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落榜秀才被迫出走南洋,竟在婆羅洲建立了亞洲首個民主共和國

鄧海春 發佈 2022-09-13T01:00:07.296574+00:00

面對船堅炮利的敵人,早已固步自封多年的清軍完全不是對手,腐朽的清政府最終只得與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從此逐漸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艦船四十七艘、軍隊四千人組成的英國艦隊抵達廣東珠江口外,鴉片戰爭宣告爆發。面對船堅炮利的敵人,早已固步自封多年的清軍完全不是對手,腐朽的清政府最終只得與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從此逐漸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國家危亡之際,一批進步人士挺身而出,他們主張學習西方,並從主張引入器物逐漸發展為效仿製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封建帝制被推翻,我國歷史上首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終於建立。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辛亥革命的足足一百三十四年前,就有一個清朝的落榜秀才被迫出走南洋,並在婆羅洲建立了全亞洲的首個民主共和國,這說的便是羅芳伯以及他所建立的蘭芳共和國。

清乾隆三年(1738),羅芳伯生於廣東省嘉應州石扇堡,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梅州市石扇鎮一帶。羅芳伯原名芳柏,是家中三兄弟的老大,或許正是出於作為長子的責任感,他從小便勤奮讀書、練武,成為了十里八鄉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甚至,他早年間還參加過以「順天行道」為宗旨的天地會。最初,羅芳伯本想走科舉這條路,但在考中秀才後,他屢次參加鄉試無不落第,始終沒法更進一步。

見仕途似乎註定走不通,羅芳伯改變了方向,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他本就生性自由,又趕上了「下南洋開金山」的熱潮。於是,在一番準備後,羅芳伯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與眾多同鄉夥伴一起從虎門出發,乘船前往了遙遠的南洋。根據他在《金山賦》中的自述,當時滿懷壯志的他曾在心中鼓勵自己道:「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

羅芳伯的目的地是今天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的坤甸市,這裡位於卡布阿斯河入海口,如今是西加里曼丹省的省會和最大城市。在當時,加里曼丹島還叫做「婆羅洲」,而坤甸則因為盛產金礦而被華人直截了當地稱作「金山」。來到金山,羅芳伯結識了同為嘉應州人的吳元盛。吳元盛也參加過天地會,是因為謀划起義失敗才被迫出逃南洋,此時已經創建了一所名為「聚勝」的採礦公司。

羅芳伯進入聚勝公司工作後,很快便展現出了多年來作為家中長兄和同輩模範鍛鍊出的傑出領導力。他正直聰慧、賞罰分明,很快便獲得了極高威望,甚至吳元盛為其折服,自願讓出了首領之位。羅芳伯是個相當高瞻遠矚的人,他用採金礦獲得的收入購置武器,訓練出了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並以此同橫行南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對抗。

乾隆四十一年(1776),羅芳伯效仿東印度公司的體系正式創立了「蘭芳公司」。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羅芳伯還有一個合作夥伴名叫陳蘭伯,他將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這才有了「蘭芳」之名。次年,蘭芳公司更名為「蘭芳大統制共和國」,由陳蘭伯擔當首任名譽元首,而羅芳伯則是實際上的元首。

為了表示和清朝的區分,蘭芳共和國的元首稱「總制」,又叫「大唐總長」。與此同時,羅芳伯也被稱為「坤甸王」。難能可貴的是,羅芳伯並非像日後的袁世凱等人一樣以民主共和國之名行封建帝國之事。在他的治下,國內採礦業穩定發展,同時也帶動了農耕、商業、交通、教育等領域的發展。

不忘本的羅芳伯大力支持中國商船來到蘭芳共和國進行貿易,於是很快一條連通廣州、潮州等港口城市與婆羅洲之間的航路便得以形成。另外,據說羅芳伯在建國之初其實還曾派出陳蘭伯覲見乾隆皇帝,表示願意作為大清的藩屬國,但乾隆皇帝不願為了維護這個蕞爾小邦而站到荷蘭等西方列強的對立面,於是不予理會。

乾隆六十年(1795),羅芳伯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臨終前他推薦江戊伯繼任,而經過選舉後,本就是民心所向的後者順利就任總制。可惜的是,光緒十二年(1886)時蘭芳共和國終究沒能抵禦住荷蘭殖民者的猛攻,最終宣告滅亡,享國一百一十年。

綜上所述,作為全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由華人羅芳伯建立,且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民主、共和等制度特點。進入近代,梁啓超曾在《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中以之為例,激勵中華兒女積極開拓進取。另外,1793年的《泰晤士報》也曾經報導了羅芳伯與蘭芳共和國的故事。凡此種種,足見羅芳伯及蘭芳共和國的巨大影響力及深遠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