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刷屏策劃,如何講述人間煙火

財經無忌 發佈 2022-08-05T00:55:04.403993+00:00

文 | 無鏽缽日月流轉,人間蒸騰。毋庸置疑,呼嘯而來的短視頻,徹底改變了這個社會的敘述方式,也讓越來越多平凡可貴的英雄,步入了時代的聚光燈下。

文 | 無鏽缽

日月流轉,人間蒸騰。

毋庸置疑,呼嘯而來的短視頻,徹底改變了這個社會的敘述方式,也讓越來越多平凡可貴的英雄,步入了時代的聚光燈下。

在一本名為《快手人類學》的書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旭東寫道:

「許多人的生命通過這樣的方式聯繫在了一起,不同空間裡的人因為短視頻而互相感知到了彼此的存在。」

描繪這樣一本厚厚的社會學圖譜,離不開每一個創作者的辛勤耕耘。

這也是為什麼,近日,在雲南麗江舉辦的快手光合創作者大會上,快手高級副總裁、主站業務負責人王劍偉提出那個核心問題——如何讓創作者收穫價值?

「我會關心,我們創作者可能在我們這裡一年、兩年在過得很好,那麼五年、六年呢?」

從看到創作者,到讓創作者持續被看到,這是快手出發十一年之後的價值重尋。

而要理解這片土地之上的光合故事,我們或許還要從快手為創作者做的這組「新京報圖文報導+報紙九宮格報導」的創意策劃中去尋找。

一部策劃背後的「平凡人大片」

正如孕育「光合」的土壤一樣,快手的內容生態包融萬物,每一種生活都值得被擁抱。在這裡,個體的命運、人們之間的扶持、陪伴,匯聚成為另一種真實的力量。

打工人小偉(快手號:搬磚小偉)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一個案例,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在工地上時,他和無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一樣,正在為生活的重擔而忙碌。

那是2014年,短視頻風靡的前夜。 他的工友或許不會想到,這個瘦弱的少年,會以一身強健的肌肉,成為萬千中國百姓心目中的「草根英雄」。

人生往往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一個湖北的農村小伙,機緣巧合之下愛上了健身,又在工作的間隙,把一條剪輯好的健身視頻發在了快手主頁,就在無形中匯入了一場滾滾而過的時代浪潮。

僅僅用了15分鐘,他的視頻就衝上了平台熱門,再度醒來的時候,手機屏幕已經被洶湧的點讚和評論淹沒。

這個視頻改變了小偉的人生。他的粉絲數迅速從2000人暴漲到了130萬人。

這個16歲離家打工,曾經被貼上「留守兒童」、「網癮少年」的年輕人成了正能量「街頭健身達人」,登上了央視的紀錄片欄目《講述》。

和小偉一樣,栓Q哥也在用短視頻記錄著生活的碎片,尋找咫尺之間的幸福,和遠方的回聲。

在成為2022年的網際網路「頂流」之前,栓Q哥劉濤只是一位平凡的農民,種過田、放過牛,因為家境貧寒,中考成績尚可的他,不得不早早放棄學業。

然而,他內心深處對於夢想的堅持卻從未動搖,自學英語後,1998年,他在陽朔旅遊局舉辦的第一屆農民英語導遊資格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當地的第一批農民英語導遊。

知識和機遇改變了他的人生,今天,在快手上,這位網友口中的「TeacherLiu」,憑藉一句「栓Q」火爆全網,過去的24年裡,他一共接待了6萬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

而快手為創作者定製的「新京報圖文報導+報紙九宮格報導」 策劃,像這樣的平凡人故事,還有很多。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快手進行了多年持續的創作。

他們之中,有熱愛動漫的二次元大叔,憑藉創意讓小眾文化走向流行;有熱愛生活的質樸小伙,用對家鄉的熱愛描摹青春的人生;也有剛剛大學畢業的自由職業者,通過鏡頭鐫刻認真生活的人們……

正是這種對創作者精彩人生充滿「記錄感」的書寫,讓他們從幕後走向台前,在這個時代,留下一份屬於普通人生活點滴的「數字底稿」。

在那之外,快手還在不斷藉助多媒體矩陣,為創作者們帶來更「立體化」的展示,從新京報電子版海報策劃,到微信頭條的圖文報導、到再到各社交平台的跟進解讀,層層疊疊的聲浪匯聚,共同展現創作者們的多元個性。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程度讓創作者體驗到價值回饋,除了與新京報合作外,通過聯動全國其他9家地方報紙,讓快手達人登上了當地媒體的報紙版面。

如果說,新京報的傳播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立體式傳播,那麼地方媒體的傳播則是一次自下而上的下沉式傳播。

以往,地方媒體苦於渠道與流量桎梏,內容往往高度同質化,其傳播也只能局限於地方新聞,儘管內容繁多且極具時效性,但在內容的深度與趣味性上有待提高。

而此次地方媒體聯動本地快手達人,不僅在內容上具有貼近性,同時可藉助快手達人的流量屬性與IP效應,提升地方媒體的品牌意識。

「平台+媒體」如何鑄就「融合新樣本」

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次的報導策劃,無論是對於快手,還是對於合作媒體來說,都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雙贏。

一方面,快手藉此傳播了「光合」價值,展現了平台內容生態的厚度,和對創作者群體的持續關懷;

另一方面,合作媒體也藉助這一策劃,實現了內容、渠道和品牌端的「煥新」,並為當前身處轉型期的媒介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在「新聞+」理念盛行的當下,用戶所關注的,早已不再僅僅是熱點和爆聞,而是有深度、有質感的故事。

在內容端, 以新京報為例,藉助此次策劃,前者就實現了由「新聞導向」向「內容導向」的創新。

不同於以往聚焦於某個時間點的新聞式傳播,此次策劃的一大亮點,就在於圍繞內容的「連續性」報導,不跳脫、不割裂,而是以人物做串聯,整體連續地展示了一群深耕快手創作者的多彩生活。

1-8,8個數字,既是他們在快手從事創作的「工齡」,同樣也是快手創作者生態蓬勃生長的見證。

其次,在模式端, 此次策劃對於創刊19年的新京報,同樣也是一場圍繞媒體融合,擁抱新路徑和新渠道的有益嘗試。

過去,新京報一直在不斷自建適合新媒體傳播的渠道,但受限於渠道的打通,媒體在平台上更多只是作為「內容供給商」,如今,伴隨著此次同快手內容生態的接入,和平台端的「內容反哺」,距離這一媒體打造全渠道傳播新業態,無疑更進了一步。

最後,上述一系列平凡者故事的傳播,同樣也是在新媒體時代下,對於各大媒體品牌價值理念的一次升華。

傳播學者威爾伯·施拉姆曾經說過:

「媒體的社會功能不僅在於信息傳播,同樣也在於守望環境和協調社會。」

在這個充斥著內卷和茫然的不確定時代,以新京報為代表的10家媒體,用真實的人間故事,傳遞了平凡者前行的正能量,也在無形中協調了社會的焦慮感。

正如這篇策劃報導開頭所講述的那樣:

「歲月流轉,一年又一年,尺寸屏幕,折射出熱騰騰的生活。」

「創造、傳播、守護」,快手的價值循環

宏觀來看,這場策劃的背後,無論是媒體,還是創作者個人,都擁有著自己的世界和需求。

而快手所做的,就是用價值循環,把無數個這樣的世界匯聚、連接起來,讓所有努力耕耘內容的人,都能收穫理想的回報。

這份回報對於媒體來說,是品牌煥新;而對於創作者來說,則是看得見的商業價值。

某種意義上,這場「價值循環」,也與光合大會的主題不謀而合。

在快手的理念里,所有創作者都是「生機勃勃的綠植」,他們藉助內容這束「陽光」,將人間故事合成「有機物」,在餵養自己的同時,也傳遞出一種正能量反哺社會。

而在這一過程中,只要在肯耕耘、有恆心,所有人都能獲得可持續的長期發展。

數據統計顯示,從2016年起,超過70%的萬粉創作者、超過80%的10萬粉、超過94%的百萬粉創作者,都在快手實現了持續穩定經營。過去3年,每年都有超過2000萬人在快手獲得收入。而過去半年,快手創作者總收入同比增長25.3%。

在此基礎上,如果說價值回報,是讓創作者可以在一個平台上堅守的關鍵,那麼光合創作者大會所關注的問題,則是平台如何「守護」創作者,讓老鐵們持續收穫價值,為他們提供基礎設施、扶持資源和服務能力。

基於此,快手在今年光合大會上提出了全新的扶持政策,也拿出了更加精細化的運營方案。

具體來看,在資源端,為了滿足創作者的流量需求,快手再一次升級光合計劃,全年拿出十億現金、千億流量補貼創作者。

在服務端,快手也宣布將內測創作者版獨立APP,進一步推進創作者服務標準化,為創作者提供帳號診斷、自定義數據指標、全站作者榜單、專屬活動通知等信息側服務。

某種意義上,快手要做的,正是當前創作者所亟需的,正如快手高級副總裁、主站業務負責人王劍偉所說的那樣:

「平台正在孕育和看到越來越多新的連接的方式,它好像不僅僅通過短視頻,不僅僅通過點讚、評論、分享,而通過一些更有意義的後鏈路的服務,讓大家走的越來越近越來越有價值。」

「創造、傳播、守護」,這就是快手所打造的價值閉環。

而依託這一價值閉環,越來越多的人,也將見證普羅大眾關於生活,關於夢想的激情與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