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成生活用品「潛伏」在消費者身邊 警方一舉切斷竊聽竊照設備黑色產業鏈

央廣網 發佈 2022-08-17T07:59:39.785010+00:00

近日,記者從公安部網安局了解到,在「淨網2022」專項行動的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斷源」行動中,山東棗莊公安機關在廣東公安機關密切配合下,一舉打掉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團伙5個,搗毀生產、存儲、銷售窩點16個,抓獲犯罪嫌疑人52名,現場繳獲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成品及零部件6萬餘件,徹底切斷一條從技術研發到零部件製造,再到成品組裝、銷售的特大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黑色產業鏈。

央廣網北京8月16日消息(記者卜葉)插排、充電寶、電視機頂盒、電子秤、路由器、車鑰匙、錄音手環、筆、眼鏡、燈泡……很難想像這些常見的生活用品被「偽裝」成竊聽竊照設備,「潛伏」在消費者身邊竊取著個人隱私。

近日,記者從公安部網安局了解到,在「淨網2022」專項行動的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斷源」行動中,山東棗莊公安機關在廣東公安機關密切配合下,一舉打掉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團伙5個,搗毀生產、存儲、銷售窩點16個,抓獲犯罪嫌疑人52名,現場繳獲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成品及零部件6萬餘件,徹底切斷一條從技術研發到零部件製造,再到成品組裝、銷售的特大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黑色產業鏈。

警方依法查處非法生產窩點 警方供圖

一根簽字筆牽出一條竊聽竊照黑色產業鏈

今年年初,山東省棗莊市公安局根據線索,對涉嫌非法生產、銷售竊聽專用器材的張某立案偵查,發現張某出售的一款「簽字筆」具有偷拍偷錄功能,經鑑定屬竊聽、竊照專用器材。

原來,張某通過社交軟體發布銷售竊聽、竊照設備信息,以達到非法獲利的目的。掌握張某的犯罪事實後,公安機關立即對其實施抓捕。經審訊,張某對其通過網際網路非法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本著打源頭、端窩點、摧網絡、斷鏈條、追流向的打擊目標和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的偵辦要求,辦案民警繼續順線追蹤。

辦案過程中,民警們發現,上游犯罪嫌疑人反偵查意識很強,向下家郵寄專用器材時往往使用虛假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公安機關偵辦工作和取證難度進一步增大。

為突破案件遇到的各種困難,堅決斬斷犯罪鏈條,棗莊市公安局網安支隊聯合台兒莊公安分局成立專案組,全力攻堅此案。

專案組民警們夜以繼日地開展工作。經過連續多日深入研判分析,逐漸確定了嫌疑人的身份信息,一個以司某、龔某為首,輻射全國的非法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網絡犯罪團伙漸漸浮出水面。

隨即,專案組組織20餘名警力,分別赴廣東汕頭、湖北襄陽等地,抓獲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銷售團伙犯罪嫌疑人司某、龔某等6人,打掉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非法生產窩點2個、銷售窩點2個,現場扣押偽裝成充電寶、打火機、插座、燈泡、手錶、眼鏡、車鑰匙、充電器、紐扣、數據線、掛衣鉤、紙巾盒等物品的竊聽、竊照專用器材20餘種、1000餘件。

此次查獲的竊聽、竊照設備進行了「偽裝」,微型的竊聽、竊照設備被隱藏在眾多生活用品中,布局十分隱蔽,極難被肉眼察覺。

看似一個普通的電子時鐘,辦案民警拆解部件向我們展示竊聽竊照設備的「藏匿之所」。原來,顯示時間的顯示屏後是一面單面鏡,從外往裡看只能看到時間,拆開後才能看到隱藏在顯示屏後面的微型攝像頭。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周千荷告訴記者,生活化的偽裝讓竊聽竊照設備具有移動性,不局限於某個空間,竊聽範圍更廣;帶接口的竊聽竊照設備能夠與手機、電腦連接,對用戶的威脅更大。

順藤摸瓜 奔赴千里一舉搗毀生產源頭窩點

非法銷售竊聽竊照設備的嫌疑人到案後,專案組又繼續深入追查相關器材零部件來源。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懈努力,梳理出一個涉及全國多個省份的特大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犯罪團伙的基本框架脈絡。

辦案民警介紹,該團伙呈網狀分布,其生產窩點集中在深圳、東莞等地的工廠,銷售則以深圳市某電子數碼市場為集散點,線下在市場內設置攤位,以「安防器材」的名義銷售,線上則在一些電商平台開設店鋪進行銷售。

針對這種情況,專案組成員進一步梳理出涉及非法生產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上線及廠家共10餘個,銷售商、代理商200餘人。

4月下旬,鎖定各環節犯罪嫌疑人後,專案組決定再次開展集中抓捕行動。時值全國疫情多點散發,棗莊、台兒莊兩級公安機關抽調80餘名警力,克服困難,分赴深圳、東莞集中開展收網行動。

到達深圳後,專案民警馬不停蹄、兵不卸甲立即展開工作。在廣東公安機關的密切協作下,一舉打掉了以李某一、馬某為首的非法生產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犯罪團伙,打掉以李某二、趙某為首的非法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45名。專案組現場扣押竊聽、竊照器材2萬餘件,各種組裝原件、工具4萬餘件,一舉搗毀非法生產、存儲、銷售窩點12個、涉案價值5000餘萬元。

進一步深挖發現,近年來,犯罪嫌疑人李某一等人為非法牟利,成立多家公司,大肆招攬員工,從技術開發、電路板生產、組裝焊接、銷售發貨等環節流水作業、公司化運作,形成一個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特大犯罪網絡。

這些公司中,有的提供技術指導和產品調試服務;有的進行技術研發,開發出具備遠程控制、雲存儲等功能的App;有的從事非法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原件、配件的生產組裝;有的對器材進行二次開發,將非法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偽裝成日常生活用品;還有的負責對外銷售。經審查,這些公司通過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非法獲利達1400餘萬元。目前,52名犯罪嫌疑人已全部被棗莊公安機關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警方依法查處不法公司 警方供圖

專家建議:從研發和銷售環節打擊竊聽竊照

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公司生產銷售的非法產品外觀涵蓋充電寶、插排、煙霧報警器、水杯、紙巾盒、掛鍾等20餘種日常生活用品,銷往全國多個地市。

辦案民警介紹,隨著網絡應用的不斷發展,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犯罪開始呈現新特點、新規律。一是專業化、產業化趨勢明顯。隨著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元器件生產成本日益低廉,技術門檻不斷降低,犯罪成本也隨之降低;在高額回報的驅使下,生產、銷售逐漸向專業化、產業化發展。二是涉及人員多,地域分布廣。當前,藉助網際網路和寄遞業的便捷性,違法犯罪的生產銷售突破地域局限,分工體系日趨專業,線上線下銷售體系複雜交錯。三是多方式、多渠道逃避打擊。生產團伙反偵查意識較強,銷售作案手段方式隱蔽,線下銷售多打著以出售安防產品的名義,「掛羊頭賣狗肉」隱蔽銷售,給公安機關偵查帶來一定的困難。

周千荷表示,竊聽竊照設備由微型麥克風、接收機、無線發射機等部件組成,由於元器件過於微小,用戶端很難察覺,建議加強反監聽技術產品研發,依託網絡監測等技術手段對網絡銷售竊聽竊照器等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規範市場秩序,保障公眾隱私安全。

警方提醒,廣大網民切勿購買竊聽竊照專用器材,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造成嚴重後果的,涉嫌構成違法犯罪。偷拍器材可能被偽裝成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工作、生活中要注意個人隱私的保護,出行住宿要注意對周邊環境的觀察,如果發現個人隱私被偷窺傳播,要第一時間報警,以便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