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愛的遼闊,跨越山海

藤井樹私聊室 發佈 2022-09-14T07:06:15.466758+00:00

文|吃一隻甜筒如果這個秋天您無法出遊,就帶著家人一起進入爾冬陞導演的電影世界神遊內蒙古的烏拉蓋大草原吧。《海的盡頭是草原》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關於尋找、關於珍惜、關於大愛。

文|吃一隻甜筒

如果這個秋天您無法出遊,就帶著家人一起進入爾冬陞導演的電影世界神遊內蒙古的烏拉蓋大草原吧。

《海的盡頭是草原》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人故事。

這個故事關於尋找、關於珍惜、關於大愛。

看電影前,最吸引人的是這個電影名字。海的盡頭為什麼是草原?草原上又發生著什麼樣的故事?

接著看到這部電影是由爾冬陞導演執導,心裡踏實了一半。《海的盡頭是草原》上映5天,好評如潮,豆瓣評分7.3。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危機。在這個關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豆瓣

影片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更讓我們見識到了草原人民的胸襟以及家國情懷。

這是一部有著厚重歷史質感的史詩,更是一部有著溫暖和力量的人間童話。

海的盡頭是草原,而草原的盡頭是一個個牧民家庭為孩子們構築的未來。

01

多重維度的敘事魔力


當你望向無邊無際的草原時,你會渴望皈依於它。

內蒙美麗的草原風光和善良淳樸的牧民、成群的牛羊和奔馳的駿馬、浩瀚的星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爾冬陞導演將這些畫面用詩一般的鏡頭語言呈現給觀眾。

《海的盡頭是草原》有它獨有的敘事魔力。首先,這部電影在大的結構上分為兩條時空線進行敘事。

第一條故事線是杜思瀚(陳寶國 飾)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和了卻自己此生的遺憾,抱病去內蒙尋找失散多年的妹妹。

而這一條故事線有著「引導」的作用,杜思瀚的視點帶領著觀眾們一起去廣闊的大草原尋找那段記憶和歷史。

哥哥杜思瀚在導遊的幫助下,找到了當年和妹妹接觸過的人們。通過這些人的回憶慢慢地將妹妹的成長經歷拼湊出來。

如果說第一條故事線是貫穿整部影片的線索和框架,那麼第二條故事線就是填補框架的敘事核心,也是這部電影「有血有肉」的關鍵因素。

第二條故事線追溯到60年前。妹妹杜思珩被親生母親拋棄之後,來到了內蒙,最後被薩任娜(馬蘇 飾)領養。

杜思珩這個人物形象是非常立體飽滿的。從一開始堅信媽媽會回來找她的「犟脾氣」,比如不吃奶豆腐、不找大人玩甚至咬傷別人,到後來在額吉薩仁娜的百般呵護下,漸漸接受了這個家庭。

爾冬陞導演巧妙地設計了一個情節,不僅讓電影中的小女孩感受到愛,也讓觀眾產生共情。

當妹妹在草原上險遇狼群時,關鍵時刻那木汗和朋友們騎著馬驅趕了狼群。這是杜思珩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保護」的感覺,小女孩遞給那木汗一朵蘭花,她終於放下了防備。

四個少年在蒼茫的草原上尋找一塊小破毛巾,他們深知這對於妹妹來說是很寶貴的東西。小女孩甜甜地叫著「哥哥」,四個少年心裡也樂開了花。

除去正敘、倒敘雙線,還有一條若有若無的暗線:關於親生母親的回憶。這條故事線解釋了當年兩個孩子擁有不同命運的真相。

三個時空,三段故事。

導演用三個不同時空的故事串起了一段歷史記憶,用一種多維度的視角去審視人類共通的情感:親情。


02

多種層次的情感表達


這部電影能賺取觀眾眼淚的原因,在於它細膩又克制的情感表達。

如何去平衡宏大的敘事帶來的「厚重感」和微觀細節中的「溫情感」,體現出了爾冬陞導演及編劇團隊們的良苦用心。

值得一提的是,馬蘇全片的蒙語對白以及精湛的演技讓角色入木三分,阿雲嘎、陳寶國、王鏘等演員的細膩表演讓整部影片的基調變得淳樸真實。

影片中第一層情感:血緣親情。

這一層情感是相對於直白的,我們可以從影片一開始小女孩對於母親的依依不捨就能看出。包括母親患上阿爾茲海默症之後仍心念於女兒,都印證了那句古話:血濃於水。

而哥哥杜思瀚的情感首先是愧疚,其次是遺憾。這份愧意的原因也在影片結束之時向觀眾解釋了。(此處不劇透)

第二層情感:來自額吉薩仁娜一家人的愛。額吉薩仁娜對於妹妹杜思珩的愛沒有用一件很大的事去表現,全都來自於日常生活。

比如和小女孩對話時,由於語言不通會翻開學漢語的本子耐心交流;為她臨時搭建廁所;毫不吝嗇地給她吃奶豆腐;甚至知道杜思珩想回上海時,讓那木汗護送......

每一個細小的動作和關心都透露出一個母親視如己出的愛。

阿爸伊德爾的愛相對來說比較理性。伊德爾與杜思珩在浩瀚星空下進行交流,並把指南針送給了杜思珩。

影片中,小女孩騎著馬穿越沙塵暴,好似努力抵抗著命運。她跪在草地上想起來伊德爾說過的話:「面對大火用袍子遮住頭,一直向前,無論如何也不背對,總能挺過去的。」

這一次,「爸爸」穿越沙塵,再一次向她奔來。

第三層情感:那木汗的「保護欲」。那木汗這個人物的情感是電影中最為複雜的。

起初杜思珩初到他們家時,他跟阿爸告狀說額吉更偏愛妹妹。後來經過與妹妹的朝夕相處之後,對她產生了保護欲。

導演在處理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的時候會用無數細節進行鋪墊,這也為最後那木汗為救杜思珩而犧牲提供了情感支撐。

那木汗的死是全片的轉折點,至此第一層情感和第二層情感相互碰撞。

一邊是血緣親情,另一邊是超越血緣的情感。薩仁娜和伊德爾在承受喪子之痛的同時,還不能對杜思珩表現出責怪。

第四層情感:家國情懷。在那個艱難的年代裡,仍舊有這麼多家庭肯站出來互相幫助、彼此扶持。

有什麼會比自己的親生骨肉為救一個領養的孩子失去生命更為痛心?在養父的那一聲衝著天的槍響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矛盾和憤怒。

但他仍舊對杜思珩說,「我說過我不會拋下你的」。

包括影片中只出現過幾次的親生父親的形象,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樣的職業,但是他選擇了為祖國的事業去奮鬥。

有多少人像這樣「舍小家為大家」,他們背後的辛酸與無奈又有多少人能懂。

03

多重價值的現實意義


《海的盡頭是草原》不僅僅是在訴說歷史,更是在著眼當下、面對未來。

印象最深的是陳寶國老師飾演的杜思瀚站在草原上拿起照相機的戲份。他說他想用照相機寫日記。

「一年到頭都在忙,最後做了什麼、看了什麼,什麼都不知道。」

的確,很多人匆忙地過完了一生,卻從未停下腳步去欣賞身邊的風景。

「拍之前要注意構圖、影調,要清楚你拍的主體是什麼。做人也一樣。」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對一切都要珍惜尤其是自己的家人。所以他會耐心開導導遊去和哥哥道歉,因為他知道現在不做這件事,以後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在電影的最後,有一個反轉。我們看到出現在眼前的那木汗就是妹妹杜思珩,這層身份的轉換讓整部影片達到了高潮。

「家人」是用血肉交織的,但有一種情感比家人更親。無關骨肉,無關血緣,僅關於愛。

因為愛,薩仁娜和伊德爾包容了杜思珩。同樣因為愛,杜思珩選擇用哥哥的名字守護在他們身邊。

就像額吉在喪子之後說的那樣:人和動物都有自己的命,這都是天意。

「雖然未曾謀面,但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讓我們養育了同一個女兒。」這是已經一百歲的額吉對杜思珩親生母親說的一段話,也是電影中最令人動容的台詞。

時間是釋懷一切的解藥。六十年後,杜思珩和杜思瀚緊緊相擁。悔恨與釋懷在這個擁抱里隨風而去。

最後杜思珩唱的那首蒙語歌在蒼茫的草原上響起。杜思瀚淚流滿面地看著天空,仿佛看到了曾經的妹妹。

夕陽下,三個不同時空的人們站在一起,有一根無形的線牽連著他們。

一部好的電影它所流露出來的情感是綿延的,讓你久久無法起身。

《海的盡頭是草原》用冷峻又不失溫情的方式折射出了很多現實意義。這份超越血緣、跨越民族、克服語言障礙的愛是厚重且深刻的,這段蒙漢歷史與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

愛的遼闊,跨越山海,我們且行且珍惜!


今日話題

你最近一次看哭的電影是哪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