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買茶 臨洮易馬」中的陝茶輝煌

絲路茶道 發佈 2022-09-14T15:28:12.916191+00:00

陝西境內, 秦嶺以南的漢中、安康、商洛都有茶區分布。甚至, 唐時陸羽所著我國首部茶葉專著《茶經》開篇就載:「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巴山峽川生焉。」

文/王蓬;《喫茶去》總第014期

陝西境內, 秦嶺以南的漢中、安康、商洛都有茶區分布。甚至, 唐時陸羽所著我國首部茶葉專著《茶經》開篇就載:「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巴山峽川生焉。」分明就指此地。若以此說位於秦巴山區的漢中、安康、商洛還是中國茶葉的發源地。事實是此三地至今還是陝西產茶區主要產地,有紫陽毛尖、漢中仙毫、商洛白茶等名茶行世。歷史上還有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就是《宋史·食貨志》所載「漢中買茶、熙河易馬」,不僅反映出陝西宋時茶業繁勝的史實,還與國家邊貿與邊關安危緊密相關。

漢中在陝西省西南部,秦代設郡,始築城郭,漢朝奠基,名聲大顯。長江最大支流漢水發源於此。漢中實際也是由漢水在秦嶺與大巴山之間沖積的一塊帶狀盆地,除漢水兩岸的原野之外,分別是丘陵、淺山、中低山區,乃至高峻山嶺。丘陵、淺山、中低山區大都在海拔800―1600米的緩坡地上,屬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地帶,竹木繁茂、雨量豐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是世界同緯度地帶中最適宜茶樹生長之地。與江南茶區相比緯度偏北、在北緯32至33度之間,海拔較高、雲霧機率亦高、富含鋅硒、遠離污染的優良生態環境,使漢中茶具有「香高、味濃、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點。這就好比我國北方大米由於比南方水稻生長期長,東北五常、寧夏河套產優質大米一樣,漢中優越的地理生態條件也成為優質茶葉產區。

據史料記載,漢中茶葉始於商周,興於秦漢,盛於唐宋,繼續於明清。據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晉代學者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記載,古巴國獻茶周武王(?---前1043),其茶「形似月亮,緊壓成團,名曰西鄉月團」,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貢茶了。漢中其時即為古巴國統屬。唐代,朝廷即以漢中所產茶賜貢。在漢中勉縣金泉以東山道為米倉道支線,道邊崖石刻有一方南宋紹熙五年的摩崖石刻。內容為禁止私運茶與食鹽的布告,揭發者可得賞錢五十貫。這塊摩崖石刻雖不起眼,卻反咉出中國農耕經濟時的一樁大事,這便是始於唐,盛於宋,延續至明,歷經千年的「茶馬互市」。《宋史·食貨志》明確記載「漢中買茶,熙河易馬」。

那麼,熙河是那裡呢?熙河即甘肅臨洮。是歷史上茶馬互市起點漢中之外的另一個重鎮。這是臨洮所處位置所決定。首先就山形水勢來講,臨洮是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的西部起點,也是秦長城的西部起點,還是青藏高原向關隴中原的過渡地段,是中國古代占據青藏高原與河湟一帶的吐蕃、吐谷渾、胡羌等遊牧民族進入內地的必經之地。臨洮有洮河貫穿,形成開闊的河谷,山嶺水草豐茂,谷地平整肥美,適宜遊牧、農耕和漁獵養殖,恰處在古代先民生息繁衍時首選的二級階地,在臨洮境內出土的大量彩陶,被認為是馬家窯、辛店、寺窪文化的代表與發祥之地。秦漢時期,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與河西走廊先後崛起的吐蕃、吐谷渾、匈奴、西羌憑藉著馬上優勢,南下中原劫掠,臨洮一線又成拉鋸戰場。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度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兒缺寶刀。

——唐·馬戴

唐代還有一首民謠: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全唐詩中,僅是寫到臨洮一帶軍情戰況的就達幾十首之多,詩人註定有感而發,不至於空穴來風,事實上臨洮也是遊牧民族進擊中原最好的橋頭堡。臨洮一帶的山嶺起伏延綿,水草豐茂,能夠駐紮軍隊,放牧軍馬,臨洮開闊的河谷自古種植穀物,是西部著名的糧倉,盡可補濟給養,進可出擊關隴京畿,威逼長安;退則為廣闊的青藏高原,祁連谷地,進退從容,無後顧之慮。但對中原王朝來講,臨洮便成為心腹之患。所以從秦代開始,就在此構築長城,設立要塞,選派名將,駐紮重兵,胡騎煙塵,金戈鐵馬,載入半部史冊。

但在漫長的歲月的並不完全是戰火烽煙,更多還是胡漢交流民族融和。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唐·陳陶

番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

——王健《涼州行》

唐詩中這些詩句便是最真實的寫照,最能體現民族交融則是始於隋唐,盛於兩宋,延續至明清長達千年的茶馬互市。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飲用茶的國家。早在西漢,王褒所寫《童約》中就出現「茶具」這樣的字眼,並寫到如何汲水、如何煎用。唐代茶聖陸羽則寫出中國首部茶葉專著《茶經》。生活於北方和青藏高原的遊牧民族,由於以牛羊肉和高寒地區生長的青稞面為主食,腸胃難以接受,需要茶葉幫助消化。史載「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莫解」。這表明茶葉為遊牧民族生活必需,但牧區高寒並不產茶,只能以生產的駿馬及毛皮與內地貿易,以物易物,「以所多,易所鮮」幾乎是所有民族所必須經歷的商品交換規律。

有史學家說,首倡茶馬互市的是北宋大臣王韶。他認為北方契丹和占據河西漠北的西夏都產中原所缺的良馬,而所缺是茶,可以茶易馬,以解雙方之困。這是樁可獲雙贏的邊貿項目。

但《新唐書·陸羽傳》中說「時回鶻人入朝,始驅馬市茶」,表明早在唐時,北方遊牧民族就開始用馬匹與中原王朝交換茶葉。這樣可以起到外安撫邊民,內充實軍力驛力,活躍邊貿也和平相處的多重效果。所以歷代王朝都很重視,專設茶馬司,配備熟悉情況的官員和通曉胡語的翻譯任通司來加強管理。這應該是今日抓出口貿易之先聲。

臨洮由於占有地形之利,相鄰的吐蕃、吐谷渾、党項、蒙古均為不可或缺茶葉又無法生產的遊牧民族,他們必須尋找到最近的茶葉聚散地。秦嶺南側的漢中就成為首選之地。陸羽在《茶經》中把漢中列為全國八大茶區之一的山南茶區,位於全國茶區最北一線。漢中成為距西北遊牧民族最近的茶區,由於有此優勢,加之蜀道與漢江航運的暢通,使漢中成為溝通蜀地荊襄茶區與臨洮馬市的聚散重地。也就是《宋史·食貨志》所載「漢中買茶、熙河易馬」。邊貿的繁榮,刺激了茶葉生產。當時,漢中府所屬西鄉、洋縣、三泉諸縣許多農民都成為以種茶為業的專業戶。方志上說「西鄉產茶,亘陵谷八百餘里」。當時西鄉縣境包括其它鄰縣,較今日為大,那是何等的規模與氣勢。就是千年後的今天,提倡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也沒有達到這種規模。

筆者曾查漢中方志,僅是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漢中收購茶葉便達700餘萬斤。加之荊襄四川湧來的茶葉,形成規模巨大的茶葉市場,吸引了周邊胡漢商販雲集漢中,形成城市經濟的空前繁榮,客棧、酒樓、茶肆林立,商幡招展,郁貨山積。每年稅收高達426460貫,成為與國都開封(402378貫)和成都(899300貫)並列的全國三大稅收城市。不僅如此,有資料表明,到宋哲宗時,漢中茶葉除供北方西夏、吐蕃、突厥、鮮卑、回紇等遊牧民族之外,還遠銷或轉銷中西亞乃至歐洲,漢中茶業興旺至明清。《明史》上說:「漢中繁華雖不及長安,亦陝西第二大都會也。」

至今,這種繁盛在古城漢中還有蹤跡可尋,沿漢江柳林、鋪鎮、漢中南關、上下水渡皆為當年航運碼頭。等待運往襄樊漢口的秦巴土產、藥材毛皮堆積如山;返回的船隻則運載布匹棉花、青鹽白糖、洋油鐵器,再由車輛騾馬運往秦巴大山千溝萬壑中去。清人尚有詩作「萬壘雲峰趨廣漢,千帆秋水下襄樊」,那是何等的場面和氣派。

不僅如此,川陝公路開通的70年前,穿越秦嶺的古道暢通,來自秦隴內蒙的馬幫駝隊給許多老人留下印象。運進漢中多為布匹棉花、寧夏青鹽;運走多為茶葉藥材。黃昏時節,褒谷口七盤嶺上響徹山道的駝鈴,趕夜路的客商密如繁星的火把,還有趕駝人那高昂悲愴響徹天際的山歌:「噢嗬嗬……哎。」悠長得無止無境,仿佛要把人帶進那「茶馬互市」那漫長的歷史歲月。

那麼與漢中對應的臨洮也會出現規模巨大的馬市。可以想見,每當秋高馬肥季節,吐蕃人、西夏人、吐谷渾人、蒙古人就會趕著馬匹馱著帳篷匯聚到臨洮,平坦河谷搭滿帳篷,山坡上放著準備交易的馬匹,馬市上人頭攢動吆喝不絕,各種飲食、酒店、茶肆商幡招展,各種藝人也聞訊而來,把這塞外高原城市擠得滿滿當當,白天市聲喧囂,入夜燈火萬點。一撥滿載著磚茶、穀物的吐蕃人剛剛離開,一撥又趕著駿馬的党項人又搭起了帳篷。硬是把這樁茶馬買賣推演了千年之久。

「茶馬互市」持續千年卻始終存在著麻煩和問題。早在秦漢,生活於北方的匈奴人便屢犯邊塞,南下劫掠的重要物資就包括食鹽、茶葉、糧食和布匹。西漢初年因多年戰亂,民生凋蔽,對匈奴入侵無力反擊,只能採取「和親納貢」的綏靖政策,即選王室宗族女子,再陪嫁大量綿綢物資,這其中就包含匈奴人最需要的食鹽和茶葉。著名的歷史故事「昭君出塞」。便是化兵戈為玉帛,開展邊貿,互通有無。出現了「邊城宴閉,牛馬布野,三世無吠犬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的繁榮氣象。

邊塞商貿活躍是元蒙時代,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了遼闊的元帝國,其商隊曾遠征西亞,溝通過與阿拉伯人的交易,建立過被譽為「黃金索道」的商貿大道,也為元蒙各部所需食鹽、茶葉、糧食、布匹提供了廣闊市埸。「三 邊」—帶鹽馬古道的交易物品也擴展到「鹽茶交易」,「鹽糧交易」等等。三邊群眾多組商幫馬隊「馱鹽換毛皮」「馱鹽換糧茶」拓展活躍了邊貿市埸。

明朝建國初期,由於元代由蒙古人統治,疆域空前遼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尤其是歷朝屢成「邊患」的遊牧民族,如今成了占據中原的統治者,所以元代不修長城,也不存在「邊患」,邊地展開「邊市」不存在行政干預。明代則不同,驅趕了所謂「韃子」,漢族重新執政中原,被趕到草原的元殘存勢力及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瓦剌、韃靼等遊牧部落經常南下劫掠,再次引發「邊患」危機。

1472年,韃靼深入甘肅平涼一帶,「如入無人之境」,大肆劫掠。蒙古各部在山西、陝西北部多次騷擾,其中一次涉及30餘縣,男女被殺20餘萬,損失牲畜數百萬頭,大量房舍燒毀,造成大批群眾無家可歸,無處可逃,更無處可安生的局面。對來去迅速、兇狠剽悍又占據馬上優勢的對手,明王朝開始還想依賴大國天朝優勢與之對壘,主戰呼聲很高。

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三十萬大軍卻敗得一塌糊塗,連皇帝都被俘虜。這便是著名的「土木堡事件」。敵軍甚至打到北京城下,幸虧有于謙等名將堅守奮戰,才勉強打退來犯之敵。打不過咋辦?只好被動防禦,有明一代大修長城,留下「明修長城清修廟」的古語。這樣又引發濫征民力,耗費財資,製造新的矛盾。再是對小股敵人進犯,長城尚起作用,但並不能阻止敵軍大規模進攻,最多是蒙古騎兵在劫掠得手由於有長城不能馬上逃離,被明軍追上打過幾次平手,或者是奪回被搶的物資。

據《明史》載,1542年,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韃靼部主力派遣使臣到大同向明王府表示,他們不希望打仗,而是要求在邊城開放「互市」。原因是草原缺的是茶葉和布匹,每次劫掠雖能搶到一些,並不能滿足長期的大範圍的人群需要。況且,因為劫掠,邊境群眾紛紛逃亡,所搶有限,還要冒著與明軍作戰的風險,自己也有不少傷亡,不划算,不如停火,開展邊貿。可是雙方敵對多年,恩怨難以化解,蒙古使臣幾次都被殺掉,引發蒙古騎兵南下,攻陷古北口,再次圍攻北京城,並在京畿河北一帶大肆燒殺。

痛定思痛,明朝君臣這才認真比較利害,終於在1570年正式簽定「互市」條約,即「隆慶議和」。開展以「茶馬互市」為主的邊境貿易。結果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邊貿的展開,拉動了雙方經濟,著名的「晉商」就是起始於這次息兵戈而興邊貿中獲得機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明朝的邊貿政策為清代所延續。清代學者魏源評價「隆慶議和」不僅平息明五十年之烽火,還開本朝二百年之太平。由此觀之「茶馬互市」功莫大焉。但互市後還引發了邊貿本身、即商業遊戲規則中的一些問題。

開始,由朝廷設立茶馬司專營,由於「茶利大興」,利益驅動,商人便私自購茶易馬。政府嚴令禁止,甚至動了真格兒的。明朝初年,朱元璋為肅法紀,下令殺掉了在漢中西鄉私販茶葉、牟取暴利的親女婿歐陽倫,但過後私販依然如故,屢禁不上。這其中的要害是茶馬官商綱紀廢弛,貪污腐敗,且不能隨行就市靈活處置,造成胡販皆願與私商易馬的被動局面。

不得已,明政府採取官商並舉之策,但仍出現「官商不濟,私販盛行」的局面。明弘治三年不得不大規模招商,完全變官營為民營,讓商人直接去市場競爭,政府坐享稅收之利。

從官營到官商合營,最後完全民營這長達千年的歷史糾葛,揭示著市場經濟的規律,閃爍著商品法則的光輝,對於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也應該有著深刻的啟示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