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之爭:乾隆出兵緬甸,損兵折將,連女婿都搭進去了

小道消息max版 發佈 2022-08-01T02:47:35.389793+00:00

明朝以來,由於與緬甸邊界不清,雙方經常發生爭執,直至清朝。聶妙錫都將他的部隊駐紮在這裡,直到 1766 年 4 月才返回家園。

清朝時,乾隆皇帝的軍隊從1765年到1769年連續四次進攻緬甸,征服緬甸是他統治的十大戰役之一。

明朝以來,由於與緬甸邊界不清,雙方經常發生爭執,直至清朝。乾隆皇帝從1765年到1769年連續發動四次軍事行動進攻緬甸,征服緬甸是他統治的十大戰役之一。然而,該國成功地抵禦了清朝,這些戰爭塑造了今天的中緬邊界。

戰前清朝(黃色)和緬甸(藍色)朝代地圖

第一次攻擊

1765年,清朝以中國人在緬甸景東(邊界地區)的酒會上遇害為由,決定攻打景東。

清朝趁著緬軍5萬大軍攻打暹羅(今泰國)之際,派出漢軍3500人、撣族(緬甸的民族)1500人在內的5000人攻打緬甸景東。但在景東緬軍聶妙錫都將軍的指揮下,只用2000人的軍隊就擊敗了清軍。

緬軍追擊清軍至普洱區(今雲南省),又打了一仗。聶妙錫都將他的部隊駐紮在這裡,直到 1766 年 4 月才返回家園。

第二次攻擊

1766年,乾隆皇帝下令楊應琚再次進攻緬甸。楊應琚計劃讓他的軍隊直接進攻上緬甸,穿過八莫,沿著伊洛瓦底江進入首都阿瓦。

清軍動員2.75萬人,其中漢軍1.4萬人,其餘為撣族步兵(又稱丹人,泰族中的一個民族)。緬軍有4700人撣族部隊。

緬甸軍隊在首都阿瓦

由於軍隊人數較少,緬軍決定讓清軍孤軍深入。當清軍到達八莫時,緬甸人果斷地選擇撤退。

在沒有組織好八莫防禦的情況下,緬甸人集中在伊洛瓦底江附近的康頓堡壘,因為那裡更容易防守,而法國炮兵隊也設在那裡,準備等待著清軍。

1766年12月,清軍輕而易舉攻克八莫,然後挺進伊洛瓦底江進入首都阿瓦,但清軍在康頓炮台被攔下。清軍數次包圍並進入康頓,但均以失敗告終。其他地方的緬甸軍隊也開始行動阻止清軍撤退到雲南。

同時,清軍不習慣緬甸的氣候,因此生病,而清軍的報告顯示,死亡名單中每10人就有8人死於各種疾病。

緬軍見清軍力竭,遂攻回八莫,將清軍困於康頓與八莫之間。清軍的補給也被徹底切斷。

緬軍派出兩翼進攻清軍,一支從康頓城堡,另一支來自北方。清軍抵擋不住,只得東撤再轉北,緬軍緊追不捨。

清軍正逃,遇緬軍伏擊,被包圍,無路可逃,全軍覆沒。緬甸軍隊收集了許多戰利品,包括大炮和火槍。

戰勝方的緬軍連續進攻邊境地區,奪取雲南8個撣族部落。

第三次攻擊

兩次嘗試失敗後,清廷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個國家的實力。此前,清朝在進攻緬甸時,只使用了漢軍,並未使用滿族精銳軍隊。

為準備第三次進攻,乾隆皇帝決定動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著名的滿洲八旗軍。

1767年,乾隆皇帝啟用了一位技藝高超的滿族將軍,也是他的女婿——富察·明瑞。明瑞任雲貴總督,指揮軍隊攻打緬甸。

年輕時的乾隆帝

清軍使用的軍隊由滿、蒙古、漢軍和撣軍組成。共計5萬人,其中巴齊滿、蒙古軍隊3萬人;12,000名步兵部隊;8000名撣族步兵部隊。不過這次參加的清軍並沒有精銳的滿洲騎兵,因為山地和叢林不適合騎兵。

為防止疾病蔓延,清軍決定在疾病傳染性最低的冬季進軍。

2. 緬軍分散

1767年,緬軍主力包圍並占領了暹羅首都。辛比辛王並沒有完全預料到清軍進攻的威脅,只派一部分主力從暹羅返回,而大部分則留下來穩定暹羅局勢。甚至城堡也沒有修復或加固。

對付五萬清軍,緬軍不超過兩萬,其中主力只有七千。

3.清軍進攻

清軍這邊,明瑞打算分兩路進攻,形成鉗形攻勢。明瑞親自率領的主力軍將沿著南都河沿緬甸新威、臘戎和西保公路進入首都阿瓦。第二軍向八莫方向推進。

乾隆皇帝的八旗軍隊。

清軍兩軍按計劃推進得很順利,但當第二軍到達康頓時,就困難重重了。康頓成為阻擋清軍的堅固要塞。

到12月底,第一軍已經深入阿瓦地區,清軍決定從這裡渡到都城阿瓦,雙方在高德關發生了最大規模的戰鬥。

緬軍主力遭遇滿族著名的八旗軍。結果,以兩倍兵力的清軍獲勝,緬軍主力被擊敗。

與此同時,在新威的緬甸軍隊也被擊敗了。失敗的消息不斷地報告給辛比辛王。

第三次戰役地圖,黃線為清軍。紅線是緬軍

此時的辛比辛王意識到事態嚴重,急忙將暹羅的主力全軍撤退。

勝利後,明瑞讓他的軍隊占領了伊洛瓦底江上的所有土地。三萬清軍直奔阿瓦城。

首都阿瓦籠罩在戰爭的氣氛中。但是,儘管大臣們建議逃走,辛比辛國王還是希望留在城堡里,決定與清軍作戰。

與此同時,清軍進入緬甸時,由於遠離後勤,供應路線困難重重,供應路線不斷被緬甸游擊隊封鎖。因此,明瑞 不得不轉向防守,等待攻擊康頓的第二支軍隊到來。然而,這支軍隊在多次進攻康頓後都以失敗告終,損失慘重。這支軍隊的指揮官不顧明瑞的命令,把軍隊撤回了到雲南。

緬甸的反擊

1768年初,來自暹羅的緬軍主力撤退至此地。緬軍此時已經有足夠的兵力,開始向明瑞發起進攻。清軍在這裡被打敗,富察·明瑞自殺,這次失敗導致清軍被切斷了補給路線。

這場勝利之後,主將摩訶提哈圖拉被任命為緬甸陸軍總司令。

到了 1768 年 3 月,夏天來了。在緬甸中部酷暑中,殘餘的八旗軍或死亡或感染瘧疾,加上緬甸游擊隊不斷伏擊。決定撤軍到雲南以保存實力。

清軍撤退的同時,緬軍約一萬步兵、兩千騎兵分兩路緊隨其後。摩訶提哈圖拉將軍以其嫻熟的機動技巧最終在 眉繆(下圖的 Maymyo)包圍了清軍。緬甸主力軍與八旗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第三次戰役地圖,黃線為清軍。紅線是緬軍結果,清軍被徹底擊敗。2500人被俘,只有幾十名八旗士兵衝破包圍圈逃跑。

清軍開戰時,乾隆皇帝早就想好了要吞併這片即將被攻陷的土地。但戰敗的消息卻讓清廷大跌眼鏡。戰敗的將領回來,建議他們不要再攻打緬甸,但乾隆皇帝還是不死心。

清軍第四次進攻

為了準備新的進攻,乾隆皇帝任命傅恆為總司令。緬甸方面,辛比辛國王也準備第四次面對清朝。

傅恆將軍

趁著緬軍撤退對付清軍之際,暹羅軍逐漸收復了被緬軍占領的城市。

傅恆指揮6萬清軍進攻緬甸,其中包括4萬八旗和蒙古軍,其餘為撣軍。

通過研究之前的3次進攻失敗,他將自己的軍隊分成了3個進攻聯隊:第一個聯隊將直接攻擊八莫,然後是康頓,這支軍隊被認為是最艱難的,因為康頓堡壘一直不敗,清軍在這裡從未取得過勝利;其餘兩軍沿河岸推進,各有一條河岸,有戰艦支撐,向都城阿瓦進發。

清朝海軍陸戰隊從以前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傅恆保護了他的供應和通信線路。補給部隊沒有走山路,以免遭到緬甸游擊隊的襲擊。同時,他還派出許多木匠與他一起建造堡壘和船隻。

緬軍根據清軍的行進方向,推測出這支軍隊的進攻路徑。緬軍有4萬人,分成4個聯隊,3個聯隊封 鎖清軍,第4個封鎖補給來源。辛比辛國王還組織了一支海軍艦隊與清軍作戰。

清軍進攻

意識到緬軍正向北推進準備戰鬥,傅恆決定不等雨季結束就立即前進。他想在緬甸軍隊準備好他們的部隊之前就發動攻擊。清朝三軍齊頭並進。

勝利後,清軍到達八莫城堡並占領了它,然後在瑞陽賓村附近(緬甸康頓堡壘城堡以東12英里)建造了一座堡壘。命令木匠造了數百艘船,讓清軍沿著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到達首都阿瓦。

清軍在伊洛瓦底江西岸和東岸一分為二,但兩軍都不願離開基地。西岸緬軍逼近時,這裡的清軍撤退到東岸,東岸的清軍不願動彈,導致清軍暴露無遺。來自首都阿瓦的緬甸海軍在伊洛瓦底江上游擊敗了清軍,擊沉了所有船隻。

緬甸海軍

清軍無法渡過伊洛瓦底江,便聯手進攻康頓堡。但康頓又一次成為了無敵的堡壘。整整一個月,清軍一次次被擊退。

講和

進不去,清軍陷入困境,士兵開始患病,成群結隊地死去。傅恆也病倒了(回京後病死)。另一方面,負責切斷補給線的緬軍也完成了任務,讓清軍毫無補給來源。

緬軍見清軍實力不濟,立即攻打在瑞陽賓村附近修建的清軍要塞,激戰後攻占了這座要塞。清軍殘部逃往康頓營。緬軍從四面八方而來,多番包圍清軍。

緬甸總司令摩訶提哈圖拉明白,如果他選擇毀滅,輸掉戰鬥的清軍會非常憤怒,會繼續出兵作戰,戰爭將會持續下去,於是提出議和。他說過:

「將軍們,如果我們不和解,他們將繼續發動另一次入侵。一旦我們打敗了那支軍隊,他們就會派出另一支軍隊。我們國家不能繼續與一支又一支的中國軍隊作戰,因為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停止屠殺,讓他們的人民和我的人民和平相處。」(緬甸史料記載)

緬甸將軍

摩訶提哈圖拉的解釋並沒有說服其他將領,所以他決定在不通知國王的情況下與清軍和解。

摩訶提哈圖拉 發布了以下 4 項和平協議條款:

清軍交出所有的孟王、叛軍、那些逃避緬甸法律逃入清境的人;清朝承認緬甸對屬於緬甸的地區主權;必須釋放所有戰俘;中國皇帝和緬甸國王保持著友好關係,經常互訪使節,攜帶親信和禮物。

在首都阿瓦,辛比辛國王憤怒地不同意並撕毀了和平協議。緬軍見國王的怒火,雖然打了勝仗,也不敢回京城,等了一年時間,見國王平靜下來,才敢回來。

國王強迫名將摩訶提哈圖拉穿上女裝,被流放到撣邦高原。其他將領被罰在皇宮西門曬太陽三天。仲秋見有功德的將領受審,便求來,自己卻被流放。

與緬甸的戰爭使清朝失去了許多優秀的士兵,使國庫損失了980萬兩白銀。

緬甸也損失慘重,主力的撤退讓暹羅失去了之前攻占的東西。損失導致緬甸至少需要五年時間才能恢復。

二十年後,撣族貴族和雲南省的官吏共同開啟兩國貿易往來,恢復貿易和交換使者。

至於乾隆皇帝,他認為恢復關係是緬甸臣服的表現,緬甸使者的到來被視為進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