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拼搏了一生,為什麼卻沒能統一三國?

南大李斌 發佈 2022-08-23T10:34:45.841118+00:00

曹操稱得上是一代梟雄,其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孝廉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皇上的信任,之後又不斷征戰成為了北方的霸主。按理說這樣一個有能力的人,到了後期擁有雄兵數十萬。而當時西蜀劉備加上東吳孫權總兵力也比不過曹操,可曹操拼搏了一生,為什麼卻沒能統一三國呢?

曹操稱得上是一代梟雄,其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孝廉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皇上的信任,之後又不斷征戰成為了北方的霸主。

按理說這樣一個有能力的人,到了後期擁有雄兵數十萬。而當時西蜀劉備加上東吳孫權總兵力也比不過曹操,可曹操拼搏了一生,為什麼卻沒能統一三國呢?

要知道即便是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元氣大傷其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以曹操的雄才偉略為什麼在之後的12年裡都沒有發動過大規模戰爭?

赤壁之戰損失慘重

起初曹操是有很大希望統一三國的,在演義中我們看到曹操給東吳的孫權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到曹操手中有80萬大軍,要和孫權一決雌雄。

當然這只是演義中的說法,要知道當時三國的總人口還很少。即便是三個國家的總兵力加起來都不夠80萬,據史學家推測當時的曹操兵力大約有20萬。

現在看來似乎沒什麼,但在當時還是有很大的威懾力的。東吳孫權的兵力加上劉備的兵力也不及曹操的1/2。況且曹操手下的兵體型彪悍驍勇善戰,這也讓其在戰鬥過程中占盡優勢。

假如是在陸地上短兵相接曹操獲勝的機率是很大的,遺憾的是這一次打的是水戰。孫權的兵擅長水戰,加上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讓戰爭的結果難以預料。

有人說赤壁之戰的失敗是由於一場大火導致的,這隻說對了一半。在這場大火之前,曹操手下的兵已經明顯表現出對水戰的不適應。有不少人在訓練過程當中出現了暈船現象,上吐下瀉。

後來軍中還發生了瘟疫,瘟疫很快在曹操的軍中傳開。雖說後來控制住了但經過此一戰曹操的大軍已經元氣大傷,後來戰爭開打一場大火把曹操的戰船燒成灰燼。

許多人在大火中喪生,還有一些北方士兵跳入水中避火卻因為水性不好淹死。

最終整場戰鬥下來曹操的兵力損失過半,實力相對弱小的孫權和劉備獲得了勝利。至此三足鼎立的局勢形成,曹操率領殘兵敗將逃走至死也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其實不是曹操不想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統一全國,而是經過赤壁之後他已經沒有能力再發動這樣規模的戰爭了。以史學家估計的曹操兵力20萬計算,這次戰敗直接導致十萬人喪生。

無論對曹操而言,還是對整個國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想要恢復這些人口需要等上許多年,在此期間為了妥善全國只能休養生息了。

顧全大局休養生息

曹操打那之後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為的就是讓百姓更好地休養生息以快速恢復人口。

一些衝動的年輕人會覺得,如果當時曹操在全國重新號召青壯年去打仗估計幾年之內又可以發動一場規模類似於赤壁的戰爭了,到那時就有可能一統三國。

從理論上是可以這樣說的,但曹操畢竟是曹操。他不是呂布會逞那種匹夫之勇,曹操的格局非常之大,他顧全的是整個大局。

假如只是為了報赤壁之戰的仇,曹操在幾年之內又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等同於窮兵黷武,最終整個國家的國力將會被迅速耗竭。到時天下的百姓都會反曹操,恐怕連曹操的得力手下都會反他,這一點曹操是不想看到的。

曹操能坐穩這個位置是因為得到了眾人的支持。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在戰敗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撫人心。

他採取了屯田制度,並興修水利讓灌溉變得簡單。幾番操作下來當時的糧食產量明顯提高,這樣一來百姓有足夠的糧食就可以安居樂業。

除了屯田之外曹操也對軍隊的紀律要求嚴格,但凡有士兵違反軍紀將會受到嚴懲。就連曹操自己違反紀律都會受到懲罰,有一次曹操的馬受到驚嚇踩壞了農田,曹操為了嚴苛軍紀一劍把自己的頭髮削掉。

這其實也是一種以身作則的行為,有了曹操帶頭軍隊的紀律得以嚴明不會觸犯百姓的利益。如此一來,百姓豐衣足食軍隊紀律嚴明,整個國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

眼光放長遠一些,也許曹操必生都無法滅掉東吳和西蜀。但照這種發展速度來看魏國的發展明顯是快過其它兩國的,幾十年之後國力懸殊大了費不了多少力氣就能滅掉其餘兩國一統天下。

事實證明曹操選擇休養生息是正確的,可惜的是曹操沒想到一統天下的不是曹家人,而是司馬家。正所謂曹氏三代苦心經營,最終被司馬氏鑽了空子。

失去郭嘉畏首畏尾

看完上面的分析,你可能覺得曹操這個人過于謹慎缺少那種勇猛的性格。實際上曹操在年輕的時候很少這樣畏首畏尾,直到曹操失去了一個軍師名為郭嘉,打那之後曹操變得謹慎起來。

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光是戰將就有上千人,出謀劃策的人也不在少數。在這些出謀劃策的人當中曹操最信任郭嘉,每次在進行大規模行動之前都要詢問郭嘉的建議。

當初群雄割據,曹操也想多搶一些地盤。郭嘉提議攻打呂布,這把曹操嚇了一跳。要知道當時呂布的實力很強,一般人是不敢招惹的。

郭嘉認為呂布是馬中赤兔,拿下他足以讓曹操揚名立萬。在郭嘉的勸說下曹操出兵攻打呂布,起初進展得並不順利,郭嘉勸曹操要堅持下來。直到後來終於打敗了呂布,打那以後曹操名聲大噪。

曹操因此對郭嘉非常信任,也相信他的能力足以應對一切風險。後來曹操幾乎對郭嘉的決策言聽計從,即便是某場仗要冒很大風險,只要郭嘉認為沒問題曹操也一定會出兵。

遠征烏桓就是郭嘉提議要打的,當時有不少大臣反對距離太遠不能出兵。曹操卻力排眾議聽從郭嘉的建議,最終獲得了烏桓之戰的勝利。由此可見,曹操早年並非膽子小不敢冒險,只要有郭嘉在身邊冒再大的風險曹操心裡也有底。

可惜的是郭嘉由於操勞過度因病早逝,曹操從此失去了得力軍師。在接下來一些大事的判斷上無論是曹操本人,還是其餘的軍師都遠不及郭嘉。所以為了保險起見,曹操採取了小心謹慎的態度。

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既然一件事情沒有必勝的把握那麼就不要逞匹夫之勇。曹操變得這樣謹慎除了和失去郭嘉有關,還和其自身年紀大了有關。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遇到一些困難會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比如曹操在早年時明知董卓軍隊善戰卻帶著少量人馬去追擊董卓,結果不言而喻曹操戰敗。

那時的曹操可以說是無懼生死,隨著年齡的增大曹操考慮的事情多了,他也開始關心個人的生死了。

因為此時的他責任重大,稍有閃失就會造成整個國家局勢的動盪,到時受苦的何止千萬百姓?所以出於多方因素的考慮,曹操開始變得畏首畏尾。

雖說曹操用盡一生的努力都沒能統一三國,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確實很有才能也非常會用人。如果不是在同時期遇到了才能出眾的諸葛亮和孫權等對手,估計曹操一統天下乃至稱帝的夢想在有生之年就能實現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