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背誦識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八斗哥 發佈 2022-09-17T12:34:28.308503+00:00

背誦古文,是過去小孩子上學的最主要學習辦法,古時候沒有別太多的科目要上,就是以古文經典為主。所以,對這些經典的熟悉就成了對外部世界有理解並提升認知高度的最好的「地基」。

作為過來人,說幾句自己背文章的心得。

背誦古文,是過去小孩子上學的最主要學習辦法,古時候沒有別太多的科目要上,就是以古文經典為主。

所以,對這些經典的熟悉就成了對外部世界有理解並提升認知高度的最好的「地基」。

現在孩子科目作業太多……可能沒多少時間用於背誦這些經典了。

但是,如果真有時間,能背下來的話,對「修身齊家」或言談舉止、文章寫作……等還是非常有好處的。

兒子的小學語文老師,要求每天讀背四書五經一個小時,論語、中庸、大學等都背完了。

我有幾年的具體實踐,這個事兒簡單說一下。

這個老師的想法是好的,但方法不對,自然是事倍功半了。

我小女兒從五歲時開始和我一起讀背《小學生必讀古文集錦》,半年背完了全部七十五篇。然後每個星期從頭至尾或從尾至頭全部背誦一次,這樣持續了半年。

接下來改為每兩個星期重複一次,又持續了半年,再改為每個月重複一次,再持續半年。

於是,我開始給她講解這七十五篇,由於她對這七十五篇非常熟練,所以半年後她便完全理解了這七十五篇的意思及相關典故、歷史人物,很多細節她已融匯貫通了。

於是,我們開始一起讀(她讀線裝豎版簡體原著,我看電子版並聽她讀,並不時提問)四大名著和《史記》。

她的進度很快,並經常在日常閒談中頻繁引用古典里的原文語句,算是談笑風生吧。

這就對了。傳統經典、名篇名句,趁著幼小記憶好,盡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背誦識記,這是必要的。

然而,背誦識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為將來應用與創新打基礎、作鋪墊和埋伏筆。

背誦識記如果不與應用與創新有所聯繫,二者兩張皮,相互處於游離狀態,則前面為了背誦識記而「頭懸樑,錐屁股(非「錐刺股」之誤)」的艱辛刻苦付諸東流,白白付出了。

家長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她讀線裝豎版簡體原著,我看電子版並聽她讀,並不時提問」,引導並創設孩子得以應用所學的問題情景,久之,孩子自能融會貫通,「經常在日常閒談中頻繁引用古典里的原文語句」,這不就為高考議論文的寫作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做好鋪墊、埋好伏筆了嗎?

手段與目的之間,必然需要邏輯思維能力作為聯結的橋樑來溝通兩岸,否則手段永遠是手段,目的永遠是目的,二者永遠相距遙遠,永無相會之日。相比一些家長只會發出背誦識記的指令,然後飛彈「發射後不管」,家長之家教高明許多倍了。

如果要錦上添花,還可以考慮再上層樓:從古詩文中培養、發掘孩子的創新欲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時代不同了,光有應用這單一強項未必能夠在將來殘酷激烈競爭中勝出。

不說理工大牛發明世界前沿新知必然需要創新力與發現力,單說黃埔軍校國共先賢共用一套教材,然而指揮力卻見軒輊參差,區別在於創造性運用所學軍事教義思維能力不同,共軍創新力與發現力占優,國軍成了共軍俘虜。

又如當下年輕人盡夠勵志雞湯與有關人性知識的書籍刻苦研讀,「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將來這批年輕人中的一部分註定要成為另一部分的「俘虜」——在任何一個單位,勝利者只有一個。

這時候,受經典原理啟發因而發現、創新出「白裡透紅,與眾不同」獨門戰術的發現能力就成了關鍵的關鍵。

就是那些下作到做江湖騙子的人,如果一招騙術用到老,沒有創新能力,除了傻乎乎的阿歪,其他人恐怕騙不動吧。

所以,要想活著並且繼續活著,要想活得好並且繼續活得好,有一樣東西須臾不可或缺——創新力與發現力!

綜上所述,孩子背誦經典,達至應用能力層級,都知道學以致用,恐非最後目標,在經典古詩文基礎上獲得啟發引出創新力與發現力才是父母家教兒童的終極目標。

孩子一旦有此創新力與發現力(相對於同齡人而言)而且不斷觸及、刺激、激發提升這份創新力與發現力,即可在將來殘酷激烈的中考、高考和職場競爭中過關斬將,立於不敗之地。

只要掌握好度,幼年時期背誦經典,絕對有好處。不明白義理沒關係,以後自然會懂。

背誦真的需要童子功,即便以後記憶模糊了,也不妨礙,將來獲取知識的途徑會比現在的網際網路更加發達方便,隨時檢索應用、引經據典,彼時更有一番久別重逢的親切。

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與祖先血脈相連,只有從五千年的歷史中找到自己的根,才能安頓靈魂、解放身心,實現民族復興。

當然,小學生背誦經典固然有其必要,但一定得結合實際,掌握好度,不可盲目要求,一刀切,否則過猶不及,適得其反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