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才高八斗,獨得曹操寵愛,為何落得抑鬱而終的下場

清道夫評說 發佈 2022-08-11T12:07:40.230508+00:00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著名的《七步詩》出自曹植之手,相傳曹植只走了七步就作了出來,由於年代久遠,是否真的僅僅走了七步已無法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創作這首詩時曹植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並且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可以看出曹植文學造詣之高。

曹植,字子建,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學家,同時他還有另外一層身份——曹操的兒子。

曹操有25個兒子,其中曹操、曹植和曹丕被合稱為「三曹」。

「三曹」的出現可以說一直以來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他們三人既有軍事才能,又有文學天賦,不得不讓人由衷讚嘆。

類似這樣一家出了一堆名人的案例還有宋代的「三蘇」——蘇軾、蘇洵、蘇轍,可以說,一個家族對人的影響是極大的。

某種程度上「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家庭環境對人成長的作用是第一性的。

「三曹」中,論軍事和武力,曹植不及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但是單論文學成就的話,曹植是高於他們的。除了《七步詩》,《洛神賦》、《銅雀台賦》、《白馬篇》等都是其代表作。

鍾嶸《詩品》中把曹植列為上品,曹丕列為中品,曹操歸為下品。謝靈運說道,「天下才共一旦,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可見曹植極富盛名。

曹植很小的時候便在文學展現出不一般的才能,十歲左右,能誦讀詩、文、辭賦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受曹操喜愛。

曹丕比曹植大五歲,兩人同父異母,童年時期,哥弟倆是很好的玩伴,關係密切,曹丕很喜歡也很照顧自己的弟弟。

但是當曹操對曹植的寵愛日漸突出的時候,其實縫隙就已經產生了。

曹丕作為哥哥,卻比不上弟弟,這種不被重視的感覺導致他長年處於一種壓抑的狀態,他開始學會隱藏自己的想法,處事也越來越圓滑。

好幾次,曹操都想立曹植為太子,但是曹植受盡大家的寵愛,加上傲人的才華,所以為人比較高調,沒有章法,放浪形骸之外,天真爛漫,平時比較像一個遊玩享樂的貴公子,這點漸漸讓曹操感到不滿,畢竟立了太子後也就默認了未來會繼承帝位。

而他的哥哥曹丕已經後來居上,他做事可靠,善於討取曹操歡心,已經成長為一個穩重,心機深沉,並且沉得住性子的人。

雖然曹植人很聰慧,文學造詣也高,但是離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還有一定的差距,即使再喜歡他,曹操最終還是立了曹丕為太子。

後來曹操病逝,曹丕繼位,後又稱帝。曹丕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這一點,他很像曹操,曹操也是寧願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百的性格。

對曹丕來說,曹植的存在那是多大的威脅啊,畢竟這個弟弟太有才華了,所以曹丕處處打壓和限制自己的弟弟。但是作為帝王,曹丕要以德服人,直接把弟弟殺了難免不得民心,所以私底下他總在想方設法除掉曹植。

曹植的《七步詩》便是在這樣的處境下作出來的。當時曹丕對曹植說道,如果他不能在七步內作出一首詩就殺了他,但是曹丕沒想到弟弟不僅作出來了,還告訴他兄弟何必相煎,曹丕為自己想要殺死曹植的想法感到羞愧,所以只是把他貶為安鄉候。

其實曹丕對自己這個弟弟還是有感情在的,奈何身在帝王家,萬事不由己。

曹植不再是無憂無慮的公子哥了,他心中充滿了苦悶,這體現在創作上便是文風的轉變,前期表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和建功立業的渴望,後面抒發了渴望自由、反抗壓迫、懷才不遇的悲憤。

後來,曹丕去世後,曹丕兒子曹睿繼位,曹植又受到侄子曹睿的打壓。

受到曹丕父子監視十多年,曹植不是在遷移,就是在準備遷移的路上。

曹植在四十一歲去世,據陳壽《三國志》記載,曹植「常汲汲無歡,遂發疾甍」,但是曹植真的是抑鬱而終還是被陷害而亡,我們已不得而知了。

對曹植來說,人生的變故太大了,他曾是父親最喜愛的兒子,又在文學上出神入化,誰對他不是好言好語的,可是後面父親去世,哥哥把自己當作敵人,甚至多次想除掉自己,受盡眾人的欺壓,他心中的苦悶和壓抑有誰能懂?

他曾是那麼驕傲的人,讓他承受這種羞辱,比直接殺了他更加痛苦。

曹植的文學才情和心性註定了他更適合當一個文人,但凡文學造詣很高的人其實不喜歡工於心計,是有些清高以及文人的底線在的,同時又帶有一些浪漫主義。

從這點來看,生在帝王家早已註定了曹植的悲劇。他沒辦法做到哥哥曹丕那樣的圓滑以及心狠手辣,而政治鬥爭又是極其殘酷的。

有人說,他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卻是一個成功的文學家。

可以說,曹植的一生是「高開低走」的一生。

正因為一開始太驚艷了,導致曹植本人很難接受從頂端掉到底處的過程,而我們也對他的人生經歷感到深深的遺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