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半的學生在假裝努力。孩子有這3種跡象,父母就要注意了

積極家庭教育 發佈 2022-09-24T11:56:52.429648+00:00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被網上的一個視頻笑瘋了。一位爸爸看孩子讀書太辛苦,想叫孩子休息一會。結果走近一看,才發現孩子不見了。攤開書本,認真讀書的,是一堆擺成人形的衣服,至於那個「努力」學習的孩子,早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原來不止大人會「摸魚」,孩子也會,而且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被網上的一個視頻笑瘋了。

一位爸爸看孩子讀書太辛苦,想叫孩子休息一會。

結果走近一看,才發現孩子不見了。

攤開書本,認真讀書的,是一堆擺成人形的衣服,至於那個「努力」學習的孩子,早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

原來不止大人會「摸魚」,孩子也會,而且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有句這樣的說法:「在中國,有80%的學生在假裝努力。」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身邊有很多孩子其實都在「假學習」、「假努力」:看起來在學習,學得很認真,其實是在「渾水摸魚」、「假裝用功」。

有個詞叫做「低水平勤奮」,指那些和別的孩子付出相同時間,但在學習結果上,卻有很大差距的學生。

時間是公平的,結果不會說謊。

「假努力」的孩子,學到最後,玩也玩不盡興,學也學不到位,最終一無所獲。

有句話說:「『假努力』比不努力更可怕。」

不努力,父母還可以督促;但如果是「假努力」,孩子會從習慣被動學習,到把學習真的當成「完任務」,最終陷入麻木狀態。

想知道孩子是否在「假努力」,就看他身上有沒有這三個特點。

「囫圇吞棗式」學習

「囫圇吞棗」式學習的特點:

只學習不練習——沒有徹底消化學習過的知識。

從教多年,最讓我發愁的一種學生,就是「太過勤奮」的學生。

上課聽得比誰都認真,筆記本也是抄得滿滿當當,錯題本更是密密麻麻。

可一考試就露餡。

平時數他最認真,考試成績卻永遠上不去。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類孩子,看似平時「收集」了很多知識,但壓根一個知識點都沒吸收掉。

等到了考試這種試真金時刻,可不得抓瞎嗎?

這類孩子,父母一定不能被迷惑,一旦發現立馬要對症下藥:

1、用費曼學習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費曼學習法——我就是這樣考上清華的》一書中談到:「沒有復盤的學習,只是囫圇吞棗。」

一位學霸講到自己能逆襲考入北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媽媽常用「費曼學習法」,讓她把學習過的內容講給媽媽聽,幫助她把知識掌握得更透徹。

這種費曼學習法可以簡化為四個單詞:Concept (概念)、Teach (教給別人)、Review (回顧、評價)、Simplify (簡化)。

簡單理解就是:當孩子每學習一個新知識點時,如果想用簡潔的語言,把它給別人講清楚,那麼就需要先琢磨明白這個新知識點到底講了什麼?實際意義是什麼?

而當把這些完全理清晰後,孩子再把這個知識點講給別人,就能再一次回顧知識點,並把它徹底鞏固,內化進孩子的知識體系。

2、及時獲得結果反饋,知道盲區在哪裡

董宇輝在直播間,曾分享過一個自己怎麼判斷學生是不是在「假學習」的「三不問」方法

想知道孩子背完了要背的內容沒?不要問,直接默寫;

想知道孩子有沒有聽懂老師講的內容?不要問,直接讓孩子舉例子;

想知道孩子掌握了學習的內容沒?不要問 ,直接做卷子。

及時檢測,用客觀數據說話。

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對內容的掌握情況,還能發現孩子的問題在哪,好針對性地查漏補缺。

「撞鐘式」學習

「撞鐘式」學習的特點:

看起來在學習,其實並不專注——學習效率很低。

我有一個學生,每次寫作業都最慢。寫一會,停一會,一會兒發呆,一會兒撓手……

總之,永遠有干不完的「雜事」。

看起來花費了很長時間在學習,但根本沒把精力專注在學習上,最後時間花了,效果一點都沒。

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不專注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長大,大多數兒童,會用悲觀消極的眼光看待事物。沒效率是一件自信心缺失,讓自己變得弱小的行為。當兒童遇到任何需要證明自己的情況,他都會避之不及,選擇逃避。

不是孩子不專注,根源在於他們對學習這件事的自信心不足。

所以,針對這類孩子,父母可以這樣做:

1、確立明確、合理的目標

《動機心理學》中提出,一個人想要產生「心流」的條件之一,是有明確合理的目標。

「心流」用在學習中,也指能夠讓孩子完全專注的一種學習狀態。

當目標定太高,孩子達不到,會產生挫敗感,目標定太低,又會覺得沒意思。

想讓孩子進入心流的專注狀態,那給孩子定目標時,就應該不高不低,從實際情況出發。

2、及時的正向回饋,激發學習自律性

我們做父母的,有時候也不得不承認:學習,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確實是件很枯燥的事。

所以太需要從內在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比如,可以試試在孩子學習時,每隔一小段時間,就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

正如腦科學家曾研究得出的結論:「持續的正向反饋,才能激發強大的行動力。」

讓孩子及時體驗到「付出就有收穫」的成就感,他們才會願意繼續努力。

「得過且過式」學習

「得過且過式」學習的特點:

一直在舒適區徘徊——沒有進步

暑假陪女兒上網課,本來每天都布置好了學習任務,她按照進度學就行了。

結果臨開學才發現,女兒一直在重複學那些已經掌握了的課程,後面的內容一個都沒聽,一問就是不會。

當孩子出現這種「畏難」狀況時,先不要著急指責孩子不思進取,而是換個角度,先從父母的教育方式中找找有沒有哪兒出了問題。

比如,平時對孩子的要求期待是否太高?或者在孩子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打擊、責罵比較多?

《兒童心理學》中提出:「兒童有追求卓越的特性。如果一個兒童沉湎過去,也就是說他想逃避未來以及未來相關的問題。」

可以這麼理解:孩子並非天生不求上進,而是在求上進的過程中,害怕失敗,所以乾脆選擇了在原地踏步。

這類孩子可以嘗試這幾種解決方法:

1、和孩子一起,在他的舒適區邊緣共同制定小目標

這類容易「畏難」的孩子,對於太大的挑戰,會產生退縮心理。

父母可以耐下心和孩子多溝通,找出他們最舒適的學習節奏,然後根據這個節奏再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目標。

著急解決不了問題,不慌不忙才能穩步前進。

2、提供合理的干涉

父母對孩子的幫助,應該是一場進退得宜的合作。

比如,當孩子在學習中明顯遇到了困難時,父母可以介入,提供幫助。

但當孩子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時,父母可以適當退出,只鼓勵,只肯定,不干涉。

青少年學習心理專家宋少衛,在他的著作《學習治療手記》中曾說:

「孩子在學習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跨越的關口,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想幫助孩子跨越這些關口,父母就不能做甩手掌柜。

《教育心理學》有句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互補,才能給孩子將來發展做更好的準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