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科學的春天

國鐵濟南局 發佈 2022-09-25T02:14:15.383898+00:00

前幾日,單位辦公室的同事小陳在整理以前檔案時,發現了一個意外驚喜——她找到了單位鐵道兵獨立舟橋團時期獲得的全國科學大會獲獎證書。

前幾日,單位辦公室的同事小陳在整理以前檔案時,發現了一個意外驚喜——她找到了單位鐵道兵獨立舟橋團時期獲得的全國科學大會獲獎證書。

打開鮮紅的證書,只見上面寫著:「為表揚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者,特頒發此獎狀,以資鼓勵。受獎者:鐵道兵舟橋團;完成的成果:鋼沉井下水——沉船法。」落款是全國科學大會。這是當時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是我們單位在上世紀70年代修建沙通線白河大橋時,敢於創新勇攀科技高峰的歷史見證。

手捧前輩們獲得的這個國家級大獎,我的思緒回到了那科學的春天,耳邊迴蕩著郭沫若先生那著名的篇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

這些日子裡,我和同事們一起找到了當年科技奇蹟的見證者,聆聽了他們勇獲大獎的故事和奧秘。

「白河大橋創造了好幾個全國第一:它是我國第一次採用鋼螺栓聯結工藝的橋樑;是第一座大跨度、小截面鐵路鋼樑;是第一次成功採用『沉船法』下放鋼沉井入水的橋樑。」時任舟橋團五連二排排長的共產黨員吳家寬自豪地說。

「這是舟橋團第一次參加鐵路施工建設。我們就像一張白紙,沒想到卻畫出了那麼美的一幅畫。」如今72歲的姚志東感慨地說。當時25歲的他擔任五連一排排長,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因為白河大橋橫跨密雲水庫,兩邊是陡峭的高山,橋址一端是隧道。建設場地狹小,交通不便,大型器材設備根本運不進來。即使能運進來,也施展不開,發揮不了作用,只有舟橋團的水上器材和設備可以派上用場。」

當時,工程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把100多噸重的鋼沉井沉入水中。當時沒有大型起重吊裝設備,沒有大噸位船隻和50噸以上滑車設備,常用的起吊法吊放鋼沉井下水明顯「此路不通」。怎麼辦?

從團機關到施工連隊,迅速開展了如何使鋼沉井下水的大討論,同時成立了由團領導、技術幹部、戰士參加的「三結合」方案設計小組。工程師林根海提出了「沉船法」設想——利用舟橋器材連成拼組船,把沉井在拼組船上安裝好,然後推送拼組船到墩位處附近,灌水加重,一起沉入水中;當鋼沉井自浮後,再讓船井脫離,然後推送鋼沉井就位,再打撈沉船。

這種方法當時在我國尚無成功先例,只是有關資料上記載了失敗的教訓。「一張白紙可以畫更新更美的圖畫,沒有經驗可以激勵我們在實踐中取得;缺少專用設備,可以土洋結合,因陋就簡,立足現有設備,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團長術永福鼓勵大家。

於是,「三結合」方案設計小組開始進行技術攻關,沉船法鋼沉井施工方案被制定出來。

為了確保鋼沉井安全下水,人們先進行了模擬試驗。第一次,船翻了。第二次,船體大傾斜。第三次,又失敗了。接二連三的失敗,使個別同志產生了動搖和懷疑。

來工地視察的鐵道兵政委呂正操鼓勵大家:失敗是成功之母。試驗本身就包含著失敗的可能,失敗中又孕育著成功的希望,關鍵是要總結好失敗的教訓,一步一步改進,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舟橋團黨委表示,氣可鼓,不可泄,只要堅持,就會勝利!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四次沉船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為「沉船法」正式實施取得了第一手資料。

1974年4月29日,是姚志東終生難忘的日子。那是白河大橋首次成功運用「沉船法」,將140噸重的鋼沉井沉入水中的日子。

據姚志東回憶,當天施工現場有200人同時作業。「沉船法」施工開始後,吳家寬帶領二排戰士負責將岸上的「壓艙石」搬運到船上,姚志東帶領一排戰士負責將「壓艙石」逐一擺放到隔艙指定位置。所謂壓艙石,就是一塊塊30到50斤重的鐵錠。完成任務後,他才發現自己累得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了,許多戰士的手、胳膊和肩膀都劃出了血口子。

當親眼看到「拼組船」穩穩沉入水中,鋼沉井順利自浮並就位時,姚志東和吳家寬忘記了所有的艱辛,滿心滿眼的都是喜悅。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已經創造了歷史。

後來,他們聽說這項施工方法得到了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的稱讚,才知道自己原來「很了不起」。

從對修橋技術的一竅不通,到沉船法施工取得成功,讓大家充分認識到:實踐出真知,鬥爭長才幹,不怕不會幹,就怕不實踐,只有實幹,才能逐步了解情況,摸清事物變化的規律,掌握主動權,奪取最終勝利。

這種認知也由一代又一代舟橋人傳承至今。它鼓舞著舟橋建設者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在克服江河湖海障礙,讓天塹變通途的征程上砥礪創新,攻堅克難,高歌猛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1984年改制後,我們單位實現了華麗轉身,參與建設大橋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先後承擔青島海灣大橋、京滬高鐵黃河特大橋等800多個國家重點橋樑建設項目,以及寧夏中衛、烏瑪、四川甘洛等十幾個脫貧攻堅建設項目。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60餘項,國家專利20多項。

近年來,單位繼承「沉船法」精神,打造金牌科技創新團隊,用科技創新不斷激發單位活力,一如既往地保持著不怕困難、創新奮進的蓬勃朝氣,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徐小祥團隊主攻深水橋樑基礎施工。2017年,葛洲垻集團千里迢迢而來洽談合作事宜。徐小祥團隊迎難而上,敢於創新,一舉攻克福建龍巖龍湖特大橋66米水深、45度坡岩打樁難關,創造了國內內河橋樑最大水深基礎施工的奇蹟。

成宏永團隊主攻鋼套箱施工。湖南常益長高速鐵路沅江特大橋,水中主墩鋼圍堰高約40米,外徑38.5米,體積4.7萬立方米,總重量達2300噸,是目前我國高鐵橋樑建設史上最大最高的雙壁鋼套箱。施工安全風險高、技術難度大。成宏永團隊採用連續液壓同步下放系統、RTK三維方向同步跟蹤監測、舟橋錨定設備輔助的方法,成功將套箱精準下放到位。該技術處於國內深水施工領域先進水平。

吳玉團隊主攻鋼板樁施工。廣西北海西村港跨海大橋是北海市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由於地質複雜,24米長鎖扣樁插打難度極大,吳玉團隊採用「射水輔助沉樁」工藝,成功解決鎖扣樁打入難題,鎖口鋼管樁圍堰平面尺寸和主墩承台澆築混凝土體量均創下北海市工程項目之最。

追憶那美麗的科學春天,追蹤這段輝煌的歷史,讓我深刻認識到,這是一個大獎引發的建橋奇蹟。歷史不能忘記,科學精神更需砥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