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佛國(十七) 曼德勒欣畢梅(波浪)佛塔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發佈 2022-10-01T17:01:42.272541+00:00

但這三處古城的位置相距較遠,故規劃包車往返,雖然從曼德勒Gaw Wein碼頭可搭渡9:00點渡,花一小時輪橫度伊洛瓦底江,但一天只有二班,還不如搭的士快速且有彈性,至於包車價格還可以,且緬甸司機總是很友善。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旅遊達人)

參觀完翡翠佛塔後,下午還將參觀敏貫(或稱明江)、實皆、阿瓦(或稱因瓦)三地古城的佛塔。但這三處古城的位置相距較遠,故規劃包車往返,雖然從曼德勒Gaw Wein碼頭可搭渡9:00點渡,花一小時輪橫度伊洛瓦底江,但一天只有二班,還不如搭的士快速且有彈性,至於包車價格還可以,且緬甸司機總是很友善。

欣畢梅佛塔(Hsinbyume Pagoda),或譯為「心必美佛塔」譯意為白象佛塔,中國遊客稱為「波浪佛塔」或「黃油蛋糕佛塔」,為純白色的佛塔建築。位於曼德勒實皆省西北方約11公里境內,建於伊江畔,距離有世界上最大的佛塔磚瓦遺蹟之稱的敏貢(明江)大佛塔僅10分鐘路程。此佛塔的建築形式、風格與緬甸傳統的佛塔差異甚大,它是依據佛教的宇宙觀須彌山(妙高山)來設計建造。須彌山代表宇宙的中心,中央塔身即象徵須彌山,在高塔里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表示對佛陀的至高崇敬。須彌山底由七香海、七金山重重圍繞。

此塔四周設計中型及小型的七級佛塔環繞著中央佛塔,每一級的佛塔與佛塔間由波浪造形連結,正代表須彌山周圍的七重金山與七重香海。僅管佛塔的規模不是很大,但由於純白的塔身、波浪的曲線與層次井然的結構,使此佛塔顯得格外的優雅莊重。此塔興建於1816年,為貢榜王朝實皆王Bagyidaw為紀念因難產逝去的第一任妻子欣畢梅皇后而創建,佛塔的名稱也是以皇后的名字來作命名。原塔於1836年的大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現存的佛塔是1874年由敏東國王仿舊塔型式重建(中文維基)。

從旅遊介紹可看到此佛塔美麗的白色外觀,當乘車來到此塔後,進入同樣是白色的大門後,矗立在七重山上的佛塔被波浪造型及多排的中型與小型佛塔所環繞,散發出白色的光芒令人炫目,沒想到佛塔可以建造的如此夢幻,是照片無法呈現的,只有親臨其境才能感受到此波浪佛塔所帶來的視覺震撼。整體佛塔結構如維基的說明,但還是要上下此佛塔且從不同的角度來感受此佛塔的細部結構,且有些結構是在維基中未提及的。首先,此佛塔確實有七層,在七層之上才是塔身,但塔身到第七層平台間還有五層交錯的小佛塔,佛龕內有一座白色小佛或神話動物。

每層間有個門,其中間與兩側有樓梯可通行,從此樓梯信道往上看,可見門框與樓梯所形成的層次感,雖然每層不高,但因樓梯很窄,爬起來要非常小心。在七層山除有門外,也有中型佛塔,塔內有壁龕,中型佛塔間以波浪曲線造型來連結。此外,仔細檢視照片時,您可發現要進入佛塔內部,並不是從塔的入口方向(南方)往上爬即可,到第七層後,還要右轉到東北方向,另有五層的屋檐及階梯,再往上爬才可進入佛塔內塔,使整座佛塔設計更富層次感。不過,光看白色的塔身、波浪(代表海)、七層(代表山)等造型變幻,就像豐富的藝術饗宴。

爬上第七層後,就可進入佛塔內,可見紅色金色相間的寶座上端有一尊佛像,因寶塔經過層層的縮小,上端寶塔體量不大,故供奉在此的佛像並不大,但以須彌山來設計的緬甸寶塔就這麼一座,亦可見此佛的地位,「山不在高,佛也不在大」,故有許多信眾來此供奉鮮花素果。從此佛塔遠眺,可看到伊江的沿岸景色及著名的敏貢大佛塔近在眼前,這將是下一站。也有文章指出此塔也稱為Mya Thein Tan塔,乃是Bagyidaw王以十萬顆祖母綠來資助建造(Mya = 祖母綠,Thein Tan = 100,000)。不論此塔的名稱,此塔代表Bagyidaw王對其摯愛皇后的紀念,這令人想起印度的世界遺產─泰姬瑪哈陵,相信眼前此美麗的佛塔也有機會成為世界遺產。這是緬甸行所參觀的第11座佛塔,沒有厭倦,只是更想盡覽緬甸各種形式的佛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