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金沙江峽谷中的寶山石頭城,中國版的天空之城

鷹眼視野 發佈 2022-08-15T17:09:23.330079+00:00

雲南麗江城北110公里處玉龍雪山東北面的金沙江峽谷中,有一座寶山石頭城,這座因百餘戶納西族人家聚居在一座約0.

雲南麗江城北110公里處玉龍雪山東北面的金沙江峽谷中,有一座寶山石頭城,這座因百餘戶納西族人家聚居在一座約0.5平方公里、突兀聳立的蘑菇狀巨石之上而得名的石頭城,隸屬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是古羌族後裔跨川進滇向南遷移的地點,始建於唐朝中期,同時也是束尤氏族進入雲南的第一處聚居點,是納西族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折地,見證了納西族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

百戶人家一石頭的石頭城

境內山川縱橫,河谷深切的寶山石頭城,東臨陡坡直插奔騰咆哮的金沙江,南扼陡絕如削的岩可渡,西依層巒疊嶂的氂牛嶺,北據峭拔險峻的太子關,後三者都是橫斷山系中的崇山峻岭、懸崖絕壁,石頭城四周有重疊連綿的梯田,形成「三山為屏,一面臨江」的險要地勢,突兀的石頭城僅有東西兩座石門可供出入。

當初之所以會選擇在如此險峻的位置修建這樣一座城,主要還是為了安全起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有利於抵抗外來者的入侵。元朝初年設立寶山州之時,率領族人遷移到寶山的納西族首領,因為擔心會遭受戰亂的影響,便四處尋找適合建立家園居所的棲息地。而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的金沙江大峽谷,成為了他的心儀首選。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帶領著手下的部眾,毅然組建了開鑿大軍,一錘一鑿用手工,硬是在懸崖峭壁上建造出了一座城,它便是如今的寶山石頭城。

700多年過去了,寶石山城依舊保留了古舊的模樣,城內瓦屋鱗峋古樸自然,巷道縱橫四通八達,馬匹是最好的交通工具,納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隨勢打成,這裡很多人家不僅房子的頂和牆是用石頭建造而成,就連建造房屋的房梁到屋裡的灶台石磨、庭院的水缸、屋內的桌椅板凳、床鋪枕頭等等各種用具,都是就地取材,採用石頭打磨製造而成,石頭城的名字名副其實。

地勢險要並沒有令石頭城的居民高枕無憂,憂患意識十分強烈的他們,積極修建了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在城池西端的最高處設「烽火台」,位於入口道路上築有一座三層的方形炮樓,形成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之勢。在北面懸崖的修設了直通城外的岩洞暗道,作為緊急情況下的逃生之路。在城的東側修築了一道牆高約5米,寬約1米,長約200米的弧形護城牆,城牆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懸崖峭壁,城牆的中段還保留有石頭城的東大門,門檻、基石都是人們打鑿出來長形條石,東大門是傳統的過街樓樣式,底層敞開大門可以人行通過,上層門樓可登高遠眺用於警戒守衛,一旦有情況把城門一關,整個城池固若金湯。

寶山石頭城四周的梯田,有獨特的「自流灌溉系統」。在田間地頭用石頭鋪砌了明溝暗渠,形成一條由水口和暗渠組成的澆灌系統。堵住暗渠的水口,水流就會灌溉整片田地,水滿之後打開水口,水就流向下一塊田地,這樣依次澆灌梯田,既可以省水把田地澆透,又不會產生肥料外流的現象。

見證忽必烈大軍「元跨革囊」南征大理的軍事盛舉

位於石頭城北10公里處的太子關,舊稱雪山門關,其海拔3505米,是寶山經革囊渡口遺址至瀘沽湖的必由之地,「元跨革囊」事件對元朝統一全中國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而這個「元跨革囊」的地點就在太子峽的太子關。太子峽是金沙江繼虎跳峽之後的第二大峽,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當時還是太子身份的忽必烈,率領大軍揮師南下到達金沙江邊,準備南征大理國,大軍在「木古渡」和「寶山」乘坐羊皮革囊橫渡金沙江,長驅直下,最後滅了大理國,完成對南宋的合圍,因此元朝對雲南一帶的統治,比統治江南一帶要早了18年,自此後雪山門關改稱太子關,見證了忽必烈大軍「元跨革囊」南征大理的軍事盛舉,現在當年忽必烈大軍渡江的孔美渡口立有一碑,其碑文云:「元跨革囊,赤心可鑑,鐵馬金戈,一往無前,華夏一統,德音永響」。

最早把寶山石頭城介紹給世界的,是美籍奧地利人洛克,1924年5月約瑟夫·洛克從麗江出發,經木里、亞丁,最終到達稻城,穿越此路時,寶山石頭城是其中重要補給站,洛克沿途拍攝了大量珍貴照片,並把這段經歷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轟動一時,寶山石頭城也開始為世人所知,隨著旅遊的不斷升溫,寶山石頭城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1993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寶山石頭城公布為雲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6日,寶山石頭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