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風格與書法品評

孟雲飛—書劍慰平生 發佈 2022-08-16T02:13:35.431017+00:00

倪文東/文【摘 要】書法風格是書法家作品表現的主要思路和藝術特點,它的形成受作者的文化修養和時代的歷史背景的影響。書法風格的品評有一定的標準。風格各異的各個時代的書家和作品各美其美,評品的標準也應廣博多元。

倪文東/文


【摘 要】書法風格是書法家作品表現的主要思路和藝術特點,它的形成受作者的文化修養和時代的歷史背景的影響。書法風格的品評有一定的標準。風格各異的各個時代的書家和作品各美其美,評品的標準也應廣博多元。

【關鍵詞】書法;風格;品評

「風格」是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文藝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路特點和藝術特點。書法風格亦指一個時代、一個流派或一個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路和藝術特點,它包括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兩個方面。

書法作品時代風格的形成,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生活習慣、物質條件等密切相關的,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所以,當我們面對一件古代書法遺蹟時,不要忘記將其放到一定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去判斷。個人風格即指書法家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個性,具體而鮮明。書法家個人風格的形成,有的靠學問和修養,有的靠才氣和悟性,有的靠功夫和實踐。由於每位書法家所處的時代不同、思想認識不同、性格稟賦不同、修養氣質不同,加上不同工具的使用,筆墨技巧的變化,主攻方向的差異及取法臨習有別,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書風,個性凸顯,風格鮮明。研究和分析書法家的個性風格,是鑑別書法作品重要而具體的依據。

中國書法史上,書家輩出,群星燦爛,留下了浩如煙海、美不勝收、風格迥異的書藝佳作,真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宋代書法以行書著稱,突出者為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然而同工行書,四家風格卻迥然不同。蘇軾的行書以「平淡天真」為主要特點,他學顏真卿而得其骨,法楊凝式而得其姿,參李北海而得其勢,取眾家之妙於筆墨酣沉之中,求天真平淡書風,不計較點畫位置,不在乎肥瘦得失,而重才學情感的抒發(見下頁圖1)。黃庭堅的行書以「風神灑盪」為主要特點,其行書重韻味,疏朗有致,書韻自高(見下頁圖2)。米芾的行書以「沉著痛快」為主要特點,縱橫跌宕,瀟灑俊美;運筆如飛,快而能收;結體飄逸,特具氣勢(見圖3)。蔡襄的行書以「端嚴溫厚」為主要特點,以靜取勝,如「太平宰相」,雍容華貴,淳淡婉美,溫和、含蓄、寬厚,耐人尋味(見圖4)。

圖1 蘇軾《黃州寒食帖》

圖2 黃庭堅《致明叔少府同年札》

圖3 米芾《盛制詩帖》

圖4 蔡襄《澄心堂紙帖》

面對如此多樣的風格,那麼我們品評書法作品有沒有標準呢?什麼是書法品評的標準?這是書法界長期以來爭論較大的問題。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和文化積累,應該說有一定的品評標準。我們面對一件古代或現代書法家的作品,什麼樣的作品高雅?什麼樣的作品精彩?什麼樣的作品讓我們讚嘆?什麼樣的作品使我們振奮?我們應該有主觀和客觀標準。書法作品有雅俗、高下、美醜之分。這一切都要從作品本身提供給我們的基本信息來評判,來衡量。一般情況下,我們從書法的基本要素,如用筆、用墨、結字和章法來分析和評判書法作品。那麼,如果這些技法都運用得當,是不是就一定是好作品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好的書法作品還應該賦予作者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個性風格。筆者認為風格是品評書法作品的關鍵。面對歷代書法家風格多樣的作品,不同書體、不同形式、不同地域,包括不同的用筆、墨色、結字和章法等,就會產生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我們很難分出孰高孰低、誰強誰弱。所以,筆者一直對所謂「天下三大行書」的說法表示質疑和反對。有人認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見下頁圖5),第二行書是唐代顏真卿的《祭侄稿》(見下頁圖6),第三行書是宋代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圖1)。這種說法不僅出自書法家之口,而且出現在書法專業的課堂上,甚至出現在有些書法教材里,筆者認為是不嚴謹的。

圖5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圖6 顏真卿《祭侄稿》(局部)

筆者以為,品評書法作品以風格來評判比較科學。因為書法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擅長不同書體的書法家,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和特點。我們既尊崇王羲之的遒勁秀逸,也喜歡王獻之的奇宕瀟灑;既看重李北海的險側樸厚,亦欣賞米芾的沉著痛快;既崇尚趙孟頫的圓潤秀勁,更佩服王鐸的沉雄勁健。因為這都是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行書大家,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對書法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決不能由於個人的偏愛而妄下斷論。比如,我們品評漢代的隸書作品,不能認為平正方直的《史晨碑》(圖7)《禮器碑》《乙瑛碑》就好,而方整朴茂的《張遷碑》(圖8)《衡方碑》(圖9)《鮮于璜碑》就不好,而是應該明白廣博多元的碑帖各美其美,在書法史燦爛的星空中各自閃耀。

圖7 東漢《史晨碑》(局部)

圖8 東漢《張遷碑》(局部)

圖9 東漢《衡方碑》(局部)

(孟雲飛轉自《江蘇教育》 2022年第5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