝廷公開的收稅標準是三十抽一,換算成單位也就是3%左右;然而那些個藩屬國的稅收可就高多了,十抽五,也就是高達50%。

這樣的收稅標準,百姓怎麼可能有好日子過?百姓不好過,但是藩屬國的國王可就過得滋潤了,自然不願意接受朝廷削藩的政策了。當時的環境用晁錯的一句話體會最深刻:「賣田宅、狎子孫」。

根據史書記載,「七國之亂」光被斬殺的人數就高達10多萬,經過三個月的苦戰,最終漢景帝是保住了江山,也保持了國內統一,但是付出的代價,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補救。我們即使現在翻開史書,研讀漢景帝的一生,最大的功勞也無非是「平定七國之亂,維護領土統一」這麼一句話了。

《漢書·食貨志·論積貯疏》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

《漢書·食貨志上·論貴粟疏》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靡役...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價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贈子孫以償責者矣。

《漢紀·武帝紀四》: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就看看這些史書上記載,即使在那所謂的盛世環境下,百姓同樣還是過著自己不堪重負的生活,很多時候也有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那麼既然說是盛世了,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吧,這個道理也很簡單。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某日我們聽說某國人均收入XXX,那麼這又有多少人被平均了呢?

綜上所述,文景之治時期,從整體大數據上看,確實不錯。但是百姓生活真的不可能富裕到哪去。只能說這兩位皇帝在激發百姓提高勞動興致方面頗有建樹,在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方面也是措之有方罷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