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地攤經濟」再升溫?

農民日報 發佈 2022-09-30T17:03:39.767861+00:00

9月22日,上海發布20年來首次進行全面修改的新版《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不再要求全面禁止「路邊攤」,在規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橋樑等公共場所設攤兜售的同時,明確區和鄉鎮政府可以劃定一定的公共區域用於從事設攤經營、銷售自產農副產品等經營活動。

近日,「地攤經濟」再度成為熱詞,躍入公眾眼帘。9月22日,上海發布20年來首次進行全面修改的新版《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不再要求全面禁止「路邊攤」,在規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橋樑等公共場所設攤兜售的同時,明確區和鄉鎮政府可以劃定一定的公共區域用於從事設攤經營、銷售自產農副產品等經營活動。這在各大城市出台的市容管理條例中還屬於首次。「上海攤」「已經開始饞了」「走,擺攤去」……網友紛紛跟帖評論,表達對這一政策的支持。

無獨有偶,有網友在北京什剎海等地也發現了不少擺攤經營者,並感慨「地攤經濟又回來了」。「地攤經濟」緣何再升溫?這釋放出哪些積極信號,又有何現實意義?

從近了說,放寬對地攤經營的限制,乃是順應了疫情下復甦經濟的需要。曾幾何時,路邊攤的管理一直是中國各大城市的「老大難」問題,對於設攤經營、占道經營多採取全面禁止措施。其實,堵不如疏,適當放開地攤經營,能夠有效平衡市容管理需要與民生需求,最大限度調動最廣泛力量參與市場競爭、拉動經濟增長。每一個流動的攤點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生計,都是城市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試想,當成千上萬走街串巷的謀生者行動起來,通過「擺攤」成就一個個靈活就業創業的故事,不僅能夠解決一部分人群的就業問題,降低政府「保就業、保民生」的壓力,還能夠起到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消費、活躍經濟的積極作用,對於降低城市低收入人群特別是進城務工人員生活成本,多多少少有所助益。

往遠了看,放寬對地攤經營的限制,更符合城市構建良性經濟生態、厚植人文和歷史底蘊的發展要求。自古以來,勾欄瓦肆、販夫走卒、引車賣漿就是中國城市文化一道必不可少的亮麗景觀,以致有「先有市,再有城」的說法。這之中,「市」代表的是經濟交互和產業活力,象徵的是人間煙火氣。一個現代城市良性的經濟生態是容納百川的多元系統,既有高大上的商城,也有接地氣的地攤,能夠滿足不同人群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老百姓買東西未必一定要去商場,一些生活中的小物件,比如紐扣、襪子等,去家門口的地攤買,更划算,更方便。無論是從構建良性經濟生態,還是從發揚歷史傳統層面來看,一個有產業活力和歷史底蘊的城市,一定是給小商販留下足夠多的空間、足夠大的政策包容度的,而這也正是一個城市該有的發展自信和人文溫度。

當然,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地攤經濟」在為保就業和促經濟增長作貢獻的同時,也為城市發展帶來諸多治理難題,比如,阻塞交通、污染環境、噪音擾民、商品存在假冒偽劣、食品安全難以保障等。由此,地攤經營並不是一放就靈,更不能「一哄而上」,還要在精細化管理上下足功夫。要從政策、細則、管理等方面通盤考慮、統籌規劃,探索利用公共區域有序發展夜間經濟、體驗經濟,該堵的堵,避免無序設攤回潮;該放的放,在適當位置滿足城市煙火氣的需要,努力降低地攤經濟的負外部效應,讓其更好融入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肌理中去。

針對一些人關於放寬對地攤經營的限制可能對那些交納房租、創業成本較高的店面經營者造成衝擊的擔心,其實大可不必。二者的消費人群並不衝突,恰好對應了城市經濟生態中的不同分層,偶然間有一些交叉和流動,地攤經濟對店面經營者的衝擊和影響是有限的。另外,在一些地區,地攤經濟發展得好,還可以起到引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旁邊其他類型實體店的生意。當然,有關部門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對店面經營者進行一些政策傾斜或項目補貼,並通過有效規劃實現不同經營群體間的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

城市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地攤經濟」歸根結底是民生經濟、平民經濟,雖然簡陋土氣,但和高大上的商超經濟一樣,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和韌性。我們要從長遠的目光來看待「地攤經濟」潛在的巨大價值,不只將其當成穩經濟的一時之舉,更不能搞「一陣風」,而是要將其充分納入城市未來發展的長期規劃中加以統籌,合理有序推進,真正讓「地攤經濟」為市井民生增添更多煙火氣,為中國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注入有效動能。

作者:孟德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