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對話李玫瑾,三個教育問題,聊得真透

超級育兒師 發佈 2022-08-20T13:22:26.626017+00:00

作者 |陶若素「我見過太多把孩子教育好的父母,更見過你們不曾見到的失敗案例。千萬別覺得,孩子人生被毀了,是那些父母沒有文化、地位、財富。」這是李玫瑾在與俞敏洪的一次座談中的原話,也是她給廣大父母的一句勸告。很多家長都想知道,教育孩子最應該往哪發力?

作者 |陶若素


「我見過太多把孩子教育好的父母,更見過你們不曾見到的失敗案例。千萬別覺得,孩子人生被毀了,是那些父母沒有文化、地位、財富。」


這是李玫瑾在與俞敏洪的一次座談中的原話,也是她給廣大父母的一句勸告。


很多家長都想知道,教育孩子最應該往哪發力?


作為教育界資深權威,李玫瑾和俞敏洪的答案不約而同地指向:品德、老師、格局。


01


品德比知識更重要


研究一輩子犯罪心理,李玫瑾教授不禁感慨,如果對教育只有一個忠告,那就是品德高於一切。


那些走入迷途的孩子,和貧富、學歷毫無關係,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勝在品德上。


俞敏洪非常認同她的觀點,因為他就是品德教育的受益人。


在他小時候,父母總將做人的道理掛在嘴邊,比如:吃虧是福,人不能自私……


他在道德約束下長大,這些道理就成了他的做人慣性思維。



當他面對人生的誘惑利弊時,他很難偏離「做人」中心,品德反而成了他的保護傘。


品德教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關口,而這艱巨的使命又必須由父母肩負。


因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價值觀塑造,在6歲便能洞悉到60歲。


如何開展品德教育,父母可以從人品、性格、情感上著手。


曾看過一個視頻。


父子倆坐地鐵進站刷卡時,孩子不小心跟著爸爸的閘機一起進去了。


爸爸發現後,嚴厲地要求他回去補票,孩子在工作人員協助下,重新刷卡進站。



比起大事,一個人社會行為道德準則小事,更能考驗他的人品。


當一個孩子被要求不能超越人品底線,他的人生就是安全的。


還有這樣一個視頻。


班級孩子排隊拿香蕉,由於香蕉是一把,第一個孩子掰的時候,不小心將另一根的香蕉皮扯掉。


結果,第二、三個……孩子都沒有選那個壞香蕉,直到第六個孩子毫不猶豫地拿走。



我們不能說前幾個孩子就是錯的,但那個會被父母叮囑要善良的孩子,看似損失了一些利益,但卻擁有了更多。


同樣地,今年高考前,西安一位女孩手寫明信片,感謝公交車司機阿姨三年的陪伴。



那些懂得感恩、尊重、共情的孩子會收穫高質量的人際關係,也會擁有最多的幸福感。


品德教育才是決定命運的必修課,孩子只有過關,人生才能過順。


02


老師比學校重要


在孩子漫長的求學生涯中,父母切勿忽視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作用。


因為,老師對孩子的態度決定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就像俞敏洪坦言語文學得好,正是基於他小學語文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課風格。


他後來選擇英語專業,也是基於高中時英語老師風趣、幽默,對每位學生關懷備至。


這些師者風範驅動他更想好好學習。



孩子對學習和學科的偏見,並不一定是他不愛學習,也許是和老師情緒有關。


心理學家賀領峰曾被老師叫到學校,因為女兒同一道數學題錯了四次。


在辦公室,他被老師一頓批判抱怨,等回家後,他卻隻字未提,反而替老師說話:


老師說你數學的卷面比以前整潔多了,學習態度也認真了,以後做題時多審題,成績才能提高。



從心理學上說,老師就是孩子的至上權威。


老師評價孩子好,孩子就有被認可的內驅力。


相反,職場的成年人被老闆一頓羞辱,他的自我認同感也會瞬間下降。


更何況孩子的價值觀還沒形成,一旦被老師否定,孩子會產生拋棄感進而產生牴觸心理。


面對老師某些不當行為,父母不必說老師壞話,讓孩子對老師產生刻板印象。


我們也不必一味迎合,讓孩子誤認為老師就是完人。


與其丁是丁卯是卯地做傳話筒,不如假借老師之嘴替老師說好話,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喜歡的,就願意喜歡老師和學科。


鼓勵孩子多去辦公室和老師溝通,也是不錯的方法。


只有多溝通,師生才願意相互理解。


03


格局比成績重要


俞敏洪和李玫瑾在不同的領域取得卓越的成績,與他們的人生格局分不開。


格局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為他帶來多高的眼界。


俞敏洪作為閱讀愛好者,經常向孩子推薦不錯的書籍。


他的孩子報考國際關係專業,也是父親長期向他傳遞格局觀的功勞。



李玫瑾教授說:高格局的孩子不會天天打遊戲,抱怨生活沒意思。


身為父母,我們不要總盯著孩子的分數、成績,我們的格局低了,孩子志向不會太高。


而當一個孩子擁有廣闊的格局、高遠的志向,即使他成績暫時不理想,人生也會低走高開。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父親是央企教授,母親是谷歌項目經理,而他們的孩子李琦卻是妥妥的學渣。


父母有過短暫的焦慮,但很快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使命。


李琦有商業頭腦,喜歡研究賺錢。


學校組織去寧波玩,他提前批發可樂和辣條,路上賣給同學賺了600元。



他還是B站UP主,分享遊戲、剪輯,在學校做圖畫書出版。


雖然他的許多想法,母親都覺得不切實際,但母親卻能另闢蹊徑地欣賞他思維的獨創性,以及做事的毅力,無畏他人眼光的強大內心。


好像從這個角度看,成績不好的孩子並非無藥可救,相反未來可期。


當然,這些解讀和支持離不開父母廣博的格局觀。



因為母親看到的世界,是成績之外,擁有隱性能力才能走得更高。


許多人會說出生在羅馬的人,成績再差也不影響人生高起點。


但真正高格局的父母,反而不會讓孩子沉迷於財富與地位。


人只有跨越物質的山峰,人生的志向才因廣博而自由自在。


04


如果把人生比作馬斯洛需求五個層次,從下往上依次是:品德、老師、格局、學習、成績。


就像我們的需求從來都是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一環扣一環的滿足,最後才能抵達自我實現的頂點。


孩子的生命脈絡也是如此。


沒有環環相扣的教育階梯,成績和學習不會真正屬於他。


這不是要求父母無所謂孩子成績,而是只有牢靠的根基,成績才能為孩子人生助力。


因為我們真正在意的,從不是孩子外在的光環,而是他的內在能否始終與自己和平共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