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何不屠殺功臣?四個因素決定了他與劉邦、朱元璋不同

南大李斌 發佈 2022-08-11T22:06:33.171162+00:00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這是形容君主對大臣們不放心,尤其是對功臣們不放心,會對這些功臣進行血腥殺戮,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唐太宗就是一個例外。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這是形容君主對大臣們不放心,尤其是對功臣們不放心,會對這些功臣進行血腥殺戮,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唐太宗就是一個例外。

他從來不隨便殺功臣,大唐的功臣們也大多得以善終,以至於侯君集在謀反以後,還能對唐太宗說過:「我為你攻破了兩個國家,能不能不要殺我的家人?」

這要是放在劉邦,朱元璋那裡,哪個敢這麼說,那就是純粹嫌命長了,唐太宗為什麼不屠殺功臣呢?四個因素決定了他與劉邦、朱元璋不同。

繼任者問題

首先來看看,劉邦和朱元璋的繼承人都是誰,劉邦的繼承人是漢惠帝劉盈,劉盈的童年並不美好,因為劉邦偏愛趙王劉如意,屢次想要改立太子。

而且劉盈還有一個非常強勢的母親,呂后。兩方面因素綜合影響下,讓劉盈非常膽小。對人也很好,無論別人做了什麼事情,都不捨得下狠手。

後來,呂后請來了「商山四皓」幫助劉盈穩住了太子之位。劉邦也知道劉盈的性格,這些功臣們如果活著,肯定會影響政權的穩定,所以他找藉口把很多功臣都給殺掉了。

事實也證明,劉邦並沒有料錯,即便劉邦幫助漢惠帝處理掉了功臣的問題,最後也沒能逃過外戚的問題,最後還是被拉下了台。

朱元璋也是類似的問題,原本他定的儲君朱標是一個仁慈但不軟弱的人,很多武將也站在了他身後。這個時候,朱元璋也不願意大開殺戒。

後來,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朱標早逝,出於對朱標的偏愛,朱元璋最後決定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文做繼承人。

這樣一來,這些大臣們就很扎眼了。朱標死後被朱元璋殺掉的大臣比他死之前多許多。主要是朱元璋殺大臣的時候,朱標和他的妻子馬皇后也會勸阻。這樣一來,很多人得以活命。

唐太宗的情況不一樣,他一開始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選擇的是他的長子李承乾,精心培養。李承乾謀反以後,他又把目光投向了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他選擇了李治。

在唐太宗看來,李治雖然慈和卻不軟弱,他給李治留下了輔政班子,足夠政權平穩過渡,不需要依靠大殺功臣的辦法來維持政權的穩定。

唐太宗本人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太宗和另外兩個皇帝不同,唐太宗是武將,武力值超群,李淵建立唐朝的時候,就曾經封李世民為尚書令,還封他做了大將軍。李淵是開國皇帝,不會拿江山開玩笑。李世民確實有很高的武力值。

李世民自己都是武將,也更能理解武將的處境,自然也不會隨便殺人。還有魏徵,這個人確實膽子很大,遇到不妥當的事情,敢於說實話。在帝王起了殺心的時候,大臣的勸阻往往能起到比較大的作用。

另一個原因就是唐太宗對自己實力的自信,有人造反?御駕親征平了它就是。古代都講究「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唐太宗不管,他本來就是武將,武將沒有經歷過戰場狼煙,就名不副實了。

唐太宗時期,內部的叛亂很少,最著名的就是太子造反這件事情了。太子造反的時候,身邊沒有重量級的武將跟隨,唯一的例外侯君集還是因為覺得不公,才上了太子的船,無他,別人都知道現在御座上的君主是個什麼人,知道和他拼武力絕無勝算。

反觀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他們一個是鄉長小官,一個是貧民出身。這兩個人可沒有什麼武力值,他們對武將不放心,於是就決定殺之而後快。

另外一個原因是貴族相較於平民來說,還是要更加講究一些,因為貴族看重自己的名聲,輕易並不會不管不顧,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沒有大肆屠戮功臣,而朱元璋和劉邦對功臣毫不留情,最終導致無數人被冤殺。

人一旦沒有顧忌,是十分可怕的,我就是要把你殺掉你又能怎麼樣呢?在絕對的皇權之下,所有人都是弱者。

大乘平民所有的人想要很好的生存,只能指望君王的仁慈。在這一點上來說,唐太宗李世民做得很好,最起碼他總體上是一個講理的君王,否則隨便就能羅織罪名殺死一個人,那也太可怕了。

比如明朝初期的藍玉案等等案件,這些案件導致大批的功臣被殺掉。

很多人其實並沒有參與謀反只是有可能發過幾句牢騷,或者對眼下的時局有一些不滿,或者單純是和那些人走得比較近,或者偶爾有一些逾矩的動作,甚至可能什麼都沒有,只是帝王覺得你是新君的威脅。這種時候你到哪裡說理去?

李世民就比較講理,在遇到重要大臣被告謀反重罪的時候,他處理得都比較謹慎,比如在侯君集謀反被人舉報的時候,他就審查得非常仔細,因為告發的人是侯君集的同僚,唐太宗害怕他們兩個人之間有私怨,也擔心一旦這件事處理不好,會讓大臣寒心。

不過唐太宗也很聰明,在事情查實以後,他擔心侯君集會憑藉以往的功績逃脫死刑,所以他決定親自審理這個案件,他對侯君集說了一句話/我知道你功勞大,我不想讓尋常的審理人侮辱你,我親自面對你。

侯君集一聽到這話,就知道求情無望,坦然赴死,太宗也沒有殺他的家人。

對於功臣,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像劉邦、朱元璋這樣的大開殺戒型,有像宋太祖那樣的剝奪權力型,還有像唐太宗這樣的微風拂面型。

今晚對待功臣有各種各樣的辦法,大臣對待君王也有不同的態度。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為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為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態度這個東西一般情況下都是相互的。在絕對的君王權力面前,即便君王真的要殺了你,你也不能夠反抗,否則就是不忠,對於大臣來說,如果要躲開君王的魔爪,還是要知道你跟隨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儘早做準備。

從這個角度來說,從龍之功也不是那麼好掙的,首先,你要知道誰才是那頭真龍,一旦下錯了注,整個家族都會跟著一起完蛋。

其次,你要知道你跟隨的那頭真龍是什麼樣的性子,是溫和的,還是暴躁的。如果實在太過暴躁,那還是趕緊跑吧,要不然,說不定什麼時候,他就懷疑你,你和你的家族都要賠進去。

你不能得意忘形,覺得有了從龍之功就可以高枕無憂,一再挑戰帝王的底線。否則一旦天威降臨,便是滅頂之災

要想成為從龍功臣,沒有本事那是絕對不行的。千百年來,有無數人抱著投機的心態想要成為從龍功臣,最後卻死得特別慘。

如果沒有能力,還是不要去攬這個事情了。老老實地做個普通人或者做個小官,也是很不錯的事情,畢竟如果官職比較少的話,那被處死的概率也不大,天塌了,有高個子頂著。

不用擔心會搞到自己身上,當然,如果你有雄心壯志那也可以選擇去搏一搏,這就看個人是怎麼想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