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懷孕14次流產13次終得子:為生孩子,媽媽們在以命換命

十月呵護 發佈 2022-08-02T08:50:41.989166+00:00

備孕12年,懷孕14次,流產13次……這是發生在湖北武漢,一位32歲孕媽身上的真實故事。從2010年至今,劉女士一共懷孕14次,但前13次都不幸流產。只有今年,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為她量身定製的保胎方案下,才保住了這來之不易的孩子。

備孕12年,懷孕14次,流產13次……

這是發生在湖北武漢,一位32歲孕媽身上的真實故事。



從2010年至今,劉女士一共懷孕14次,但前13次都不幸流產。


只有今年,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為她量身定製的保胎方案下,才保住了這來之不易的孩子。


看完劉女士的經歷,網友紛紛表示不李姐……



雖然最後結果是圓滿的,但是這樣不顧一切去生育的心態,卻讓人無法認同。


其實很多時候,不站在生育女性的那一方,根本無法明白她們所面對的是什麼。


自古以來,好像有關生育的問題,都是女性獨自在承擔責任,她們的執著有時候也有很多不可言說的委屈。


「生不下來孩子,就趕緊離婚。」

「生不下來孩子,就賠我60萬的生育賠償金!」

「孩子只要跟男方有血緣關係就好,誰生的無所謂。」


這些觸目驚心的話語,都出自女性生育紀錄片《奇妙的蛋生》中,求子家庭的原話。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能看到一些人,在面對生育這件事時,最真實的想法和態度。


這些赤裸裸的事實仿佛在告訴我們:生不出孩子,都是女性的問題。



生不出孩子

不該讓女性「背鍋」!


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里,生不出孩子,尤其是生不出兒子,都是女方的錯。


他們會理所當然地把孕育生命歸為女性的價值。


沒有孩子,就會被人嘲笑是「不下蛋的母雞」,被家裡人指責。


在《奇妙的蛋生》中,很多女性的故事都有這樣的「色彩」:


如果生不出孩子,大概率就要面對婆家人的種種苛責,包括動不動就離婚的「威脅」。


欣欣是一名女性染色體異常者,結婚一年仍無法懷孕,公婆告訴她:「在農村不生是不行的,肯定是要離婚的。」


「不生娃,就離婚」,面對這樣的「絕境」,欣欣除了痛哭別無他法。



另外一位是習慣性流產的文霞,為了生孩子,從結婚以來,她想盡辦法。


包括多次去做試管嬰兒,但試管嬰兒對於家庭普通的她來說,價格是昂貴的。


為了省錢,她甚至在取卵時不打麻藥,然而最後還是不幸流產了。


最後,事情的走向令人瞠目結舌:女方被男方趕出家門,並被索賠60萬!


理由是,女方打一支保胎針就得好幾千塊錢……


面對記者的不理解,丈夫只是冷笑回答:「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在他的眼裡,似乎妻子就只是生育的工具,沒有孩子就沒有價值,全然不顧在整個過程中她所遭受的肉體上的痛苦。


可生不出孩子,難道就只是女性一個人的問題嗎?


無論懷不上還是懷不住

都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在生育這件事上,從來都不只是一個人的責任。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懷不上的夫妻中,單純男方因素占8%-22%,單純女方因素占25%-37%,而男女雙方因素則占21%-38%。


少、弱、畸形精子症是男性懷不上最常見的情況。


有大量研究表明,如今男性精子下降,已經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問題。


在今年四月,重慶人類精子庫,面向正在讀書、生龍活虎的大學生,舉辦了一場精子比賽。



比賽評選的維度是濃度、活力、形態等,然而參加比賽的精子卻只有20%左右入圍合格。


這是大學生,年紀相當、活力相當的一群人啊。


精子質量變差,不只發生在重慶,全世界範圍內的精子好像都出了問題。


湖南精液研究項目,通過觀測三萬多名中國年輕男子15年間的精液質量發現,合格捐贈者的比例從2001年的55.78%下降到2015年的17.80%,不足原來的1/3。

2018年媒體報導,復旦精子庫的合格率更是不到1/10。

2017年西方有報告指出,在1973~2011年的40年間,西方男性的精子數量下降了52.4%,精子濃度平均每年都要下降1.4%。


這些數據都在告訴我們:全世界範圍內,精子質量都下降了!



這或許和現代社會生活環境、習慣、壓力以及年齡有關,但這些因素影響的不僅僅只是精子。


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精子活力會下降,染色體疾病也會增加;

環境污染比如一些化學物品、重金屬,會影響人體的身體機能,繼而影響到精子卵子的存活率和正常結合;

快節奏的生活與高強度的壓力,會引起生殖功能的失調;

吸菸、喝酒、熬夜或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會影響精子與卵子的狀態及結合。


這些也都是夫妻間懷不上或保不住的主要原因。



所以要想好孕,光靠指責是沒有用的,它需要兩個人一起努力。


比起追究責任

更重要的是如何好孕


其實無論是誰的原因,夫妻要做的不是指責對方、清算責任,而是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共同面對。


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夫妻雙方一起去醫院檢查身體,查明原因解決問題。


所以這裡菌菌做了一份檢查流程示意圖,希望能給懷不上的夫妻一點幫助。



如果做完這些檢查,依然沒有結果,那也不要覺得人生灰暗。


畢竟,孩子只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有沒有孩子都一樣完整。



其實,要孩子,原本是夫妻之間最私密的事情。


然而,一旦以「能否自然生育」作為衡量標準,「不能正常生育」的夫妻便不得不接受,來自家人、甚至周圍人對自己身體的審視和監測。


作為不能生育的一方,常常會產生敏感和自卑的情緒。


這種心理就是,「別人像喝水一樣正常自然的事,我就不行」。


曾有網友自述,有天晚上下班回家,看到丈夫在看紀錄片,屏幕里大熊貓剛剛產下幼崽。


她眼淚唰地掉下來,「為什麼是我?動物都這麼順利下崽兒?我怎麼就不行?」


但是,菌菌想請大家認認真真想一想:


不生孩子有罪嗎?

婚姻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生孩子嗎?

作為子宮的擁有者,女性自己是否有決定生或不生的權利?

對於一個因為客觀現實而無法生育的人,TA的人生就沒有價值了嗎?


菌菌希望能在評論區,和大家一起交流想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