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過年前後

中國鄉村美文 發佈 2022-09-29T04:55:20.309264+00:00

俗話說:「老人巴寒,小孩巴年。」小時候可盼望過年了,因為過年時有許多好吃的,好玩的。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又在農閒時間,自然有充足的時間準備。

俗話說:「老人巴寒,小孩巴年。」小時候可盼望過年了,因為過年時有許多好吃的,好玩的。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又在農閒時間,自然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人們往往提前很多天就開展衛生大掃除,把條帚綁在長棍上,抹去屋裡牆上的「老吊灰」和蜘蛛網,擦拭門窗桌椅,清理一切污垢垃圾。女人家更忙,要洗衣服,洗被子,磨豆腐。男人要劈木柴,大人孩子忙得不亦樂乎。集市上,格外熱鬧。平時捨不得買的魚和肉這時可以理直氣壯地買回家。手頭寬裕的人家,還要為大人孩子置辦一身新衣服,我們這裡,把這叫「晃新」。

我們老家是臘月二十四祭灶(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晚上包餃子。農村都是土灶,灶前貼著新買的灶王爺畫像。吃餃子前要先用筷子把餃子弄破,夾一點放在灶王爺面前。還要放上麥芽糖,以示尊重。於是人們有理由相信,得了甜頭的灶王爺回到玉皇大帝那裡匯報工作時,便只揀好的說。這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蒸饅頭是過年必做的功課,家家戶戶都蒸,往往互相幫忙。有黃橙橙的玉米面饅頭,也有白花花的麥面饅頭,也有包子。鍋底木柴火噼里啪啦熊熊地燃燒著,鍋上籠屜騰騰地冒著蒸汽,饅頭的香味老遠就能聞到。饅頭蒸得越多越好,能顯示一個家庭的富足與殷實,還能博得左鄰右舍的讚許與羨慕。頗有「炫富」之嫌。

「玩會」是那時候春節期間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可能有的地方叫社火),也就是農民自己鬧騰的旱船、花挑,也有舞獅子、舞龍等等。參加者有男有女,吹拉彈唱,人數不等,很多大隊都盤「會」。

我依稀記得我們大隊的旱船上的對聯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當時「玩會」深受群眾的喜愛。盤會往往臘月初就開始了,一遍一遍的排練與預演,人們循著歡騰的鑼鼓聲就知道春節的腳步一天天地近了。

老家人們往往把大年三十叫過年。瞧,村子裡家家戶戶貼上紅色門對子(春聯),掛上五彩的門吊子。鞭炮聲響個不停,空氣里瀰漫著火藥的幽香,小孩子忙著撿炮竹,一派熱鬧喜慶的氣氛。

大年三十的中午飯是一年中最好的。平常看不到的,吃不到的這時都有。熱氣騰騰的,一碗一碗端上桌,香氣撲鼻。剛想大吃一頓,外面的鑼鼓聲就響起來了,我忙仍下筷子,跑了出去。

村子中央的空場上,男女老少黑壓壓圍成一圈,中間是旱船,此時花挑跑的正歡。表演者裙袂飄飄,動若游龍,翩若驚鴻,宛若仙女下凡,看得眾人屏神斂氣,如醉如痴。跑了一會兒後便是唱,這時的會場如清風吹過荷塘,裊裊婷婷,楚楚動人。歌喉婉轉,琴聲悠揚。「正月裡來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這歌聲,這琴聲飛越村莊,飛越小河,飛向廣闊無垠的田野。這場景成為我童年記憶中一抹絢麗的色彩。

看會,絕對是那時候春節中的一道文化大餐。人們看會的熱情不亞於今天的人看春晚,人們經常津津有味地談論昨天來了幾個會,今天看了幾場,哪個村的戳鑼鼓散腰身活,哪個村莊的擔花挑唱腔好,又是誰誰長得俊,那口氣就像今天的粉絲讚嘆他們崇拜的明星大腕一樣。春節就是農村人的狂歡節,人們可以一直鬧騰到正月十五。

多少年過去了,現在的春節和以前的大不一樣了。首先是生活水平提高了,魚呀肉呀平時也能吃到,不再嘴饞了,肚子裡不缺油水了。其次。電視機、手機普及開了,各種娛樂節目看得人眼花繚亂,以至於很多民俗逐漸冷落,甚至銷聲匿跡。

如今生活節奏加快了,人們為了多掙錢。往往臨近春節才回家,過不了幾天,又要著急忙慌往回趕。有的人乾脆就不回來。村子裡再也不像過去那樣熱鬧了,總之,年味漸漸淡了。


審閱:王士朝

簡評:「老人巴寒,小孩巴年。」作者將過去的「年」描寫得繪聲繪色,勾起人們對過去生活的無盡回憶!

終審:嚴景新


作者:孫永勝,男,安徽省宿州市泗縣人,60後。愛好文學寫作,用質樸的語言回憶童年,讚美家鄉。

編輯:卜一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