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黑熱病流行為何會波及養犬,這是一種怎樣的傳染病?

孟大夫健康之家 發佈 2022-08-20T02:32:29.132324+00:00

相信大多數人生活中都有養寵物的習慣,養些貓貓狗狗在身邊,既可以緩解壓力,又能愉悅心情。但如果出現一種病症,為了完善區域內的防治,需要禁養犬類3年,甚至捕殺犬類,養犬的你能否接受呢?

相信大多數人生活中都有養寵物的習慣,養些貓貓狗狗在身邊,既可以緩解壓力,又能愉悅心情。但如果出現一種病症,為了完善區域內的防治,需要禁養犬類3年,甚至捕殺犬類,養犬的你能否接受呢?

近日,石家莊市井陘礦區發布了有關「黑熱病防控」的相關文件,其中就提到了「3年內禁養犬」和「捕殺犬」的字樣。文件發布後,瞬間引發當地養犬者,以及廣大網友的熱議。

為什麼疾病防控會影響到家養犬只,甚至嚴重到要全面捕殺的程度?黑熱病到底是「何方神聖」?今天就帶你一起了解。

一、黑熱病到底是什麼?

提起黑熱病,相信大部分人對它的認知都比較少,有些人甚至根本沒聽說過。這其實是一種寄生蟲病,主要由白蛉叮咬進行傳播。如果白蛉叮咬後引發了杜氏利什曼原蟲感染,人或動物就會出現相關症狀。

主要表現為,持續性的不規則發熱、脾臟或肝臟腫大、體型消瘦、腹瀉腹痛、失眠、咳嗽、貧血、牙齦出血等。包括情緒上也會發生變化,容易引發煩躁不安感。

由於寄生蟲病從感染到發病普遍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因此,黑熱病的發病一般都比較慢,3個月左右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受體質方面影響,部分患者甚至會在感染6個月以上發病。

二、防控黑熱病,為何要限制養犬?

這是因為,犬類目前是該疾病的主要傳染源。其實黑熱病根據源頭可分為人源型(多見於平原)、自然源型(多見於荒漠)以及犬源型(多見於丘陵山區)。我國地域遼闊,地形齊全,也因此,三種類型都有。

為什麼說犬類是該病症的主要傳染源呢?通過數據對比,或能看出端倪。國家衛健委發布相關消息,今年1月份至5月份,黑熱病共計發病134例,2021年、2020年累計發病數量均在200多例。

再來看犬類相關數據。據統計,我國部分地區(丘陵山區為主)犬只感染率在32%至64%。雖說城市對犬只的管理已經相對完善,但仍存在大量流浪犬,而這些不容易被篩查的犬只,恰恰會成為傳染源。

對比感染情況我們不難發現,人患病的概率普遍比狗的陽性率要低。再加上地理條件的限制,人不會在丘陵山區受到自然源(荒漠地區)感染。所以綜合來看,病狗就成了威脅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

現在正值白蛉最為活躍的階段,如果不能限制犬類和白蛉之間致病原蟲的傳播,萬一普通人被叮咬,發病就是遲早的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石家莊井陘礦區會搞出大動靜發布「禁養犬方案」的原因。

石家莊當地對該病症的傳播高度警惕,不是沒有理由的。由於全國範圍內發病人數一直有限,所以在疫苗的研究上進展非常緩慢。一旦患者出現併發症,僅依靠對症治療藥,往往很難達到較好的效果。

不過,病毒專家常榮山表示,該病症我國較少,準確溯源尚不明確,區域內長期禁養犬類的處理方式,並不合理。而石家莊當地於7月底發布的「禁犬條例」,也在當月28日暫停,目前只捕殺了陽性犬。

三、日常預防該怎麼做?

首先要做的是處理掉傳染源。由於病犬主要集中在流浪犬只當中,所以大家如果發現了狀態異常的犬只,比如消瘦、脫毛嚴重、皮膚表面有鱗屑並伴隨血痂的情況,一定要聯繫當地相關防疫部門檢測並處理。

再來是消滅傳播媒介白蛉。白蛉活躍的階段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其形態與蚊子類似,但體型較小,也具有吸食血液的習性。白蛉喜歡昏暗潮濕的場所,尤其是村鎮中飼養家禽、家畜的地方。

建議飼養家禽、家畜,包括有養狗的家庭,經常對動物活動的區域進行清潔、打掃和消毒。環境相對乾淨,會限制白蛉的生存、繁殖,這樣可大幅度降低致病原蟲傳播的概率。

最後是做好個人防護。白蛉的分布較為廣泛,即便人們做到積極消殺,也無法將其完全消滅。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兩點外,注重個人防護也很重要。

考慮到該病症主要在山區村落中傳播,建議在白蛉活躍的季節使用防蚊蟲設備。比如蚊帳、菊酯類殺蟲劑等,都能有效預防被白蛉叮咬。

總結:

犬類作為黑熱病的主要傳染源,還是有必要注意防控的。與此同時,人們要做到積極處理問題犬,消殺傳播媒介,注重個人防護,這樣才能避免感染。

各位朋友,你對黑熱病有多少了解?你覺得石家莊當地發布「禁養犬方案」合理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