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九龍壁:中華龍壁之冠

msegeberg 發佈 2022-10-01T20:24:43.792623+00:00

中華龍壁之冠在大同古城和陽街代王府對面,一塊巨大的照壁就呈現在眼前,這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九龍壁,比北京故宮及北海公園的九龍壁規模更大、年代更久。壁身全長45.5米,高8米,厚2米,由426塊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中華龍壁之冠


在大同古城和陽街代王府對面,一塊巨大的照壁就呈現在眼前,這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九龍壁,比北京故宮及北海公園的九龍壁規模更大、年代更久。壁身全長45.5米,高8米,厚2米,由426塊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明初,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江山,陸續將他的兒子分封各地,拱衛中央;其中十三子朱桂被封為代王,鎮守大同,並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在遼金西京國子監的基礎上興建王府,九龍壁正是這王府門前的照壁。明末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僅九龍壁倖免於難。如今九龍壁被置於一座獨立的小院中,就算隔著圍欄從外望去,也無法忽視它那華貴威嚴的氣勢。

九龍壁最初並不建在此處,而在如今龍門牌坊那個位置。1954年因照壁局部傾斜及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數百塊琉璃構件被精心拆下,依照原樣重裝後,整體向南遷移了28米。走近一看,整座龍壁猶如一幅五彩琉璃畫,祥雲升騰,游龍戲海,九條栩栩如生的巨龍躍然壁上,顯得格外靈動,極盡輝煌。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古代王權與皇家的象徵,而龍壁則多建於皇宮、王府與寺廟門前。九龍壁中的九條龍皆為四爪,沒有尾鰭,並且龍鱗是平行排列,這些也都能反映出此座九龍壁的等級。與北京的兩座龍壁相對比,帝王之所的九龍壁,龍為五爪,尾有鰭,鱗交錯排列。

以最中央的主龍為中心,左右兩側各分布有四條龍,兩兩為一對,每對龍的顏色相同。最中央的這條龍名曰「坐龍」,為正黃色,介於金黃與明黃色之間,顏色深沉。這條龍正對著從前代王府的中軸線,頭朝西,尾朝東,傲視前方,目光炯炯,是最至尊的一條龍,彰顯了皇室的身份地位。

主龍兩側為一對淺黃色的龍,龍頭向東並潛入水中,名曰「潛龍」,取韜光養晦之意。

第二對龍為明黃色,頭尾均向西,頭已出水,這對龍又稱為「見龍」,隱有抬頭之意。

第三對龍為紫褐色,頭頂一朵祥雲,姿態舒展,形如閃電,兇猛咆哮,呼風喚雨,為主雨之龍,又稱「飛龍」。舊時百姓祈雨,用清水洗龍的身體,求的就是這條飛龍。

第四對龍名曰「亢龍」,已然高飛,因此昂首挺胸,氣宇軒昂。

轉到側面來看,龍壁東西兩端分別為「旭日升騰」與「明月當空」的圖案。日月為明,也寓意著大明江山永固。

九龍壁前的龍池系明代所建,正中央的雙拱石橋為清代所建,柱頭雕成瓜果貢品、瑞獸及面容各異的人物形像。它們也與龍壁一同遭受了百年的風雨侵蝕。

本來我以為,在此停留30分鐘已綽綽有餘,一塊石壁又能有多大看頭呢?未曾想到,古人以無與倫比的匠心,將先民的哲學思想與期許願望寄於一座石壁之上;百年之後,即使琉璃不再奪目,壁身已有殘損,但那些蘊藏在龍壁中的大道至理與美好寓意卻從未失色,堪與日月同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