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到底什麼能力最重要?「設計史太濃」

設計史太濃 發佈 2022-09-05T00:34:33.795621+00:00

這次分享,我們從能力談起!只要是設計師,都會對優秀設計師需要什麼能力,以及怎麼提升這些能力感興趣。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我足足思考了一個星期。因為同一個問題,假設十年前回答,是一個答案,五年前回答又是另一個答案。

這次分享,我們從能力談起!


只要是設計師,都會對優秀設計師需要什麼能力,以及怎麼提升這些能力感興趣。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我足足思考了一個星期。


因為同一個問題,假設十年前回答,是一個答案,五年前回答又是另一個答案。


這裡頭有3個變量在作用,其一是專業認識,其二是項目經驗,其三是職業階段。


因此當前的理解,只能代表當前的觀點,10年後再思考,又會是不同的看法。


比如過了40歲,我認為體力也會很重要,身體硬體成為其中一個能力指標。


過去我做過一期設計師長壽排行榜,大部分優秀設計師都活得特別久。


比如建築師貝聿銘,活了102歲,商業設計師雷蒙德羅維,活了93歲,巴西建築師奧斯卡·尼邁耶更是活到了105歲。


他們在80歲高齡都仍然會參與一線設計。


但可以肯定,關於需要什麼能力以及如何提升這兩個問題,不同階段的看法改變並非顛覆式的,通常是修正和補充。


經過一個星期深思熟慮,我認為一名優秀設計師的能力主要是三點,分別是:


1、 思想(對設計的認識)

2、 技法(對設計的表現)

3、 口才(對設計的表達)


大家聽上去會感覺,這也沒啥特別,那就對了,因為真正的道理都是平實而普通的。


大部分聽分享的朋友其實都喜歡聽奇談怪論,熱愛一些角度刁鑽,語出驚人的觀點。


我當然很理解,因為年輕十歲時候的我也會這樣,覺得這樣的觀點夠新穎刺激,但慢慢成熟才發現韭菜就是這樣被割的。


接下來我們分別展開談一下這三點能力,談的時候其實就包含了如何提升這個話題。


這三點其實有一定的遞進關係,而且在不同人身上會體現得不平均。


優秀設計師往往對設計有清晰深刻的認識,然後才能正確推動技法上的進步和取捨,再繼而向甲方進行有效傳達。


不平均的意思是這三者像雷達圖構成,不均分,不同的人能力比例不同。


比如提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密斯凡德羅就是一個嘴比較笨,不善言辭的人。


所以他另外兩方面的能力就特別突出,事實也是如此。


我們先談一下思想,也就是對設計的認識。


怎麼提升對設計的認識?


為了避免進入空談的陷阱,我例舉3個很具體的問題,如果你們曾經有過思考,並且有自己的答案,那麼在設計思想這方面你肯定會越來越精進。


3個問題分別是:


1、 設計的價值是什麼?

2、 好設計的標準是什麼?

3、 設計跟商業的關係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聽起來都很大,為什麼呢?


因為設計這個行業有很多細分,在看分享的諸位,也許會有品牌設計師,有UI設計師,有產品設計師,有服裝設計師等。


但不管你處在哪一個細分領域,你都必須思考這三個最本質的問題。


這裡我無法跟大家一一探討具體答案,因為不存在標準答案.


《論語》裡頭孔子回答不同學生同一個問題都有不同答案,就因為對象不一樣,語境不一樣。


此處最重要的目的是告訴各位,問對問題會少走彎路。


以第一個問題為例子,我可以拋磚引玉。


我結合自己的領域做個比方,大家就可以放到自己的領域中去思考。


我們公司主營的業務是品牌設計,那麼就必須思考清楚品牌設計為客戶提供什麼價值。


我認為的答案是:品牌設計為客戶提供的核心價值是減少營銷成本。


大家注意,是核心價值,並非唯一價值。


品牌設計具體解決的問題有三個:


1、 識別:對品牌釋義,形成有效記憶點。

2、 傳播:符合傳播規律,能引導消費者行為。

3、 儲值:變成符號資產,提供持久的價值。


品牌設計的任何動作都是圍繞這些目的去實施展開的。


所以品牌設計也並非多數人認為的一個logo問題,而是一個帶有明確目的性的視覺系統。


除了logo,還有色彩計劃、產品物料、品牌空間、展覽形象都屬於品牌設計要解決的問題。


當你明白這些道理,就發現過去和客戶爭論設計好不好看相對比較幼稚。


好看看似是一個好品牌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但有時候可能連必要條件都不是,我們看過很多不算好看的品牌確實也經營得非常成功。


甚至有時候為了符合產品本身的市場位置,還要降低好看係數。


比如奔馳有不同價位的轎車,如果E級設計得比S級還要高端,就會影響消費者的判斷,買了S級的人會覺得自己錢多人傻。。


又比如拼多多的界面是沒預算做得更好看嗎,不對,是因為受眾不一樣。


我在《怎么正確理解設計中的「高端」》這篇文章里講過,好看需要成本來支持,如果產品本身的定位不支持這個預算,設計就無法落地。


好,點到為止,不能再展開,不然內容就會無限的膨脹。


請大家基於這樣的方法論,在自身領域好好思考這三個問題。


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最重要的是切已體察,將問題放到自身具體操作上琢磨。


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現自己在設計思想上有長足進步。


怎么正確提升設計技法?


然後我們談技法。


技法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說,主要就是讓設計師「心想事成」。


意思是能將大腦的構思完美實現,甚至超預期實現。


對於技法我只有一個建議,這裡借用四書中《大學》的一句話: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


意思是在技法層面我們要抓主要矛盾,要有邊界感。


要先在核心技能上扎得夠深,然後才考慮博學延展的問題。


這樣才能做到:定、靜、安、慮、最後有所得。


比如作為品牌設計師,我必須先在標誌設計、字體設計、VI設計這些具體技能上足夠專業。


然後再拓展包裝、畫冊、海報、界面等設計。


我們看當前市場上砥柱中流的設計師,都只專注於核心技能,比如包裝設計的潘虎老師,海報設計的黃海老師,品牌設計的廣煜老師等等。


難道他們不會其它設計操作嗎,肯定不是,但首先有看家本領,金漆招牌。


技能訓練方面,最忌諱的是,今天聽到C4D很火,跑去看看,明天了解AE很強大,跑去學學,後天聽到插畫很重要又大動凡心。


學這些新技能不是問題,前提是你必須在核心技能上面達到優秀標準。


學習具體技能的時候也有方法論,就是先找到這方面技能最佩服的老師,然後沉下心來先學完,不要同時報一堆課程,然後越學越懷疑。


同一個領域,不同老師的方法論其實很多會有衝突,每個人的切入角度跟講述方式都有區別,但往往最後能殊途同歸。


如果你總是一邊學一邊切換,或者並行,就很容易走火入魔,最終一無所獲。


在武俠小說裡頭江湖有個規矩,如果你同時拜幾個師傅是會挨打的,也會被各路英雄瞧不起。


比如我自己學字體先看完開心老頭老師,學版式先看完K先生老師,學插畫先看完陳惟老師。(此處聲明:沒有收任何廣告費)


選擇原則是我認同他們的作品,而且更喜歡他們的表述方式。


看完實踐過覺得不夠,或者不對,再看別的老師。


遵循這麼一個原則,你的技法提升一定會比別人更快,更紮實。


怎麼提升說案的口才?


接下來談一下口才。


表達溝通其實是很多設計師的老大難問題。


口才好的本質不完全在嘴巴靈巧,而是大腦邏輯思維清晰,反應能力強。


更關鍵的當然是肚子裡有貨,所以為什麼前面說優秀設計師的三項技能有遞進關係。


你首先要在設計上真正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且了解具體實施,不然提案時候會言之無物,廢話連篇,畏手畏腳。


我本人而言,最擅長的是提案,我有大量通過表達取得客戶認同的經驗。


為什麼我用「取得認同」這個詞,不是「說服」呢。


因為「說服」屬於推銷,甚至騙術。


我們不主張說服,而是論證。


曾仕強教授開過一個玩笑,說人比人往往就聰明5分鐘,一件事情事實並非如此,當時說通了,事後對方也會想明白。


所以客戶沒有心悅誠服,最後也會推翻你,或者下次不跟你合作,覺得你是大忽悠。


那麼如何提升口才呢?我的經驗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多主動創造機會在公眾面前做表達。


這個公眾未必需要很大場面,可以是公司部門,比如述職,比如會議發言,或者向同事做分享。


我在海能達的時候,公司有10000人左右,內部設有海能達學院,我就積極參與講師計劃。


向其它部門分享設計技法,因為公司有獨立的產品設計、包裝設計、UI設計等部門,甚至有時候人事部也需要自己做些簡單物料。


一般現場參與者會有50人左右,50人其實跟500人區別就不太大了


過程中最起碼的收穫是不怯場,以及積累大量現場應變經驗。


跟追女孩子一樣,看再多《情聖寶典》,也終究要在實戰當中驗證。


在公眾面前講話,除了內容表達,還有表情,肢體動作等配合技巧,以後有機會再針對這個話題討論。


第二個經驗其實是寫作。


寫作能夠非常有效的鍛鍊邏輯思維,很多演講方面的能手其實文筆都不錯,兩者有直接聯繫。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說過,除了設計史文章因為需要大量考證,寫觀點類文章我的速度非常快,一般一個小時可以寫1-2千字(不肯定算不算快),這就是大量訓練的結果。


你能在文章中快速到位的組織內容,那麼在講話中也比較容易做到。


在此建議大家培養一下寫作習慣,久而久之,會發現自己的溝通表達也越來越好。


接下來跟大家談一些賺錢方面的話題。(下回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