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敦刻爾克大撤退:盧作孚僅憑一己之力,保住了中國工業命脈

大塗觀察 發佈 2022-10-01T21:47:03.733884+00:00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軍的快速攻勢下崩潰。隨後英國政府舉全國之力,從5月26日開始進行,至同年6月4日結束,共歷時9天,共有338226人從敦刻爾克撤到英國。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實力,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軍的快速攻勢下崩潰。隨後英國政府舉全國之力,從5月26日開始進行,至同年6月4日結束,共歷時9天,共有338226人從敦刻爾克撤到英國。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實力,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你知道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嗎?他僅憑一己之力,用了40天把數萬噸設備和3萬多人從宜昌運到重慶。

1938年10月下旬,武漢危在旦夕。但是,從長江中下游撤退下來的人員和物資,卻在距武漢僅有300公里的宜昌擁塞著。當時,宜昌湧入3萬以上從各地撤退來的人員,而且江岸邊堆放的物資達9萬噸以上,幾乎全中國的兵器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家底,都集中在了這裡,甚至還有故宮的文物,一旦遭受損失,後果不堪設想。

時任交通部常務次長的盧作孚臨危受命,但是困難超出想像:因為長江上游的枯水期還有40天就要到來,到了枯水季節,大型船隻就無法航行。而盧作孚能調動的,只有民生公司的22艘輪船和兩艘掛法國旗的中國船。按此運力,這9萬噸器材,全部運往重慶需要一年以上。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盧作孚心裡感慨:「這可是中國的命脈,國家僅存的一點元氣呀!」決不能有任何閃失。面對三峽航道狹窄,灘多浪急,有的地方僅容一船通過。而且越往上1500噸以上的輪船根本不能通行,怎麼辦?

他絞盡腦汁,通宵達旦,最終想出了一個方案。這個方案,創造性地採取了三段運輸的辦法。

宜昌至三斗坪為第一段,三斗坪至萬縣為第二段,萬縣至重慶為第三段。根據每艘船的吃水深度和馬力大小等,用一部分船隻先將貨物搶運至三斗坪,當即返回,再由公司調船轉運至萬縣或長江沿線的其他小城;對重要物資和大型貨物則由宜昌直接運至重慶,並在重慶滿載出川抗日的士兵,再順江而下。這樣,就可以縮短航程,加快往返。保證每天有六七艘船離開宜昌,又有同樣數量的船隻回來。

40天過去,擁塞在宜昌的3萬多待運人員早已運完,物資設備已運走了三分之二。又過了20天,長江水位已無法滿足大船通航,宜昌江岸則只剩下一堆廢鐵。日軍占領宜昌時,它已是一座空城。

這次撤退後來被我國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稱為「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 所不同的是英法聯軍的大撤退是由國家指揮部組織的,而中國的這次撤退則完全是由盧作孚和民生公司來組織的。如果沒有這次成功地撤退,抗戰的歷史恐怕要重寫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