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區與台灣高雄市攜手舉辦垃圾分類線上交流會

北京西城 發佈 2022-09-22T02:50:38.025204+00:00

西城區15個街道垃圾分類工作負責人和社區居民代表、相關企業代表70餘人,高雄市環保專家、相關企業代表、社區居民代表及環保志願者40餘人參加。

近日,北京西城區與台灣高雄市共同舉辦「垃圾分類為城市添彩 京台攜手一起向未來」線上交流會,圍繞「京台兩地城市垃圾分類情況」「京台兩地商業街區大廈樓宇垃圾分類工作典型案例」「京台兩地社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情況」等話題,開展經驗交流分享。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王中峰,台北市前副市長、新北市前環保局長鄧家基出席活動。西城區15個街道垃圾分類工作負責人和社區居民代表、相關企業代表70餘人,高雄市環保專家、相關企業代表、社區居民代表及環保志願者40餘人參加。此次交流會是西城區首次以垃圾分類為主題與高雄市進行連線交流,進而深化西城區與高雄市交流聯誼合作。



自2020年5月1日實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北京市垃圾治理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建成,居民分類習慣初步養成,家庭廚餘垃圾分出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大幅提升。西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以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為抓手,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工作成效明顯。




活動在京台兩地社區居民表演的精彩節目中拉開帷幕。西城區垃圾分類普法監督員田紅阿姨聲情並茂打起自編自演的垃圾分類宣傳快板書;來自高雄社區的居民們跳起歡快的客家舞蹈。



「當年台北發行環保手提袋,3000多台幣,民眾早早去排隊購買,還有人沒有買到。這是為什麼?因為當環保、低碳代表了時尚、流行,代表了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環保就會成為一種思想和信仰。這種內化的思想和信仰,成為人類永續發展的動力。」來自台灣的專家詹世慶分享了台灣如何通過垃圾治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人類永續發展的思考。


西城區大乘巷老住戶、垃圾分類帶頭人崔湘文在現場進行了經驗分享。大乘巷教師家屬院位於趙登禹路西側,有兩棟樓房,住著400多戶居民。小院不大,在西城區乃至全北京市名聲在外。「這裡是北京最早的垃圾分類試點院落,大夥都把這裡叫作『北京垃圾分類第一院』。」25年的堅持,大乘巷從最初的垃圾分類率15%,到如今超過85%。在「垃圾分類第一院」的帶動下,西城區已先後創建了數百個垃圾分類達標小區,占到小區總數的90%以上。與此同時,全區15個街道組建了一支覆蓋全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開展常態化的垃圾分類宣傳。


西城區的垃圾分類經驗引起了高雄民眾的興趣。高雄市左營新上里里長王櫻樺分享了高雄市綜合商業體如何開展垃圾分類,垃圾如何外運、處理;前鎮區盛興里里長鍾鳳美介紹了居民如何投放生活垃圾,重點對「垃圾不落地」方式進行介紹。


「高雄市可回收物企業是以哪種方式向居民收集可回收物,現金回收還是積分兌換?孩子們在學校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有哪些具體案例?」」在疫情期間,西城區如何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如減塑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在互動問答環節,兩地相關部門負責人、垃圾分類企業和居民相互提出問題,並進行了解答,同時從廚餘垃圾破袋、垃圾分類組織實施、小手拉大手等方面進行了互動。雙方互學互鑒,對垃圾分類如何做得更好更精細進行探索。高雄民眾非常欣賞西城區「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理念以及桶前值守、大件垃圾預約等工作方法,西城居民也對高雄市通過多年的教育和推行,促進民眾自覺做好垃圾分類豎起大拇指。


鄧家基從建設低碳城市和生態城市、台北市的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做了簡要介紹,並呼籲兩岸同胞攜手共建綠色城市、創造低碳生活。


王中峰表示,希望通過此次交流活動,汲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治理經驗,深化京台在城市治理、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規範化水平。


活動最後,雙方專家結合西城區實際情況,提出了垃圾分類實施建議書。包括平房區實施「垃圾不落地」管理模式、大型商圈綜合體建立暫存餐廚垃圾的地下冷庫及就地處理設施、建立以垃圾分類為主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基金等五個方面建設性意見。西城區將結合實際展開調研落實。


「兩岸一家親,希望疫情儘快過去。到時我們去往西城,也歡迎你們到高雄來!」活動尾聲,台灣高雄民眾透過視頻熱情問候北京西城居民。


文字:劉新岩

圖片:姜真 區城管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