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春秋戰國—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

手機用戶石刻古韻 發佈 2022-08-18T14:44:10.509404+00:00

《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創作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武是齊國人,他憑藉自己的兵書《孫子兵法》見到了吳王闔廬。

一.《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創作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武是齊國人,他憑藉自己的兵書《孫子兵法》見到了吳王闔廬。闔廬對他說:「您的兵書十三篇,我全部都看了,您可以演練一下嗎?」孫武說:「當然可以。」於是就讓宮女出來演練,孫武選了108名宮女,把她們分成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說:「你們知道自己的左右手吧,大家齊聲說知道,孫武又說左面的人看左手,右面的人看右手,後面的人看前排人的後背。」宮女們說:「好的」。規定宣布之後,每個宮女拿起兵器開始演練。宮女們以為是在開玩笑,個個都捧腹大笑。孫武大聲說,不按軍令操練者將受到懲罰,宮女們沒有一個聽他的。孫武再次擊鼓,宮女們還是在那裡大笑不止,孫武又重申了一遍軍紀,仍然沒有人理他。孫武把隊長拉了出來,準備殺了她。

吳王在台上看到孫武真的要動用軍法,感到十分地驚訝,馬上讓傳令兵告訴孫武,「我知道你會用兵法,但你千萬不能殺這兩個愛妃,如果殺了她們,我將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孫武說:「您授命我訓練宮女,演練兵法,作為將軍在戰場上,就是君王有令,我也不會執行的。」於是命令殺了兩個愛妃,然後讓兩個副隊長繼續操練。宮女們全都嚇得魂不附體,再也不敢出聲。孫武說:「現在武王的軍隊可以出發打仗了。」吳王說:「孫將軍您先回去休息吧,我再也不想讓您來操練了!」孫武回敬道:「大王只會說笑,而不敢動真格的,這樣訓練軍隊打起仗來怎麼能行呢?」吳王真是領教了孫武用兵得厲害,任命他為大將軍,讓他率領軍隊去攻打楚國。孫武一舉攻下楚國的郢都,然後揮師上直搗齊國、晉國老巢。孫武用兵如神,在戰爭中連連獲勝,他的軍事才能也在諸侯中不脛而走。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孫子兵法》總結了春秋時期許多戰爭的經驗和戰例,反映了春秋時期戰爭的發展規律,為古代和現代戰爭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兵書,在世界軍事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共計十三篇,約六千字左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殘簡,同時出土的還有《孫臏兵法》十三篇。另外出土的還有《吳問》、《地形二》、《黃帝伐赤帝》等竹簡。這些珍貴的兵家歷史典籍第一次被發現,為研究春秋時期各國的軍事思想提供了珍貴的史料,為我們研究《孫子兵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孫子兵法》十三篇內容如下:

1、始計 2、作戰 3、謀攻 4、軍形(甲乙)、5、兵勢6、虛實、7、軍爭、

8、九變、9、行軍、10、地形、11、九地、12、火攻、13、用間

第一篇《始計》篇。主要論述如何制定戰爭的計劃,提出研究戰爭和指導戰爭的基本依據,反映出作者在政治、軍事上的基本思想,此篇是全書的總綱。主要觀點如下:

(1)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人民的生死存亡,必須認真地研究它、對待它。孫武說「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是政治,還有道、天時、地利、將領、法治等五事。研究戰爭的規律應該掌握五事,並且根據不同的情況運用它。孫武從七個具體的條件上比較敵我雙方的情況,然後作出判斷,確定作戰方針和計劃。曹操說:「能夠運用七計制定正確的作戰方案,利用有利的戰場條件隨機應變,就能戰勝敵人。」

(3)用兵打仗要遵循「兵不厭詐,詭詐多變」的戰術。」採取靈活多變的戰法,能戰勝對方就顯示出不能戰勝的態勢;近處攻擊就假裝到遠處攻擊的樣子;如果敵人貪圖小利,就引誘他們上鉤;敵人內部混亂就趁機攻打他們;敵人兵力強大,就避其鋒芒;敵人求勝心切,就故意挑逗他們;敵人安營紮寨,就騷擾他們。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第二篇《作戰》篇,主要論述了在進攻中速戰速決的觀點。孫武從戰爭對經濟依賴及影響入手,闡述了速勝和久戰的厲害關係。明確了物質基礎是戰爭的重要保障,軍需物質由國內提供和運送;軍隊的補給要從敵方獲取。提出「兵貴勝,不貴久」的作戰方針。主要觀點如下:

(1)戰爭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興十萬之師,要日費千金」。戰爭的巨大消耗力,是因為長期的拉鋸戰使軍隊疲憊不堪,士兵的銳氣減弱,部隊的戰鬥力下降。

(2)用兵打仗必須以速勝為準則,久戰就會鈍兵、銼銳、屈力、殫貨。同時會使國家的經濟受到重創,財力枯竭,導致國家不戰而亡。

(3)為了減輕戰爭的消耗,要「勝地而蓋強,因糧於敵,取敵之力,優待降卒,」通過戰勝敵人來補充壯大自己隊伍。

第三篇《謀攻篇》論述了戰爭中運用謀略的問題,孫武從如何戰勝敵人的最好效果出發,集中闡述運用謀略的重要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勝」的作戰規律。孫武指出軍事實力和謀攻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只有造成有利於我方,而不利於敵方的局面,就會對敵人形成強大的壓力,就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主要觀點如下:

(1)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進攻敵人要「伐謀」為上,要破壞敵人的作戰計劃,使其落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全勝。要識破敵人發動戰爭的企圖。其次,用外交手段戰勝敵人。 再次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壓倒敵人。戰爭中最忌諱的是攻城,因為攻城消耗軍力、物力太大,死傷的士兵太多。因此會用兵的將軍,不用戰爭的手段征服敵人,不用攻城拔寨,要用計謀不廢一兵一卒取勝,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效果。

(2)根據敵我兵力對比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策略戰法用兵。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之,五倍於敵人兵力就進攻之;兩倍於敵人就分散之;和敵人的兵力相等時就要出奇兵戰勝之;兵力少於敵人就要善於防守;各方面的條件不如敵人就要想辦法撤退和轉移,不能用弱小的軍隊和強大的敵人硬拼。

(3)不能用治理軍隊的方法來治理國家,也不能用治理國家的方法治理軍隊。「禮」是不可以用來治軍的,不懂得軍隊的權變,去干涉軍隊的指揮,官兵就會產生疑惑。官兵產生了疑惑,敵國就會乘虛而入。有五種情況是可以預見到勝利的:研究戰場的情況,知己知彼,知道什麼仗可以打,什麼仗不可以打;戰爭準備的充足,能利用敵人的疏忽和懈怠的;運籌帷幄能妥善指揮大小部隊的;上下同心協力,同仇敵愾的;國君不干涉將帥指揮作戰的。戰爭要從實際出發,掌握客觀規律,正真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第四篇《軍形》篇。主要論述了如何保存自己戰勝敵人的基本原則,依據這個原則孫武闡述攻與守的相互關係和條件。孫武指出指導戰爭者,不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要善於考察地形,打擊敵人的薄弱環節,使我方的兵力始終處於優勢的狀態。主要觀點如下:

(1)知道戰爭必須要「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人之可勝」。就是說善於作戰的指揮官,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弱點和錯誤,造成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等待敵人暴露了弱點,出現錯誤時,再去戰勝它。在作戰防禦方面,要「藏九地之下」,發動進攻時要「動九天之上」。九地是說深不可測,九天是說高不可攀。意思是說要想不被敵人戰勝,不但研究複雜的地形為我所用,還要利用天氣的變化採取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敵人。善於防守的人應該把軍隊隱藏起來,善於進攻的人應該使軍隊迅猛、神奇,能攻善守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力量,從而達到有效地消滅敵人。

(2)從戰略防禦轉入進攻必須善於撲捉戰機,造成絕對的優勢「先勝而後戰」。善於作戰的人能夠預見一般人都知道的勝利不算高明,要發現敵人的錯誤和弱點,輕而易舉地戰勝他才是高手。善於作戰的人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放過使敵人失敗的機會。軍隊總是要造成取勝的先決條件,之後才同敵人開戰。失敗的軍隊總是先要同敵人開戰之後,在作戰中尋求僥倖的勝利。

(3)善於用兵的人,必須學習研究戰爭的規律,要確保在法治嚴格的情況下,掌握勝敗的主動權。掌握度(雙方的國土面積)、量(估計雙方的資源多少)、數(計算雙方的人口多少)、稱(評估雙方的軍事實力)、勝(推算勝負多少),五個要素,根據估算衡量出勝負屬於誰。就是說要根據地形的情況酌量地排兵布陣,再根據排兵布陣決定投入多少兵力,根據投入的兵力進行比較,通過敵我雙方兵力的對比來判斷勝負,勝利的一方指揮軍隊作戰,就如同掘開江河之水,傾瀉到百丈深淵一樣,勢不可擋。

第五篇《兵勢》篇,論述了出奇制勝,強調指揮作戰要善於運用「奇正」,以摧古拉朽,排山倒海之勢戰勝敵人。主要觀點如下:

(1)將領指揮軍隊作戰必須「以正合,以奇勝造成「勢險」、「節短」的有利態勢再作戰。在作戰布置上,擔任警戒任務的為「正」,機動的隊伍為「奇」。在作戰方式上,正面進攻為「正」,迂迴側面包抄為「奇」。在戰法上明攻為「正」,暗攻為「奇」。根據常規採取的戰法為「正」,具體情況採取特殊的戰法為「奇」,運用好「奇正戰法」,所以說善於出奇制勝的人指揮軍隊,他的戰法就像天地一樣變換莫測,就像江河一樣奔流向前,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循環出入。

(2)要掌握戰場上「治亂」、「勇卻」、「強弱」的變化規律,善於偽裝自己,調動敵人。在戰場上旌旗翻動、人馬眾多、這種情況下要泰然自若。車輪滾滾、人馬奔馳、塵埃瀰漫、混戰一團的時候,陣勢不能亂,使對方無懈可擊。戰場上的指揮官要掌握注戰機,把控住戰爭全局的走向,在短時間、短距離突然發起進攻,叫對手猝不及防。

(3)要充分發揮「勢」的作用,做到「擇人而任勢」。善於作戰的指揮官要造成的態勢險峻而迅猛架勢,就像猛禽朴食獵物,箭在弦上準備發射一樣,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

第六篇《實虛》篇。本篇主要論述了避實就虛的問題,孫武指出指揮員必須善於掌握虛實,轉換虛實,真正做到以實擊虛。主要觀點如下:

(1)指揮作戰要「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用「利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避免被動挨打。用「害之」調動敵人,做到以逸待勞。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用小利引誘敵人,妨礙敵人,出擊敵人來不及救援的地方,防守敵人沒有進攻的地方。

(2)進攻和防禦要做到無形無聲,乘敵人之隙,出其不意,以有備而攻擊敵人之不備。作戰的神妙之處在於使敵人看不出形跡,聽不到一點聲音,來無終去無影,叫敵人找不到、摸不著。

(3)用假象來迷惑敵人,使敵人處處防備,「我專為一,敵分為十」,以眾擊寡。能夠預先知道敵人的作戰地點、作戰時間,作戰部署,就是遠涉千里也可以一招制勝。

(4)察明敵情掌握敵人的作戰規律,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用心籌劃,可以知道敵人的計謀,挑逗敵人;可以知道敵人的行動規律,用假象來迷惑敵人;可以知道敵人所處的地勢,用少數的兵力試探敵人。每次運用的戰法不能重複使用,要根據敵情的變化而靈活運用。用兵沒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能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叫做用兵如神。善於進攻的人,使敵人不知道在哪裡防守;善於防守的人,使敵人不知道在哪裡進攻。不漏出半點的蛛絲馬跡,聽不到任何喘息的聲音,來無蹤,去無影,牢牢地把握住敵人的命脈。

第七篇《軍爭》篇。論述了兩軍爭奪有利條件,爭奪戰場主動權的問題。孫武注意到從敵人的錯覺和不介意中爭奪主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作為軍爭的基本原則。主要觀點如下:

(1)在兩軍爭奪中有利條件是最困難、最重要的事情,必須做到「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爭奪主動權的地位之所以難,主要是要把迂迴的道路變成直達便捷的道路,這樣可以快速地占領戰略要地,先行到達指定的地點。故意採取迂迴繞道的戰術,誘敵深入。以遠的地方製造假象,比敵人先出發,而後到達。

(2)爭奪戰場的主動權,必須掌握地形、嚮導等客觀因素,做到「以詐立,以利攻,以分合為變」。根據有利的情況決定軍事行動,以分散和集中兵力交換戰術。在外交上結交各國諸侯,準備好軍需物資,利用好水網、湖泊、溝洫、森林、山地等有利的地形條件,晝夜兼程拋棄輜重,輕裝行進。集中優勢兵力對敵人的先頭部隊進行猛烈打擊,用斬首行動消滅敵方將領,使其部隊癱瘓。

(3)把握主動權要善於「用眾」、「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的方法,這樣指揮戰役就遊刃有餘。敵人的士氣可以挫傷,敵將的決心可以動搖,以自己軍隊嚴整以待,等待敵人的混亂。以自己的鎮靜,等待敵人的騷亂。掌握將士的心理變化,掌握軍隊戰鬥力的變化,掌握戰場上靈活多變的形勢。用兵的原則,敵人占據了制高點不能強攻;敵人背靠高地。不能發起正面的攻擊;敵人的精銳之師,不可貿然攻打;敵人的誘惑戰術,不要上他們的圈套;包圍敵人,必須留一個缺口。這些都是軍隊奪取勝利的靈丹妙藥。

第八篇《九變》篇。主要論述了戰爭中靈活多變的問題。孫武認為戰爭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出發,通過對敵我雙方的具體分析,提出處理各種問題的方法,注重靈活多變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主要觀點如下:

(1)將領從既定的作戰原則和方針出發,根據不同的地形和敵情,制定實施靈活機動的戰術。要針對諸侯的不同情況,分別採取不同的措施,使諸侯屈服於我。用他們最怕的辦法去危害它,迫使他們疲於奔命。用勞民傷財的事情拖住他們進攻,使諸侯歸服於我。

(2)將領考慮問題要善於兼顧利、害兩個方面,善於避害,轉害為利。對於自己有利的,就應該考慮到不利的方面;對於自己不利的,就應該考慮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充分地考慮不利的方面,就會使災禍降到零點。

(3)用兵打仗的原則,不要指望敵人不會來進攻,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嚴密布防,做到有備無患。

(4)作為軍事將領必須克服五種片面性的缺點,即「五危」。將領有五種危險而一味拼死就會被殺,只知道貪生就會被俘虜,急躁易怒就會受到刺激,廉潔自律就會經不起污辱,愛惜民眾就會因為保護他們而煩勞,這五種請況是將軍作戰致命的弱點,也是用兵之大忌。

第九篇《行軍》篇,主要論述了軍隊在不同地形作戰時,要採取不同的戰術。要了解敵情和敵人的行動軌跡。本篇著重指出處軍、相敵、治軍的基本要求,主要觀點如下:

(1)闡述了軍隊在山地、河流、鹽鹼地、平原地帶和其他特殊地形上的處置原則,凡是駐軍應該駐紮在高地,不要駐紮在窪地。喜歡陽面,放棄陰面,在乾爽的地方宿營,這樣有利於軍隊的野外生活,而且也不會患上疾病。

(2)觀察敵人的行動,觀察天氣和自然的異常情況,注意對方使節的一舉一動,了解他們的官兵和營地的具體情況,總結分析判斷敵人的大體位置。如果敵人離我較近,又十分安靜,這說明他們占據了有利的地形。如果敵人離我較遠,前來挑戰,說明他們想引誘我們進兵,合而為之。占領平地的敵人,說明他們另有圖謀。林木無風而搖晃,證明敵人可能來偷襲。草叢出現許多的障礙,證明敵人設的圈套是疑兵之計。

(3)提出「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即愛護士兵,又賞罰分明。打仗兵力不一定越多越好,要精兵強將,不要盲目的進攻錯失戰機。要深謀遠慮,在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第十篇《地形》篇,主要論述了地形在作戰中的作用,強調地形是「兵之助」,具體分為六形、六敗。通過分析地形和地貌對作戰的影響,總結以往失敗的教訓,證明知地形者「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本篇的主要觀點是:

(1) 列舉了六種地形,即通、掛、支、隘、險、遠,將帥可根據不同的特點用兵。「通」指的是通暢的地形;「掛」指的是地面有障礙,易往難通的地形;「支」指的是險要對峙的地形;「隘」指的是兩山之間的峽谷;「險」指的是山川丘陵上下險要的地形;「遠」指的是敵我雙方相距很遠,中間有平坦地帶的地形。

(2)論述了為什麼會打敗仗的原因。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況不是地理的原因,主要是指揮者的失誤。「走」指逃跑;「馳」是指無路可走;「陷」是陷入了埋伏;「崩」是指軍隊的潰散;「亂」是指軍隊亂作一團;「北」是軍隊徹底敗北。

(3)地形是打仗用兵的輔助條件,指揮作戰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軍隊將領和部下不能怨恨,互相猜疑,要團結一致對付敵人。軍隊要有鐵的紀律,不能軍令不暢,要掌握戰爭的規律,勝利就會到來。

第十一篇《九地》篇,論述了九種不同的地區如何作戰的問題,指出「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不可不查。」主張「霸王之兵」深入敵國作戰,結合各種不同地區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戰法,掌握各種人員的的思想變化 狀態,「投之之地然後存,陷之之地然後生」。主要觀點如下:

(1)按照作戰的一般規律,列舉了在戰略上有散地、輕地、永地、衡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九種地區,作戰時必須適應這九種地區的不同的特點,哪種地區適合作戰,哪種地區不適合作戰,要因地而宜。

(2)要深入到敵圍之中,把士兵放在無路可走的境地,做到「投之亡,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有戰死的險境,士兵就不會逃跑,敵人就無法抵抗;到富足的地方奪取敵人的物資,軍隊的供給就充足;注意修整部隊,不讓士兵過於疲勞;設計陰謀,使敵人無法知道,這樣就可以制敵於死地。

(3)將領愚昧「士兵之耳目,使之無知無識,以便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將領要沉靜而幽深,治軍要公正有條理。讓別人猜測不出你的意圖。要善於統一士兵的意志,經常提醒士兵所處的危險境地,貫穿時刻要破釜沉舟。軍隊要快速離開危險之地,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4)以霸王之兵進攻敵國,要不爭天下之變,不舉天下之權,完善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藏於敵國,稱霸天下的軍隊是得不到結盟的,不能使諸侯的權勢過大,頒布打破常規的號令,不和敵人約期作戰。

第十二篇《火攻》篇,論述了用火攻擊敵人的問題,指出火攻的種類、條件、方法、作用,闡述了對戰爭的態度,主要觀點是:

(1)火攻的種類有五種,即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火攻的主要辦法是「火發於內,則早應於外」,「火攻上風,無攻下風」。火人就是用火燒敵人的營寨和人馬;火積是火燒敵人的糧草和儲備;火輜是指火燒敵人的輜重;火庫是指燒毀敵人的倉庫;火隊是火燒敵人必須經過的棧道、公路、橋樑。

(2)火攻是進攻敵人的一種有效的手段,要想有利於奪取戰爭的勝利,按規律去利用它,讓它在戰爭中發揮作用。凡是用火攻的戰法,要根據五種不同的戰法變化運用,配合火攻的兵力使用。從內部放火,為的是來不及接應。如果敵人沒有動靜,要耐心等待,等到火勢最猛時攻打,不可以攻打就停止。從上風放火,就不要由從下風進攻。

(3)對戰爭要持慎重的態度,「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對有功的人員不獎勵,這是災禍形成的根源。所以說君主應該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及時獎勵有功之臣,以絕後患。

第十三篇《用間》篇,論述了戰爭中使用間諜和諜報的問題。孫武從了解敵情的實際情況出發,闡明了使用間諜的重要性,主要觀點如下:

(1)指揮戰爭必須先知敵情,先知敵情要靠科學的判斷,絕不能相信鬼神和占卜。

(2)重用間諜可以利用百姓和平民作為間諜,也可以利用敵人內部的人員做間諜,提供假情報換取真情報。間諜有五種,即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

(3)使用間諜人員要親近他們,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和獎勵,交代任務要保密,執行紀律要嚴格,在五種間諜人員中以反間為主,對於反間人員要經過開導、教育後,再放他們回去。通過反間了解敵人的重要機密,要事先制定好諜報計劃,出色完成計劃和任務要重賞。

二.《孫子兵法》的戰爭觀

孫武在兵法《計篇》中講到:「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指出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孫武直觀地闡述了戰爭的重要性,戰爭目的是在於保全自己獲得最大的勝利。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戰爭觀,反應了春秋時代新的封建勢力對待戰爭的態度,同時也說明他們迫切地願望是稱霸諸侯。孫武把軍事、政治,經濟和國家人民聯繫起來,把天時、地利、人和、法制、王道作為戰爭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對比,制定戰爭的計劃,確定用兵方法,提出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術原則,把政治和王道列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為古代軍事思想理論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子兵法》主張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做好戰爭前的一切準備,時刻提防敵人的突然襲擊。在作戰的方式上主張速戰速決,用假相和偽裝來迷惑敵人。孫武認為作戰要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主張採取不同的戰法,靈活機動地集中優勢兵力圍而殲之。

《孫子兵法》十分重視戰爭的客觀條件,強調「兵貴勝,不貴久」的速勝戰略思想,從戰爭對人力、財力、物力的依賴出發,闡述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論述了奪取戰爭的主要因素是天時、地利、人和,不能被占卜和鬼神迷信所左右,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孫武總結了前人的戰爭經驗,揭示了重要的戰爭規律。比如他講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戰爭規律,對後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於戰略家、軍事家,在戰爭中應用這些實戰理論,奪取戰爭的勝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孫子兵法》在治軍原則上主張「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注重軍隊的思想教育,注重軍隊的紀律教育,強調對士兵和將領要賞罰分明。《孫子兵法》不愧為是我國古代戰爭史的最優秀軍事著作,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彪炳千秋的兵家精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