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停止這三種無效努力

破局者breaker 發佈 2022-09-29T02:06:26.710134+00:00

作家格拉德威爾曾說: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的1萬小時候定律,曾被大家視為從普通走向傑出的階梯。


作家格拉德威爾曾說: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他的1萬小時候定律,曾被大家視為從普通走向傑出的階梯。


然而,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很多時候事實並非如此:


有人每天只學習五六個小時,成績卻比學十多個小時的人還好;


有人入職僅僅幾年時間,能力卻遠超工作十幾年的老員工。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是因為,成功並非只靠時間的堆砌,在錯誤的方向一路狂奔,努力註定會帶來失望的結局。


以下三種情況,越早知道,越能儘快幫助你認清現實,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吳軍在《見識》中這樣寫道:


撿西瓜的人在思維方式上和撿芝麻的人完全不同。


他們不會為了那些蠅頭小利動心,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長遠。


在他看來,撿西瓜是一種需要長期培養才能獲得的能力,它能讓你有機會,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每天都在為撿芝麻而忙碌,不幸錯過了改變命運的機遇。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大學生在校期間有沒有必要去做兼職?」


其中點讚最高的回答是:


「不要把寶貴時間浪費在低價值的兼職上,而是要注意培養自己的稀缺性。」


那位網友分享說,自己大學期間做過家教、地推、打字員、店員等等兼職。


一個月幾百甚至過千的收入,讓他非常滿足。


直到大學畢業後發現,自己根本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才追悔莫及——


原因是大學四年裡,他把寶貴的時間,全部浪費在努力去做,那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兼職上,導致了學業的荒廢。


而恰恰是專業技能的缺失,使他在求職途中屢屢碰壁。


很贊同一個說法:


能使你變得更值錢的,不是勤奮,而是你的稀缺性。


你掌握的技能越深入,越稀缺,越供不應求,就越難以被他人取代,你的時間就越值錢。


可見,當一個人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撿芝麻上,並沉迷於眼前的得失。


便註定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而失去獲取更高價值的可能性。


同樣在一家公司上班,別人立足崗位,苦練技能;你為了多賺幾百塊錢,利用工作時間,偷偷干私活。


幾年後,別人憑藉過硬的業務素質,薪資翻好幾倍。


而你仍原地踏步,卻還在憤憤不平地繼續接著私活。



捨本逐末的思維方式,使人們漸漸習慣於即時滿足帶來的快感。


儘管他們偶爾會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而感到悲哀,卻仍然樂此不疲地堅持奮鬥著。


到最後也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付出並不比別人少,卻始終得不到老天的眷顧。




著名商業顧問劉潤,曾提出過一個叫「摸牆困境」的小遊戲。


遊戲規則很簡單——


把一組人集中在密閉的房間裡蒙上眼睛,人群中第一個雙手摸到牆壁的人,就算勝利。


但在靠近牆壁的過程中,如果碰到人,就需要把雙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由前面的人去摸牆,算小集體的勝利。


這樣一來,就可能出現極端的情況:當第一個人把雙手搭在最後一個人的肩膀上時,所有人都摸不到牆。


這時,或許每個人都很努力,但結果卻是一直在原地轉圈,永遠無法取得勝利。


面對這種困局,遊戲參與者應該怎麼破圈呢?


其實,破解的方法不難:


只要有人意識到問題的根源,並勇敢地提出來,一切就會迎刃而解。


但有趣的是,大多數情況,他們寧可原地打轉,也不願意去思考和行動。


劉潤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假性勤奮。


意思是說,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很努力地朝著目標邁進。


但不幸陷入到困境,遲遲無法達到目標時,卻仍然不作出任何改變。


甚至還會自我安慰:我已經很拼命了,這不怪我。


仔細想想,或許很多人都遭遇過類似的陷阱。


老師說,只要多寫多練,就能寫出好文章,結果辛辛苦苦寫了十幾萬字,卻收效甚微;


老闆說,只要踏實肯干,就能升職加薪,結果兢兢業業幾十年下來,依舊毫無建樹;


朋友說,只要苦心經營,就能家庭和睦,結果勤勤懇懇大半輩子,換來一地雞毛......


悲催的結局,證實了一個扎心的事實:


「你所謂的努力,只是感動了自己。」


究其根源,無非是太過沉溺於過程,卻忘記了緊盯目標。



正如《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一書中,李尚龍的反問:


那些所謂努力的時光,真的頭腦風暴過了嗎?真的走心過了嗎?真的問心無愧過了嗎?


如果都沒有的話,我想,努力便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看過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則故事。


初三那年,跟每一位備考的學子一樣,他也全身心投入到,繁重的學業里。


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學校每天晚自習結束後,班裡幾乎沒有人離開。


可偏偏武志紅,每次都果斷的選擇了回寢室睡覺。


然而中考揭榜,他卻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這時,我們不禁會問,一個看上去最不努力的人,憑什麼一舉奪魁?


在一檔節目中,武志紅揭曉了答案。


他說自己也曾為備考熬過夜,結果發現,熬夜會嚴重影響第二天的狀態,反而得不償失。


次數多了,武志紅作出了決定——


哪怕班裡所有人都熬夜學習,自己也絕不會這樣做。


而正是充足的睡眠,保證了學習的效率,讓他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想起《愛因斯坦的鏡子》裡,有這樣一句話:


其實,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如果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是啊,適合別人的東西,未必就適合自己。


可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


明明早睡早起更有效率,看到別人挑燈夜戰,就勉強自己也不要睡覺;


明明更擅長文科類學習,看到別人都在選擇理科,就強使自己換了專業;


明明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看到別人能說會道,就逼迫自己練習說話的技巧.....


強迫自己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久而久之,還會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潭裡。


我已經那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一無所獲?



很贊同《成為自己的勇氣》一書里的說法:


努力的前提, 是要先確定你努力的方向,是出於你的本心, 是你真正想做的事。


向自己不喜歡的方向努力,而且內心並不認同的事情時,是對人生的消耗。


所以啊,我們無需用別人當成鏡子,去做違背本心的事。


而是要學會遵從心中的感覺,找到真實的自我,才能讓努力變成收穫的果實。




有人說:「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無效努力。」


人生在世,最大的悲劇,莫過於一生都在百般努力,卻最終沒什麼收穫。


不能不說,錯誤的努力方向,不但是甜蜜的誘惑,更是柔性的枷鎖。


那麼,我們只有擦亮眼睛,勇敢的跳出來及時糾錯,才有可能取得期待的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