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晚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語言發育流行說法,這2條是真的

婦幼博士dr韓 發佈 2022-10-01T09:03:50.619951+00:00

關於孩子語言發育、說話早晚等,有很多流行說法。這篇匯總7大流行說法,其中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有些是存疑的。希望能讓大家少一些不必要的焦慮。

關於孩子語言發育、說話早晚等,有很多流行說法。這篇匯總7大流行說法,其中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有些是存疑的。希望能讓大家少一些不必要的焦慮。


說法一

孩子就是說話晚,其他方面發育正常

那孩子語言發育最終都會自己趕上來


假的


研究發現,約40-50% 說話晚的孩子(其他發育領域都未見遲緩),並無法通過自己追趕上。另外,如果孩子說話晚,同時也很少使用或基本不使用肢體語言的,可能更容易出現無法自行解決的語言發育遲緩。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即使說話晚的孩子,可能趕上了其他同齡孩子的說話能力,但他們仍可能面臨相對更高的閱讀困難風險。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說話晚,不要直接就認為孩子是「貴人語遲」,然後就保持觀望。正確的做法是,一旦對孩子語言發育有疑慮,認為可能有落後,要及早尋求專業幫助,一則可以看一下是否真的有遲緩,二則如果真的有遲緩,也可以更早得到及時專業幫助,從而更有利於孩子語言發育。



說法二

使用有「早教」功能的光碟或閃卡

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發育


假的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單純地藉助這些光碟或閃卡就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學習交流和溝通。


說法三

用奶嘴會導致發音和語言問題


可能性存在


孩子長期長時間使用奶嘴可能導致牙齒問題以及耳部感染風險增加,而這兩者都對孩子言語/說話能力和語言發育有負面影響。


不過,2008年有個研究發現,長期使用奶嘴對孩子的語言發音能力之間沒有造成顯著差異。但2010的另一項研究則發現使用奶嘴達到3年或以上的,或者大量吮吸手指的,會增加孩子言語障礙的風險。


雖然,研究結果現在並不完全統一,但是目前主流的建議仍然是:儘量避免長期長時間使用奶嘴,畢竟如果長期長時間把奶嘴含在嘴裡,孩子開口發聲、練習說話的機會就少了。


關於奶嘴,更多請見:

《安撫奶嘴,多大必須戒?怎麼戒?| 5個要點》


說法四

不要跟孩子用「嬰語」對話


假的


與小寶寶說話時,我們用「嬰語」,比如自然而然地提高音調、放慢語速、用簡單的詞、還會不斷重複或用疊詞,語調更加抑揚頓挫、面部表情也十分豐富。這種獨特的、與小寶寶說話的方式叫兒語、父母語(parentese)、或媽媽語(motherese)。


在過去,認為這樣的說話方式不好,會影響寶寶語言發育。但是,現在已經有證據表明,不僅寶寶喜歡這種說話方式,而且這種說話方式可以引起孩子對語言的注意,有助於孩子了解語言是如何運用的,比如知道在一句話里,哪些是關鍵詞和關鍵信息。


正確地使用父母語,也就是除了用疊詞或重複說,同時注意音調提高、語速放緩、用簡單詞彙、語調多變、面部表情豐富,其實不用太擔心有什麼問題;相反這種說話方式有助於孩子了解如何用語言表達,以及明白大人在表達的意思。


說法五

男孩比女孩說話晚


真的


男寶寶說出最初的詞語和句子,的確會比女寶寶晚一些。比如,在10-24月齡區間,總體來看,女寶比男寶更早使用肢體語言、單詞和詞彙量的掌握也比男寶要快。男寶和女寶語言發育之間的差別在1-2歲年齡段增加,但是可能不是一直維持,而且這些早晚的差別也就是短短几個月。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語言發育里程碑,也就是預期孩子在多少月齡區間,會達到哪些語言能力。女寶一般傾向於正常語言發育里程碑里的早一些,而男寶則傾向正常語言發育里程碑里的晚一些,於是就能看到短短几個月的語言發育早晚差別。


說法六

相比女孩,更多男孩有語言發育遲緩


真的


相比女孩,確實有更多男孩會遇到各種語言相關困難或問題。比如,有研究發現男孩的語言障礙發生率高於女孩,比例為 2:1 至 3:1。


說法七

孩子同時學兩種語言(雙語)

會導致混淆,導致語言發育遲緩


假的

相比只說一種語言的孩子,雙語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可能需要更多一點時間。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會認為是語言發育落後。上學後,雙語孩子和單語言孩子在閱讀、寫作方面能力並不會有差別。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有幫助。我是珊珊,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END-

如果覺得有用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往期推送精選:

  • 寶寶2歲前輔食不光不能吃雞蛋,還要堅持「三不」原則?
  • 鉛中毒,影響孩子智力和行為,這些千萬別碰
  • 「老得慢」的女性,一般有這10個共性,看看你占幾個
  • 從小允許吃冷飲和被父母限制吃的孩子,長大後哪些方面有差異?
  • 長期吃麵食,與長期吃米飯的人,有什麼不同?哪種更健康?
  • 寶寶說話早聰明?還是說話晚聰明?科學研究這樣說


- 部分參考來源 -

1.Niemelä M, Uhari M, Möttönen M. (1995). 「A pacifier increases the risk of recurrent acute otitis media in children in day care centers.」 Pediatrics 5 Pt 1, 884-8.

2. Shotts, L., McDaniel, M., Neeley, R. (2008). The Impact of Prolonged Pacifier Use on Speech Articulation: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 and Disorders, 35, 72-75.

3. Barbosa, C., Vasquez, S., Parada, M., Velez Gonzalez, J.C., Jackson, C., Yanez, N.D., Gelaye, B., & Fitzpatrick, A. (2009). The relationship of bottle feeding and other sucking behaviors with speech disorder in Patagonian preschoolers. BMC Pediatrics 9:66

4. Rovers, M., Numans, M., Langenbach, E., Grobbee, D., Verheij, T., Schilder, A.(2008). Is pacifier use a risk factor for acute otitis media? A dynamic cohort study. Fam Pract. 25(4):233-6

5. Adair, S. (2003). Pacifier Use in Children: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Pediatric Dentistry, 25: 449-458.

6.Naja Ferjan Ramírez, Sarah Roseberry Lytle, Patricia K. Kuhl. Parent coaching increases conversational turns and advances infant language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Feb. 3, 2020 DOI: 10.1073/pnas.1921653117

7. Choudhury, N., & Benasich, A. (2003). A family aggregation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history and other risk factors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6(2) 26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