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藝術知多少?

沃唐卡 發佈 2022-09-19T02:41:25.374190+00:00

佛教產生於古印度,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結晶,隨大乘佛教而興起的佛教藝術,也產生於古印度,自然深深地浸潤著古代印度文化的精髓。

佛教產生於古印度,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結晶,隨大乘佛教而興起的佛教藝術,也產生於古印度,自然深深地浸潤著古代印度文化的精髓。印度民族是一個富有宗教和藝術傳統的偉大民族,藝術生活的豐富性,使得古代印度藝術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在宗教生活之中。所以,古代印度的文藝不僅不脫離政治經濟,還直接從屬於宗教,成為宣傳宗教思想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說用藝術創造來為宗教服務,這在印度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

犍陀羅

犍陀羅相傳為古印度十六國之一。從公元前326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入侵,到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對犍陀羅130餘年的統治,希臘化文化的影響逐漸深入這一地區。公元前4世紀末,印度孔雀王朝的月護王奪取了塞琉古王朝控制的犍陀羅地區,把犍陀羅首府咀叉始羅作為帝國的西京。這種歷史背景為希臘雕刻與印度佛教的結合鋪平了道路。於是,印度-希臘式或印度-羅馬式的佛像誕生了。

犍陀羅佛像一般披通肩式袈裟,但也有袒右式,袈裟類似羅馬元老或哲人雕像身披的長袍,襞褶厚重,衣紋交疊,毛料質感清晰。犍陀羅佛像的手勢和坐姿都有固定的程式,手勢一般是「施無畏」或「禪定」,坐姿通常按照印度人沉思的習慣結跏趺坐。菩薩像的創造也是犍陀羅藝術的重大貢獻悉達多太子或釋迦牟尼在未成佛時亦稱菩薩。菩薩的大量出現是大乘佛教興起的重要標誌之一。菩薩像不像佛像那樣過於莊嚴神聖,比較具有人情味,通常佩戴華貴的裝飾,創作上具有更大自由,因犍陀羅的菩薩造像突破了佛像的式化,顯得更加生動多姿。以悉達多太子為表現對象的犍陀羅菩薩像往帶有印歐混血的特徵,服飾華的印度王子的臉上留著希臘化藝術的影子。

犍陀羅的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極其深遠,向西北影響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揚石窟的佛教造像風格,向北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新疆和內陸,並東漸朝鮮、日本,為遠東佛教藝術提供了最初的佛像模型。

馬圖臘

馬圖臘距今新德里東南約140公里,位於恆河支流葉木那河西岸,地處連接中印度與西北印度的交通要衝,自古是商業、宗教和藝術的名城,尤以雕刻著稱。公元前6世紀,馬圖臘是古印度十六國之一蘇羅森那的首府,後歷經頻繁的外族入侵、政權更迭和貿易往來,使馬圖臘像犍陀羅一樣成為東西方文化藝術交匯的地區,只是馬圖臘更多地保持了印度本土的傳統。

雖然,馬圖臘佛像出現晩於犍陀羅,但是,最初的馬圖臘佛像,並不是模仿犍陀羅的希臘式佛像,而是參照馬上臘本地傳統的藥叉形象塑造的印度式佛像。貴霜時代馬圖臘的印度式佛像與犍陀羅的希臘式佛像對比鮮明。犍陀羅佛像偏重沉靜內省的精神,馬圖臘佛像強調健壯裸露的肉體。馬圖臘本地喜愛裸體、崇尚肉感的古印度傳統,那種充滿力量的生命感的淋漓而生動的表現,正是犍陀羅佛像所缺乏的。

馬圖臘在貴霜時代就是佛像雕刻的中心,在地理位置和藝術風格上都處於鍵陀羅與薩拉納特之間,在把鍵陀羅的希臘式佛像轉向印度化佛像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從鍵陀羅佛像和貴霜-馬圖臘佛像向笈多-馬圖臘式佛像的轉變,大至每發生在公元4至5世紀之間。笈多馬圖臘式佛像的造型的一般特徵是印度人的臉型,希臘式的鼻子,冥想的眼神,整齊的螺發,頎長勻稱的身材,通肩式的袈裝。袈裟的衣紋是一道道像平行的「U」字形細線,具有流水般波動的韻律感。

薄衣緊貼身體,凸現著身軀的輪廓,是馬圖臘式佛像最典型的特徵。佛像的整個造型都比犍陀羅佛像更加印度化,比貴霜-馬圖臘佛像更加理想化。它兼得犍陀羅佛像與貴霜馬圖臘佛像的長處,又避免了二者的短處。渾圓的肩膀,舒闊的胸襟,勻稱的身材,修長的雙腿,比犍陀羅佛像更顯得比例協調;恬靜的容貌,若有所思的神情,比貴霜馬圖臘佛像更顯得氣度雍容。

薩拉納特

薩拉納特位於恆河中游比哈爾邦貝拿勒斯以北約64公里,該地的鹿野苑相傳是釋迦牟尼初次說法的地方。薩拉納特的佛像雕刻,在5世紀初葉盛行起來,並迅速發展,創造了與笈多-馬圖臘式佛像相映成趣的笈多-薩拉納特式佛像。薩拉納特式佛像的一般造型特徵均與馬圖臘式佛像類似。不同之處是薩拉納特式佛像的薄衣更薄,幾乎完全透明,恍若裸體,因此薩拉納特式佛像亦被稱之為「裸體佛像」。這種全透明的衣紋效果是薩拉納特式佛像最典型的特徵。

笈多

笈多時代的佛教雕刻,在繼承貴霜時代的犍陀羅雕刻與馬圖臘雕刻傳統的基礎之上,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笈多式佛像既表現外在身體美,又在其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寧靜精神。精神與肉體和諧統一,肉體美成為精神美的外在表現,吸收了犍陀羅與馬圖臘各自的優長,代表著印度古典主義藝術的最高成就。在笈多王朝的雕刻藝術中心馬圖臘和薩拉納特,分別創造了笈多式佛像的兩種樣式:笈多-馬圖臘式和薩拉納特式佛像。

笈多時期佛教造像的兩種樣式影響相當廣泛而久遠,但就其在域外傳播的範圍看,又有所不同。馬圖臘式佛像主要影響了中國的佛像造型,薩拉納特式佛像主要影響了東南亞諸國的佛像造型。這種對外來文明的選擇性吸收表明,東南亞諸國與印度文化更接近,更容易認同薩拉納特式佛像那種坦裸、顯豁的人體美;而中國在儒家正統倫理觀念的束縛下很難接受薩拉納特式的裸體佛像,這種佛像雖然也出現過,但只是曇花一現。笈多-馬圖臘式佛像那種半透明的朦朧、含蓄之美,更符合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和審美趣味。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38-314898的金唐蓮花生大士唐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