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張力高或低都不一定是病,關於肌張力,你需要知道這些…

跟葉子老師學感統 發佈 2022-08-10T23:54:38.214257+00:00

前幾天測評了一個2歲的小男孩,在走路和跑跳時偶爾會出現「踮腳尖」的情況,做動作明顯不流暢,肌肉控制能力不太好,平衡能力也欠佳。當我跟家長聊到「孩子的肌張力有點高,有些觸覺敏感」時,男孩的媽媽瞬間有些擔心地問「那是有病嗎,我聽說肌張力高的話有可能是腦癱?

前幾天測評了一個2歲的小男孩,在走路和跑跳時偶爾會出現「踮腳尖」的情況,做動作明顯不流暢,肌肉控制能力不太好,平衡能力也欠佳

當我跟家長聊到「孩子的肌張力有點高,有些觸覺敏感」時,男孩的媽媽瞬間有些擔心地問「那是有病嗎,我聽說肌張力高的話有可能是腦癱?」

我頓時知道:這又是一個被誇張宣傳「坑」了的家長

於是我趕緊解釋道「肌張力高並不代表孩子就是腦癱,千萬不要隨便對號入座。」

肌張力是什麼?高和低又是什麼意思?

肌張力,就是「肌肉的張力」,是指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簡單地說,就是寶寶的肌肉在安靜、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

人體神經組織主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而肌肉張力就是受中樞神經系統的大腦調控。

如果大腦的功能訊息處理不佳,甚至有結構上的問題,成長中孩子的肌肉張力就可能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進而影響姿勢維持與活動效率、日常生活以及學習社交狀態。

肌張力高指的是肌肉張力太過,感覺像「孩子老是繃著」肌張力低就是說,肌肉張力不足,會感覺「孩子老是全身無力」。

肌張力偏高是腦癱?偏低是唐氏兒?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是在混淆概念

你可以說「腦癱兒普遍表現出肌張力高」,但不能說「肌張力高的孩子就是腦癱」。

只有明確腦損傷的寶寶,才有可能引起腦癱。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被有些機構的誇大宣傳或混淆概念所誤導,從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一個正常出生的孩子,出生的時候很順利,生下來就會哭了,沒有腦損傷,以後的發育也很正常,就算是表現出肌張力高,也不會是腦癱。

唐氏兒的判斷,是需要進行染色體檢查來明確的,家長千萬不能胡亂猜測。

兒童肌張力高的日常表現:

  • 情緒易激動,容易受到驚嚇;
  • 肌肉緊繃僵硬,身體不靈活;
  • 不擅長跳躍,走路常踮腳尖;
  • 爬時經常弓背,四肢不協調;
  • 動作不順暢,肢體不能伸展較大範圍等…

兒童肌張力低的日常表現:

  • 渾身軟綿綿,看起來沒力氣;
  • 不喜歡運動,常被稱為「乖寶寶」;
  • 容易W坐姿,身體核心力量不足;
  • 精細運動發展延遲,不會良好地握筆;
  • 抬頭、翻身、爬行、走路等大運動發展較晚等…

如何解決肌張力問題?

根據感覺統合理論,對肌肉張力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前庭系統」,藉由前庭系統內的耳石器官對於重力的感受,讓對抗重力的肌肉群的肌肉張力逐漸趨於成熟。

除了前庭系統外,還需要「本體覺系統」的輔助,才能順利維持頭部和軀幹的穩定度。


本體覺的感受器為肌梭和肌腱,當它們接收到外界的訊息後,就會通過神經傳遞到腦部,隨後腦部再回傳至肌肉以維持或改變肌肉張力。

在進行干預訓練之前,家長需要到醫院或專業機構對孩子的能力進行評估,判斷是否存在肌張力的問題,以及問題的程度,然後再根據孩子自身能力發展情況進行訓練和干預。

對於肌張力高的孩子,家長要先判斷孩子在評估時是否存在牴觸情緒,一般觸覺敏感的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會比較抗拒,也就會有抵抗行為的出現。

如果有,家長首要給孩子進行脫敏訓練,比如進行身體按摩、觸覺刷刷拭、大龍球按壓之類的活動。

對於肌張力較低的孩子,可以玩一些有速度的活動,比如騎自行車、玩滑梯、玩滑板,或者做一些大肢體的韻律活動。

最後,下面幾點家長要特別注意:

就算寶寶有肌張力或高或低的情況,也不一定會出現以上每個表現,也許只有一到兩個或者整體來看有一些混合的行為。

肌張力高的寶寶在嘗試移動或者交流的時候可能會表現得很沮喪。

肌張力低的寶寶容易疲勞,需要更多休息,有時需要更多的刺激和鼓勵來讓他們動起來,但有時候也會因為不能自如行動而很沮喪。

有的孩子會同時存在肌張力偏高和偏低的情況,大部分是四肢肌張力高,而身體肌張力低。

家長要持續學習相關知識,科學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