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歷史:老一輩人所說的廣西初小,高小是一套什麼樣的教育制度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 發佈 2022-09-25T08:21:26.449623+00:00

按現在的基礎教育體系,都知道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按定義來說,小學算是初等教育,初,高中算是中等教育,再往上大學之類,可就是算高等教育了。

按現在的基礎教育體系,都知道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按定義來說,小學算是初等教育,初,高中算是中等教育,再往上大學之類,可就是算高等教育了。

由於時代的發展,為了全民素質的提高,在1986年開始實行更為廣泛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即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正常情況下,這九年都是每個人要經歷的教育階段。按這算,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也是第一屆九年義務教育學生了。

當然,由於幅員遼闊,各地的情況不一樣,新制度的在各地推行,實行的時間有幾年的差別,所以就產生各種說法了,這些就不論了。

而在此之前,小學則是五年制,五年制小學的制度是從1951年開始實行,但卻是借鑑於民國時期的小學教育,中間的故事很多了,今天也不說這個,就說在廣西老一輩的人的經歷中,對於小學教育,還有初小,高小的說法。

那老一輩人所說的初小,高小是一套什麼樣的教育制度呢?中間又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呢?

首先說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麼要專門的加上「廣西」二字呢?這僅僅是因為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是廣西人,在這寫廣西歷史人文故事,為吸引眼球,有意和全國的這類歷史作區別,區分,才特意標明嗎?

這就是誤解了,肯定不是的。按文獻查詢來說,廣西的教育發展過程在一個歷史時期里,和全國是有所不同的,這就是故事了。

在清光緒末年,科舉制度下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合時代的環境,於是在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終於走到了頭。

早在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就要求把各省各地的書院改為小學堂。光緒二十九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各地更深入的推行書院改設小學堂的工作,到光緒三十四年,全面廢除科舉考試。

全省(不包括今天欽北防)七十六個州,縣,廳(除安化廳)共設小學堂676所(岑溪36所),到第二年,更是增加到1078所,學生達四萬餘人。

當然,時代發生巨大的變革,一時間很多人都沒有適應,社會風氣打不開,很多當時的知識份子還沉在科舉教育中沒有轉變過來,陳舊的思想依然還停留在過去,認為小學堂是「離經叛道」之舉,在老科舉的影響與壓力下,新式的小學堂教育自然很難普及,主要只是在一些縣城,城鎮化程度比較高的地方開辦。在廣大農村,依然沿續著舊的私塾形式,傳授科舉教育的那些「之乎者也」的內容為主。

清末的這個教育轉換期,小學堂分為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兩種,但又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將各州,縣的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二是將城,鄉的書院,義學則改為初等小學堂;三是在後來,很多人思想開化,不得不接受現實,社會認知程度加深後,有部分的私塾也改為初等小學堂。

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的區別是什麼呢?一講開又是一個大話題了,那用現在的話簡單說,實際上就是把小學分兩個階段,如小學教育共六年,頭三年是初小,後三年為高小,簡稱為三三制。

這就是初小,高小最早的說法來源,這都全國基本都統一的。只不過在各地執行的時候,就存在很多的差異了,像在廣西省,當時遵照清政府,民國初年的學制,就有六四制,五二制,五四制,四四制,四三制等,各不統一。

進入民國後(1912年-1924年),當時廣西,乃至全國都處於社會的大動盪的時期,各種混戰,各種你爭我奪,對外打,對內爭,長時間沒停止,反正財政都用在爭鬥大場面去了,對於其他方面關注度就低了,教育文化這些更是停滯不管了,所以小學教育發展很慢。

按照規定,把「學堂」改稱為「學校」,初等小學校由鄉鎮設立,鄉鎮財力不足,無力自辦的,可以由兩個相鄰的鄉鎮聯辦;高等小學校則主要由在縣城辦,屬縣立,同時,如果一些鄉鎮有錢,有能力,也可以在鄉鎮辦高等小學校。

那些私塾也允許繼續招生,可以繼續開辦,但教學科目內容,教材,只能統一按新式教育制度來,按小學的規章來辦理,等於是私教,小班制了,同時也允許有一些私立學校,教會學校等等。

到1924年前,廣西全省有高等小學472所,初等小學4325所。但在那個時代的環境下,財力有限,投入少,那教育條件環境,教學質量肯定是不高,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低下,能有錢上學的還是少數人,因而各級學校的上學率並不高。

不管怎麼樣,廣西這時候主要實行的是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直到民國十三年秋季,四二制才最終確立下來。

1925年以後,新桂系統治了廣西,由於地方局勢的相對穩定,自然各方面就有好的發展了,教育也捨得投入了,其中對發展小學教育就採取了一系的措施,制定《廣西省今後教育改進方安》,公布了發展中小學,省立師範學校的議案。

更重要的是,為了解決辦學經費,省府督促各縣建立學倉,以籌儲校款,規定糧賦加二成作為義務教育費,極大的支持了各地教育事業!

義務教育費!在這當時的時代環境下,能提出「義務教育」這詞,那是一個很了不得的想法了。

這源於當時廣西提出的一個「強廣西」計劃,其中的文化教育綱領是:「提高民族意識,消滅階級鬥爭,為一切教育、思想、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之最高原則,實施適應政治、經濟、軍事需要的教育」。

當然,這裡不討論這個教育綱領實施到位如何,各種執行過程如何。總的來說,有這個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意識,有這個制度方向了。

在民國24,25年間,廣西省陸續頒布了《廣西教育改進方案全稿》,《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五年計劃大綱》,後又修訂為六年計劃大綱,《廣西國民基礎學校辦理通則》,《廣西實施強迫教育辦法》等等,總之,一系列的省立教育制度出台。

規定了:

1,每個行政村要設一所國民基礎學校(初小),如果兩個村相距不足3里,可以合辦一所,如果有山川阻隔等地理環境原因,不方便上學的地方,可以設立分校;

2,在每個鄉鎮設中心國民基礎學校一所(完全小學),如果有財力之類原因辦不了的,可以與相鄰鄉鎮合辦,這就是現在很多地方中心校的由來;

3,鄉鎮裡的辦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的,所在村街道的國民基礎學校可以併入,也就是在鄉鎮中心條件相對好,並且範圍不大,該區域的鄉鎮中心周邊就不用另辦初小了,統一到鄉鎮裡上學。

4,制度實行後,適齡兒童一律免費強迫入學,按六年計劃大綱要求,從1925年起,已經8到12歲的兒童,必須進學校受兩年基礎教育,有條件的,可以入中心國民基礎學校繼續讀;13到18歲的,必須補受一學年的短期教育,有條件的讀兩年;18-45歲的,要學習6個月,結合民團訓練完成識字教育。

5,太山的地方,住戶又少的地方,兒童不便於集中的,則實行巡迴教學。

這幾點說明什麼,學生分為五種:

1,初級前期班,收6到12歲兒童入學,肄業二年;2,初級後期班,收前期班畢業生深造,肄業二年;3,高級班,中心校兼辦,由後期畢業生深造,肄業二年;4,短期班,收12歲到18歲失學青年,肄業一年;5,成年班,收18到45歲成年人,修業四個月。

以上五種,第1、4、5三種是義務教育,不收學費強制入學。第2、3兩種得自由入學。所有課本,統由省教育廳編印。

這可是一盤大棋啊,簡單說是推行義務教育,深了說可是實行全民教育,全民掃盲啊。規定凡學齡兒童,限1937年以前,一律要進行前期班教育;凡失學青年和成人,限1938年底以前,一律要進行短期或成人班教育。成人班教育在夜間或農閒時進行。對成年人教育還曾經在1939年進行短期掃盲教育,主要是在民團訓練中進行,幾間年,共計掃盲人數約180萬人。

可以說是在幾年間要完成全民掃盲,不說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起碼要人人識上一些基本的文字,常用字。同時,當時生活水平就是那樣,小孩子入學後,不可能每人都能一直讀書,都有條件一直從頭讀到尾,但起碼有了讀書的機會。

這就是當時的六年計劃大綱的實施需要,加快全民性的掃盲工作,所以實際上,初小又分前期二年,後期二年制,高小二年,也就是二二二制了。

這些教育領域的制度,這就是所謂的「民國廣西模範省」的話題內容之一了,也是當時新桂系提出的「強廣西」的措施之一。

教育文化,人文化水平高了,素質多少都能提高了,自然很多方面就提上去了,如知識文化人有了,工業生產技工有了,軍隊的有知識的兵員有了。那就帶動很多行業,職業發展了。正是這種教育制度的執行,到民國29年,全省小學有21571所,在校生158萬餘人。最高峰時更達180萬人。

只不過後來因為日軍的兩次入侵,中間有所波折,有些縣被影響到,加上後來的時局影響,到1949年時,就學數據有所回落,但全省還有在小學生在校生141.9萬人。

這種數據,義務教育制度,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全國各省小學教育排行榜里,都是前面幾位了。

解放後,廣西的小學教育還是沿用四二制,還是分初小高小,但是在1951年10月的時候,《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文件出台,小學學制改為五年。其中廣西有四個市在1952年9月開始試點,實行小學五年一貫制。

這就是小學五年制的由來了。

但在1953年,才實行了一年的小學五年制,又取消了, 重新實行初小,高小四二制,後來幾年中,又進行了多次改革,制度改來改去,如九年一貫制(小學五年,中學四年),十年一貫制(小,中各五年)都有出現。

反正中間抽了多個縣,市的多所學校進行小學學制試點,反反覆覆。直到1965年6月,廣西正式提出:小學五年制的試驗。這個提案經過中央的考慮,幾年後,在1969年5月,廣西才全面推行小學五年制教學。

至此,廣西基本結束了初小,高小的制度。

再後來,初小,高小這些詞語,就成為上一代人的記憶,文獻里的記錄了。後人再談起,也就只知其名,不知其故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廣西抗戰史料:各縣市抗戰時期資料系列文章(文末附各縣抗日陣亡官兵名單)

廣西歷史:差點一分為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歷史:為什麼廣西每個縣都有一所中心校?背後的故事你不知道

廣西歷史人文記錄與閱讀:廣西的山水,探索的歷史,精彩的地方志

廣西歷史:一言難盡欽北防之二——明代的欽州古城

廣西歷史:一言難盡欽北防之三——一擼到底話合浦(上),合浦郡

廣西歷史:一言難盡欽北防之四——欽廉四屬劃回廣西根本原因系乜

廣西歷史:清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一府二州二廳的區劃歷史

廣西歷史:明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二府的區域歷史

廣西歷史:元朝時期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十四路五州一司一府的區劃

廣西歷史:宋朝時期廣南西路的二府二十州三軍的行政區劃沿革歷史

廣西歷史:民國時期「廢府留縣」政策影響下十一府二州二廳的變革

廣西歷史:清末民初廣西省、縣之間的道級行政區劃範圍歷史

廣西歷史:民國時期廢府留縣政策影響下名字帶「州」的地方哪去了

廣西歷史:1947年廣西頒布卻未能實施的一次縣並縣行政區劃改革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一,桂林府行政區劃範圍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二,柳州府行政區劃範圍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三,慶遠府行政區劃範圍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四,思恩府行政區劃範圍,思恩府故事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五,泗城府行政區劃範圍,泗城府故事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六,平樂府行政區劃範圍,平樂的沉浮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七,梧州府行政區劃範圍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八,潯州府行政區劃範圍,天道有輪迴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九,南寧府的前世與今生,壯府形成記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太平府行政區劃範圍,邊陲故事多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一份明代鄉試錄,揭科舉教育的不平衡

廣西人文:從桂籍科舉狀元淺聊科舉制度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桂平最後的科舉舉人,國語運動參與者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十個狀元五個疑,個個都是話題多

廣西人文:科舉進士哪家強,藤縣才子佳話多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四書五經策五道,高考遇上八股也難考

廣西人文:古代科舉史話——一場末代廣西鄉試,幾多人物故事一

廣西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八——差點扼殺了金田起義的科舉解元

廣西人文:明代科舉廣西沒有出過狀元,但有一位狀元出生在廣西

廣西人文:歷史最悠久的文廟——桂林灌陽文廟的一千四百餘年變遷

廣西人文:從恭城文廟說起,孔子萬世師表的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