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物春秋-嶺南詩宗孫蕡對嶺南詩歌發展的貢獻

機山閒人 發佈 2022-09-18T23:53:36.722846+00:00

嶺南詩壇在唐代張九齡之後,宋元兩代雖有個別較為有名的詩人,如北宋時的余靖,南宋時的崔與之、李昂英,但由於嶺南開發較晚,文化發展較中原落後,自唐至宋元,並未形成詩人群體,嶺南詩歌在全國缺乏影響力。

孫蕡,字仲衍,號西庵,順德樂從平步村人,生於元至元四年(1338年),卒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他在嶺南詩歌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發起創建「南園詩社」,標誌著嶺南詩人群體形成,在中國詩壇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他的詩風對後世影響深遠,在嶺南詩歌史上有著開創性的作用。王夫之在《明詩評選》對孫蕡的評價說:「仲衍、季迪,開代兩大手筆,凌宋爭唐,不相為下也。」把他和高啟並稱為在明代中國詩歌史上開啟一個時代的人物,上追宋、唐。因之,孫蕡被譽為「嶺南明詩之始」「嶺南詩宗」。

倡建南園詩社,嶺南詩派形成
  嶺南詩壇在唐代張九齡之後,宋元兩代雖有個別較為有名的詩人,如北宋時的余靖,南宋時的崔與之、李昂英,但由於嶺南開發較晚,文化發展較中原落後,自唐至宋元,並未形成詩人群體,嶺南詩歌在全國缺乏影響力。直至出現孫蕡與一班詩友創建南園詩社,將相唱和,標誌嶺南詩人群體形成。孫蕡在他的《琪琳夜宿與彥舉聯句》詩的詩序中記載了詩社成立的情況:「疇昔年十八九時,一時聞人相與友善,若洛陽李長史仲修、鬱林黃別駕楚金、東平黃通守庸之、武夷王徵士希貴、維揚黃長史希文、古岡蔡廣文養晦、番禺趙進士安中及其弟通判澄、徵士納、北平蒲架閣子文、三山黃進士原善共結詩社南園之曲,豪吟劇飲,更唱迭和,而彥舉與余為同庚,情好尤篤。」從這裡可以看出,孫蕡時年十八九歲,詩名已盛,常與友人唱和,便與一班詩友在廣州南園抗風軒結南園詩社。當時有十二位詩人參加。後來詩人趙介加入,孫蕡、王佐、黃哲、李德、趙介詩名最盛,後人稱之為「南園五先生」。從此嶺南詩壇開創了新局面,並在中國詩壇占有一席之地,形成「嶺南詩派」。明代詩學家胡應麟在評論明初詩歌時說:「國初吳詩派昉高季迪,越詩派昉劉伯溫,閩詩派昉林子羽,嶺南詩派昉於孫蕡仲衍,江右詩派昉於劉崧子高。五家才力,咸足雄踞一方,先驅當代。」①認為明初中國詩壇,已形成五大流派,嶺南詩派已與其他四大詩派並駕齊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指出:「粵東詩派,數人實開其先,其提倡風雅之功,有未可沒者。」孫蕡是南園詩社的首創人,歷代詩論家也把他認為是「南園五先生」之首。朱彝尊就說:「自蕡以下,世所稱南園五先生也。仲衍才調,傑出四人。」②

南園詩社的建立,不僅帶動了當時嶺南詩壇的興起和繁榮,而且對嶺南詩歌的長遠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一百多年後,明嘉靖年間,詩人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等重振嶺南詩壇,在南園故址重建南園詩社,稱「南園後五先生」。明崇禎十年,陳子壯等十二名詩人又復修南園詩社,相將唱和。清末,梁鼎芬等八位詩人又聚於抗風軒,振興嶺南詩歌。可以說,南園詩社是嶺南詩歌的聖地,嶺南詩人把南園詩社的傳統,作為自已的血脈,不斷傳承。

嶺南詩風,影響深遠
  孫蕡的詩,有《西庵集》存世。他的詩風豐富多樣,歷代詩界評價很高。四庫總目評論曰:「孫蕡當元季綺靡之餘,其詩獨卓然有古格。」《粵東詩海例言》則稱「西庵自漢魏、六朝、初盛中唐,無所不學,而爐錘獨運,自鑄偉詞,固卓然名家。」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孫蕡「五古遠師漢魏,近體亦不失唐音,歌行尤琳琅可誦」。黃佐《廣東人物傳》評論孫詩「氣象雄渾,興喻深致」。徐泰《詩談》評論孫詩「清園流麗,明珠走盤,不能自定」。我們可以說,孫蕡繼承和發展了張九齡詩歌雄直風格,創造了富有特色的嶺南詩風,成為嶺南詩派的主要特色。

首先,孫蕡的詩豪放脫俗。孫蕡與詩友唱和的詩歌中充滿豪放脫俗、縱情放歌的真性情。如《南園夏日飲酬王趙二公子澄佐》:「郡城多暇日,公子專幽尋。招攜無俗士,歡宴盡華簪。臨水釣游魚,凌風弋高禽。南園當盛夏,灝氣滌煩襟。澍雨朝浥道,流雲豁輕陰。芙渠被曲渚,灌木秀窮林。展席羅長筵,美酒對坐斟。交交黃鳥,聒聒玄蜩吟。歲時遞遷斡,聖賢皆銷沉。於時不痛飲,負此芳賞心。」《南園歌贈王給事彥舉》:「哀弦冷冷樂未終,忽看華月出天東。裁詩復作夜遊曲,銀燭飛光白似虹。當時意氣凌寰宇,湖海詩聲萬人許。」詩人是那麼豪放、灑脫、意氣風發。在《往平原別高彬》詩中,他把與朋友的深厚情誼、離別時的心情,筆下噴薄而出:「銀壺綠酒沾春宴,環佩朝回春天殿。平生不作兒女悲,獨向高彬淚如霰。高彬昔年桑梓雄,好賢乃有古人風。東林詩社靜來潔,北海酒樽長不空。朅來弓劍已蕭索,短髮如絲尤好客。塞上葡萄大齊紅,宣州梨子鵝兒白。沉錦不獨重相知,文采今還勝昔時。小樓焚香每讀書,淨幾把筆常題詩。今晨我作平原別,高彬不意情慾絕。芙蓉香冷不堪贈,楊柳枝黃不宜折。龍灣江口石頭城,一幅蒲帆萬里秋。暮雲紅樹儻相憶,應有音書慰別愁。」

王夫之評此詩「高情亮節,真岑嘉州嫡嗣。曠五百餘年,除宋人煙雨而批青天、臨百日,洪武諸公廓清之功大矣!」認為孫蕡繼承了岑參豪放脫俗的藝術風格,充滿激情,廊清了宋詩那種重理智而壓抑感情的陰霾。孫蕡詩這種風格,對當時和對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孫蕡的詩清圓流麗。史記孫蕡才華橫溢,詩文援筆立就。他的詩歌綺美流暢,清新動人。如著名的《廣州歌》:「廣州富庶天下聞,四時風氣長如春。長城百雉白雲里,城下一帶春江水。少年行樂隨處佳,城南南畔更繁華。殊簾十里映楊柳,簾櫳上下開戶牖。閩姬越女顏如花,蠻歌野曲聲咿啞。峨阿大舶映雲日,賈客千家萬家室。春風列屋艷神仙,夜月滿江聞管弦。良辰吉日天氣好,翡翠明珠照煙島。亂鳴鼉鼓競龍舟,爭睹金釵鬥百草。遊冶流連望所歸,千門燈火爛相輝。遊人過處錦成陣,公子醉時花滿堤。扶留葉青蜆灰向,盆飣檳榔邀上客。丹荔枇杷火齊山,素馨茉莉天香國。別來風物不堪論,寥落秋花對酒樽。回首舊遊歌舞地,西風斜日淡黃昏。」

明初是中國商品經濟萌芽和蓬勃發展的時期,廣州這個南國中心都市,工商業、對外貿易十分發達,處處朝氣蓬勃,孫蕡熱情嘔歌和擁抱這個生機勃勃的商業都市,也是第一個全方位描述廣州的詩人。把南國都市的自然風光、繁華商貿、市民的生活情景、弦歌龍舟等習俗,娓娓道來,確實如屈大均在《粵東詩話》中評說的:「孫西庵特為之歌,讀之,昔日風光,令人神往。」「詩筆秀麗,宜為後世所艷稱。」

又如《湖州樂》:「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樓閣。春風垂柳綠軒窗,細雨飛花濕簾幕。四月五月南風來,當門處處芰荷開。吳姬畫舫小於斛,盪槳出城沿月回。菰蒲浪心迷白紵,有時隔花聞笑語。鯉魚風起燕飛斜,菱歌聲入鴛鴦渚。」

這首《湖州樂》,把秀美的江南景色呈現在人們眼前,好像看見採蓮姑娘穿棱在盛開的蓮花之間,歡聲笑語,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詩中有畫,餘味無窮。

第三,孫蕡的詩氣象雄渾。「白帝秋高木葉黃,蜀中長是雨浪浪。瞿塘水落漩渦小,一路看山到岳陽。」(《出蜀》)「……人鮓瓮頭翻白波,怒流觸石為漩渦。長年敲板助船客,破浪一擲如飛梭。灘聲櫓聲歷亂聒,緊搖手滑櫓易脫。沿洄劃轉如旋風,半側船頭水花沒。船頭半沒船尾高,水花作雨飛鬢毛。爭牽百丈上崖谷,兩旁捷走如猿猱……」(《下瞿塘》)「歸州城門半天裡,白雲晚向城下起。市麈架屋依岩巒,婦女提罌汲江水。巴山雪消江水長,城中夜聞灘瀨響。客船樹杪鉤石棱,漁父雲端曬罾網……」(《次歸州》)。這些詩作,氣勢如虹,一瀉千里,不僅刻畫歌頌了雄偉峻險的祖國山河,也宣洩了作者的情感。

他的另一些詩篇則高亢雄壯,《雜詩六首》其一:「十月良家子,從征上邊州。明月照劍匣,北風吹馬頭。少年有奇志,思欲分國憂。誰能學李廣,百戰不封侯。」真是激情四射,表達了青年從軍報國的高昂志氣。《送張典籍訥之官大同經歷》:「春風鳴玉下天階,萬里從戎亦快哉。遠仗皇威清朔漠,更依雲氣望蓬萊。參軍孫楚登瀛客,草檄陳琳補袞才。邊事太平煙火息,柳營羌角為誰哀。」《送張翰林孟廉赴山西行軍》:「漢將防邊意氣豪,參軍行處擁旌旄。雲連白雪飛花片,風卷黃沙似海濤。」《送翰林典籍張敏行之官西上》:「敦煌城下沙如雪,敦煌城頭無六月。」「黃旗卷日大軍行,旄頭化石夜有聲。敦煌迢迢五千里,十月即渡黃河水。上將翩翩才且雄,平戎不數二師功。叱吒猶在輪台上,匹馬已入渠黎國……」可謂意象雄偉,慷慨激昂。

第四,孫蕡的詩貼近生活。孫蕡大量詩歌取材生活,有感而發,遣詞造句平實生動。如《田家歡》《織婦詞》《蠶婦詞》《耕父詞》《漁父詞》等,以顯淺語言,不加修飾地描述了農家漁翁蠶婦的生活勞作和喜與憂。如《田家歡》:「田家養牛如養龍,妻孥望歲長防冬。耕田得暇縛屋茅,編竹著泥防北風。山田不雨水欲涸,田頭水車鳴角角。歸來夜半猶未眠,新婦懸燈照蠶箔。田家作苦無休時,夏來擢谷春賣絲。無因昨夜到城郭,羨殺狂游輕薄兒。」農家一年到晚勤苦勞作的情景歷歷在目,就算不識字的人聽了此詩也會領略農民的艱辛。「二月城南桑葉綠,新蠶初出微於粟。採桑日晏攜筐歸,夜半懸燈待蠶熟,繅成素絲經上機,兩日一匹猶苦遲。」(《織婦詞》)「順流得魚易,逆流得魚難。難易有天定,順流心所安。網羅疏疏釣曲直,老翁取魚兼取適。」(《漁父詞》)看似信手惦來,卻是那麼真實、貼切、感人。

他任平原縣主簿時,看見當地經濟破敗,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況,作《平原田家行》:「零星矮屋茅數把,散住榆林柳林下。磊牆遮雪防驟風,婦女頹垣拾磚瓦。黃牛買得新墾田,土戟犁淺牛欲眠。古河無水掛龍骨,自縈蒲城探苦泉。山蠶食葉黃繭老,野火燒桑桑樹倒。四畔靈雞喔喔啼,九月霜風落紅棗。春絲夏絹輸稅錢,木綿紡布寒暑穿。夜舂黃米為新酒,學唱《清商》作管弦。平田早多黍少熟,杏盡梨苦惟食粟。衣粗食惡莫用悲,猶勝北軍離亂時。」

這是一幅戰亂後農村悲慘生活的寫照:零星的幾間茅屋,為了防風遮雪,只好在倒塌的危牆拾些磚瓦,老牛無力地在新墾的土地拉犁,河裡卻又乾涸無水灌溉,乾旱使桑樹像被火燒過一樣,但是春絲夏絹照樣要交納,黍粟梨果未熟就要收來吃,但這已比戰亂時好得多了!直白的描述,讀之令人落淚。

孫蕡詩的豪邁、雄直、清麗、自然風格,為嶺南後代詩人繼承和不斷發揚光大,歷朝歷代,都有一批傑出的詩人,嶺南詩派在不斷延續和發展,在中華詩壇猶如一顆嶺南明珠,放出耀眼的光采。孫蕡被譽為嶺南詩宗,實至名歸。

詩為心聲,野吟天然
  孫蕡在《幽居雜詠》之二十寫道:「野吟詩句出天然,景物如雲眼底生。白石江頭烏桕樹,夕陽疏雨鵓鳩聲。」這可以看作是他對詩歌的主張,就是要放情歌唱,出自心聲,把感情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他的諸多詩篇,確是像隨口如出,平淡無奇,卻又把景物和感情結合得那麼自然。如《淮上思家》:「正月二月花草芳,水鵝拍拍茭菰塘。蘆橘荔枝赤璀璨,雞頭菱角青相將。春光偏向越山好,客路苦阻淮水長。飛鴻不解帶愁思,空寄音書還故鄉。」春天到了,家鄉處處芳草,鵝鴨在水塘拍著翅膀追逐玩耍,荔枝樹掛滿紅色的果實,菱角剛剛露出青青的新芽,故鄉是多麼美啊,只是身在異鄉,只有無限的愁思!他把對故鄉的感情,凝注在一草一木的思念中,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浸潤了詩人的深沉情感。

從孫蕡年輕時創建詩社,至他被朱元璋誅殺,他的詩歌一直是出自心聲,自然率真,情感真摯。他出自富家,自謂「承先人遺澤,得弛負擔」,於書無所不讀,性格豪爽。十八九歲時詩名已盛,此時的詩,「長吟閒劇飲,楚舞雜齊謳」。(《南園》)他為元江西行省左丞何真草擬向明徵南將軍廖永忠表示歸明的書信,使廣州兵不血刃歸順大明後,他對新朝抱著十分的期盼,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開始設科取士,他便考得進士,先後任工部織染局使、虹縣主簿,後又被選入翰林典籍,參與編修《洪武正韻》。由於對新朝充滿期待,以他豪邁、曠達、樂觀的性格,熱情謳歌,《廣州歌》《南京行》《次歸州》《下瞿塘》等清麗、雄奇、樂觀向上的詩篇,「援筆立就」。在經受下獄、在京修築城牆、罷官回鄉後,寫《幽居雜詠》組詩四十六首,其中第十四詠屈原:「醉里臨風吊屈原,楚吟空贓賦遠遊篇。凌空語氣誰綸能解,千左惟應待我傳。」第四十二詠陶淵明:「淵明千載我知音,縱有冰弦不鼓琴。聞說商於尋綺角,寂寥誰識古人心。」第四十六詠阮籍:「最愛佯狂阮嗣宗,秋懷當月賦偏工。酣歌裸袒青林下,晚歲心期與爾同。」他把自己視為屈原、陶潛、阮籍的知音,這既是感慨自己的身世,有感而發,自己與這幾位詩人的心是相通的;也表明他欣賞屈子「凌空語氣」的浪漫主義和陶淵明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藝術風格,聲稱「千古惟應待我傳」。

孫蕡後再被朝廷起用,但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曾為大將軍藍玉作詩題畫被株連,被判死刑。據說臨刑前口吟詩曰:「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這首詩雖不是孫蕡所作,但他臨刑前吟之,也是出自心聲吧。

  注釋:
  ①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
  ②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二。

  作者:趙紹祺
來源:《廣東史志》2015年第4期

版權說明:本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版權歸原創作者或原平台所有。

(本文為直接轉載的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