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怎麼治療都不見好 原來是碰上了這些誤區

中醫呂紅彬 發佈 2022-09-25T00:42:32.830658+00:00

說起面部痙攣可能大家很陌生,但要說面部跳動或者抽動,大家可能不陌生,有很多人早期對面部痙攣都不重視,那是因為面部痙攣是一個不痛不癢的疾病,發病早期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表現為眼瞼的不自主跳動,後逐漸擴散至一側面部其他肌肉,緊張、激動時抽搐加劇,平靜、入睡後停止,兩側面肌均有抽搐

說起面部痙攣可能大家很陌生,但要說面部跳動或者抽動,大家可能不陌生,有很多人早期對面部痙攣都不重視,那是因為面部痙攣是一個不痛不癢的疾病,發病早期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表現為眼瞼的不自主跳動,後逐漸擴散至一側面部其他肌肉,緊張、激動時抽搐加劇,平靜、入睡後停止,兩側面肌均有抽搐者少見。一般在發病初期患者容易忽視,或者誤診為其他疾病,誤診導致其他不適症的發生。

那麼發病早期有哪些信號可以診斷出是面肌痙攣呢?面肌痙攣患者出現以下五種典型症狀後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診斷,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1、頻繁眨眼

因面神經根部受刺激,顱後顳支控制的眼輪匝肌和提上瞼肌不斷收縮和放鬆而引起頻繁眨眼。絕大部分患者為單側發生,偶有雙側情況出現。

2、持續的眼睛跳

支配這兩種肌肉的面神經受到血管壓迫的刺激,兩種肌肉同時興奮,就會出現反覆收縮,甚至痙攣或顫動,眼皮就會不由自主地跳動。

3、面部抽搐

主要是支配面部肌肉運動的顴支面神經異常衝動引起面部頻繁抽動。


4、嘴角抽搐

主要是支配面部肌肉運動的頰支面神經異常衝動引起嘴角頻繁抽動或歪斜。


5、其他症狀

少數病人於抽搐時伴有面部的輕度疼痛(稱為抽搐痛),個別病人還可伴有頭痛、耳鳴、耳聾。部分病人由於長期抽搐可出現病側面肌無力、萎縮及舌前2/3味覺喪失。


面肌痙攣後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社交,所以患者常會病急亂投醫,臨床中90%以上的面肌痙攣患者都經歷過長期吃藥、打針等曲折的求醫歷程,但收效甚微。最常見的面肌痙攣治療的四大誤區,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1、臉上打針可治癒面肌痙攣,且保守治療沒有副作用

面部注射肉毒素對局部肌肉痙攣可有一定的緩解效果,主要是因為肉毒素可以阻斷面神經末梢對面部肌肉的傳導,是一種保守的外周治療方法,如果注射位置準確,可有一定的效果,理想緩解時間在3~6個月,若注射部位不準確,可出現痙攣無法緩解,甚至出現長久的後遺症如面癱。總的來說,注射肉毒素是早期治療面肌痙攣的較為保守的方法,但是沒有辦法做到治癒、也沒有辦法做到不留後遺症。


×2、扎針可以治癒面肌痙攣

扎針的主要方法是行面神經外周分支的毀損,阻止其誘發痙攣。其實,外周神經的毀損短時間內獲得痙攣緩解的效果,但遠期療效不佳,外周神經再生後面神經主幹的傳導再次傳至面肌,又可再次引發痙攣。而且,外周神經毀損可導致永久的面癱,比肉毒素的副作用還要大。


×3、面神經顯微血管減壓術會有很多併發症,不能用來治療

現代醫學證實,面神經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是極為精細的顱神經手術,需要有相當顯微外科手術基礎的醫師進行。

手術過程是在小腦和腦膜之間間隙進行,對腦組織沒有損害,手術的安全性是比較高的。中總的手術效果可達到98%,遠遠高於其他治療。術後耳鳴或面部不適感覺可慢慢恢復。


×4、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後臉還接著跳,手術效果不好

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本身是將壓迫面神經的血管(醫學上稱為責任血管)和面神經出腦幹處分開並減壓,從而阻止其不自主放電,從根本上解除痙攣的原因。

部分患者(臨床上可見到大約20%-30%)面神經本身相當脆弱,被異位血管壓迫時間較長後出現神經的部分變性,導致其放電過程持續進行,即便予減壓,其變性過程並不能在手術的同時恢復,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恢復,所以,這部分患者出現延遲恢復,一般在手術3~5月均能停止痙攣。

所以,臨床上見到術後繼續痙攣的患者,並不是手術無效,而絕大多數是延遲恢復。若術後2年痙攣仍然存在,則需考慮進一步治療。

我是中醫老呂,如果你有相關的問題可以私信給我或者評論區留言,我會逐一回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