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礦大周期:價格還將漲七年?

阿爾法工場 發佈 2022-08-15T09:30:58.000887+00:00

預計到2030年,為滿足各國脫碳和電動車計劃,全球還需要60座鋰礦山,這會使得市場預期的鋰價大周期持續下去。

預計到2030年,為滿足各國脫碳和電動車計劃,全球還需要60座鋰礦山,這會使得市場預期的鋰價大周期持續下去。

礦山,這會使得市場預期的鋰價大周期持續下去。

車企苦「鋰」久矣。面對持續大漲的碳酸鋰價格,動力電池廠商與整車廠的怨念已無須多言。

鋰價高位橫盤,未來何時見頂?成為了業內關注的重點。

市場普遍預期,由於行業的持續火爆,鋰礦投資在2021年開始持續增加,會使得2023年開始出現鋰礦供需關係的逆轉,最終鋰價會見頂回落。

但最近,業內一位權威大佬的一席話似乎給市場潑了一盆冷水。

8月8日,全球最大的鋰生產商雅寶CEO表示,鋰礦的供應問題是系統性的,預計在未來七到八年的時間裡,鋰礦供應將持續吃緊。

此外,IEA 7月份的報告顯示,鋰礦的開採,從初步可行性研究到實際項目投產,基本需要6年-19年不等。

預計到2030年,為了滿足各國政府的脫碳和電動汽車計劃,全球還需要60座鋰礦山,這會使得市場預期的鋰價大周期持續下去。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麼整個動力電池市場仍然會承壓於過高的成本壓力。那這種情況到底會不會出現呢?以大宗商品的供需周期分析邏輯,是否能支持這種結論?

沒人能準確判斷未來。但所有投資人都懂,做金融市場分析和基本面研判就是在儘可能地提高「勝率」。

01 鋰礦將會迎接多少供給增量?

供需決定商品價格走勢趨勢。庫存、金融條件與突發事件,影響價格波動。

鋰礦從發掘到最終開採,整個周期需要6年起步,所以要測算2030年左右的「理論」實際增量,我們需要梳理現今已經明確發掘並有規劃產能的項目——這部分是2030年真正能落地的鋰礦產能。

(1)Greenbushes(澳大利亞):2022年一季度銷量27萬噸,2022年、2025年分別為規劃產能為162萬噸、214萬噸/年。

TRP(格林布希的尾礦再處理工廠)於2月建成投產,生產初級鋰精礦1030噸,3月實現1.46萬噸產量,目前處於產能爬坡階段,預計未來5年內年均生產28萬噸化學級鋰精礦。

(2)Mt Marion(澳大利亞):2022年一季度銷量9.4萬噸,預計在2022年底提高到每年90萬噸混合品位,折合60萬噸SC6(6%鋰精礦)。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礦石品位下降,今年一季度的產銷均低於前期指引。

(3)Wodgina(澳大利亞):2022年一季度銷量2.2萬噸,第一條25萬噸精礦產線已於5月產出鋰精礦;第二條25萬噸精礦產線預計將於7月產出鋰精礦。

2022年年底前,評估機構將評估3號線的復產時間,以及4號線的建設計劃,目前還無法確定產能。

(4)Mt Cattlin(澳大利亞):2022年一季度銷量6.6萬噸,超出4.86萬噸的單季產量。

根據公司電話會議,此部分是按照2218美元/噸的價格,交付今年一季度和2021年四季度延遲的貨物,這說明之前也有產能延後的情況。

公司目前精礦基本被合同鎖定。目前增儲正在進行中,預計於2022年四季度完成。

(5)Pilbara(澳大利亞):2022年一季度銷量5.84萬噸,今年一季度出貨量下滑25%,二季度將大幅度增加,但並未給出未來產能規劃指引。

(6)Olaroz(阿根廷):設計年產能為2.5萬噸碳酸鋰,同時在日本長濱配套建設年產1萬噸的氫氧化鋰加工廠。

目前Olaroz二期工廠建設進度已達68%,最早於2022年中建成、下半年開啟爬坡,計劃至2024下半年達到滿產狀態。

(7)Jams bay(加拿大):目前鋰精礦產能為每年32.1萬噸,約4萬噸LCE,預計於2022下半年開始建設,最早於2024年投產。

(8)Arcadia(辛巴威):股東擬投資約3億美元開發該礦,並建造一座年處理約450萬噸礦石、生產40萬噸鋰精礦的加工廠。具體投產時間並未給出明確指引。

(9)Finniss(澳大利亞):2022年一季度,進展主要集中在礦石所需的預剝離工程和 DMS工廠調試,該項目預計於2022年年底建成投產。目前具體產能規劃指引未發布。

(10)Manono(剛果金):2022年一季度,公司投入2500萬澳元用於Manono項目的早期工程和勘探鑽探計劃。作為仍未探明的鋰礦項目,產能指引同樣未給出。

以上礦藏,加上最新鋰礦公司的上市招股說明書數據,2021年的全球鋰礦總產量約為33.8萬噸LCE(碳酸鋰當量,指固/液鋰礦中,能夠實際產出的碳酸鋰折合量)。

業內預期2025年全球鋰礦產量將增至93.1萬噸LCE,且到2032年,將進一步達到134.7萬噸LCE。

由下圖可見,鋰礦供給放量增速最高的階段,集中於2022年-2026年,年化增速超過25%;此後至2032年,將維持1.3%的低速增長。

2015年-2032年全球鋰礦產量,來源:天齊鋰業港股IPO招股書

但需注意的是,上述數據,是根據已被探明且立項勘探的鋰礦項目測算,並未包括未來7年內期間待探明的鋰礦。

02 消費級電池+儲能,下游空間幾何?

除鋰礦存量和增量外,如要判斷鋰價的走勢概率,我們還需要測算未來下游需求是否能夠消化,進而判斷價格走勢。

目前,可充電電池的鋰需求量占比最大。回溯2015年,50%的鋰消耗來自於消費級電池。然而,在2021年,這個數字已經提升至73%,取市場普遍預期的中值,2032年將增至92%。

2021年,兩個最大乘用電動汽車市場,是中國和美國。假設,接下來5年,《美國清潔能源法案》激勵政策持續實施,美國本土電動汽車銷量預計將有17.1%的複合年增長率。

去年,中國本土新能源車銷量突破600萬輛,業內認為2032年前,每年超過2000萬輛,而全球整體新能源車銷量預計將達到5500萬輛。

除了消費級電池之外,儲能也是鋰的另一下游終端的主要需求場景。

資料顯示,電網儲能系統的容量,於2020年超過了離網儲能(指發電系統不依賴電網而獨立運行)系統的安裝量。

鋰離子技術在電網及公用事業領域的應用至關重要。因為單個公用事業規模項目部署的能源,預計為幾百兆瓦時的數量級。

2021年,全球共計19.8吉瓦時離網儲能系統電池使用量,以及32.2吉瓦時的電網使用量。

2022年-2026年間,電網應用的使用量,預計將有44.2%的複合年增長率。隨著電網儲能普及率不斷提升,2032年將達到每年13.8萬噸LCE。

因此,從未來鋰礦供給增量來看,儘管鋰化學品生產不斷增加,但2022年仍然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後續的轉折將會出現在2023年,這也是上文所述,供給增量大幅增加的起始年份。

不斷增加的供大於求缺口,預計將會在2026年達到最高水平,為23.1萬噸LCE;隨後再次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2032年。

2015年-2032年全球精煉鋰化學市場餘量,來源:天齊鋰業港股IPO招股書

上述有關鋰礦供求缺口的測算方法,涉及一個市場普遍的「預期差」。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動力電池對於碳酸鋰的需求量,分為正極材料的產量和退役電池碳酸鋰的回收量。

因為退役電池只是回收已經被利用過的碳酸鋰,不涉及對新增鋰礦的使用;而正極廠的排產量,對應的才是新增碳酸鋰的需求。

而且電池級碳酸鋰的需求,不是電池銷量或裝機量乘以一個調節係數。因為它不包含報廢率及客戶測試階段的損耗,如此假設稍顯不足。

後續,隨著新的電池工廠上線,伴隨著較高的初始生產報廢率,這種差異可能會擴大。

根據行業歷史經驗來看,正極材料產量比電動車銷售提前了6個月以上,業內也曾出現過,某一年的鋰需求和電動汽車鋰電池不匹配的情況。

所以,作為鋰的最直接下游,也就是整個產業鏈的中游,正極廠商的排產量將會是更直觀的高頻跟蹤數據。

03 業內擾動因素:逃不過的供給制約

上述供需兩端的測算,均是根據業內「線性外推」。但自從2021年開始,供給端頻頻出現的擾動因素也一直影響著鋰礦的供給量(出貨量)。

「逆全球化」導致的勞工緊缺。根據西澳大利亞企業的公開電話會議顯示,長期的封閉政策導致海外勞工難以進入。

自2020年3月20日起,澳大利亞就因防疫需求關閉邊境至2022年3月,在這期間海外勞工難以進入澳大利亞,直接造成勞動力供給不足。

根據Seek數據顯示,由於採礦業的持續火爆,2021年1月發布的西澳礦業職位同比增加16%,而澳大利亞全國其他職位僅同比持平。

西澳礦產與能源商會最新統計顯示,目前西澳擁有礦工約15萬人,而未來兩年西澳礦業仍需增加4萬名工人。

勞工緊缺容易引發鋰礦放量不達預期。受到影響的企業包括前文提及的Pilbara、Wodgina和Finniss項目。

同向對比來看,由於疫情導致工人減少,美國也出現過貨物積壓及物流運力短缺,而卡車司機等職位多數為墨西哥裔。

令人不得不思考「逆全球化」形勢下,此現象會不會同樣出現在鋰礦的供應端。

(1)環保限產。

近期,歐盟委員會正在評估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HCA)的一項關於將碳酸鋰、氯化鋰和氫氧化鋰歸類為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材料的提案,對此提案的最終決定,將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

這一決定一方面不僅影響ALB的德國工廠,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歐洲鋰礦的擴產。

(2)綠地項目投產延期成為常態。

簡單解釋一下,綠地和棕地這兩個術語源於住宅和工業建築項目。

綠地項目是在綠色區域(未開發土地)完成的項目;棕地項目是在用於其他用途的已用土地上完成的項目。

對於鋰礦這種高污染開採業,由於土地在過去被開發過,因此在重新使用該地時可能會面臨一些難題。與現有建築物一樣,有一部分能被發現但不太明顯,比如被污染的土壤。

綠地項目則更為明顯。因為沒有被開發和立項的基礎,所以沒有歷史項目污染指標對土壤環境影響的參照。

所以2021年開始,綠地項目從審批—開採投產各個環節均不及預期的情況,一直在增加。

不得不提的一點是,未來幾年內新增的鋰礦項目,基本都是綠地,這也就加劇了產能擴張不及預期的概率。

(3)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的分化。在業內紛紛只關注鋰價的情況下,另一大預期差,來自鋰化學品的差異,也就是碳酸鋰和氫氧化鋰。

根據使用原料不同,氫氧化鋰生產,主要分為「鋰輝石製備氫氧化鋰」和「鹽湖製備氫氧化鋰」兩種路線。

鋰輝石可一步直接生產氫氧化鋰,鹽湖則需要先產出工業級碳酸鋰後,再苛化生產氫氧化鋰。

氫氧化鋰和碳酸鋰類似,都是鋰鹽。

但不同的是,目前碳酸鋰主要用於生產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中的中低鎳正極材料(NCM 111、523以及部分622)。而氫氧化鋰主要用於生產三元材料中的高鎳正極材料(部分NCM622,全部的NCM811、90505以及NCA)。

根據目前的市場調研,海外電池廠以高鎳三元電池為主,中國三元電池高鎳化趨勢也在加速。所以鋰化學品的分化,也是未來需要注意的一點。

雖然通過上述分析,2023年大概率會出現鋰礦供不應求狀況的扭轉,但基於「線性外推」的基礎上,突發情況導致的供給端不及預期的情況,依然存在。

鋰價短期內維持超預期高價格,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但雅寶CEO那句「7年內無法扭轉鋰礦供給仍然緊缺」的論斷,似乎實現起來難度不小。起碼重新回歸供不應求的態勢,要等到2028年以後。

另一個問題是,供給端突發因素會影響鋰價多久?從歷史經驗來看的話,基本會在鋰精礦拍賣3次左右,也就是5個月之內。

而對於投資者來講,在對2023年鋰價見頂基礎上,市場普遍低估了擾動因素帶來的高位持續時間。這或許將會是「預期差」帶來的「交易性」機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