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明天公布,連續兩年呼聲最高的mRNA技術會贏嗎?

澎湃新聞 發佈 2022-10-02T15:27:33.470057+00:00

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頒布即將拉開「諾獎周」序幕。諾貝爾獎的決定方式高度保密,候選人名單和提名者的投票記錄都會被封存50年之久,直到獎項公布前也幾乎不會提前透露任何內部信息。

近年來,生命科學與醫學的進展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頒布即將拉開「諾獎周」序幕。與往年一樣,有關獲獎者的各種預測和猜想,早已如火如荼。

諾貝爾獎的決定方式高度保密,候選人名單和提名者的投票記錄都會被封存50年之久,直到獎項公布前也幾乎不會提前透露任何內部信息。這也讓獎項預測變得頗有挑戰。不過,生命科學領域的許多獎項都充當了諾獎的「風向標」。

在新冠疫情的襯托下,連續兩年奪獎呼聲最高的要數mRNA疫苗技術。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已經橫掃了包括拉斯克獎、科學突破獎在內的五個重要獎項,被認為未來獲得諾獎「只是時間問題」。通過對信使mRNA的修飾,他們開發的治療技術,使得高效的新冠mRNA 疫苗的快速開發成為可能。

在預測諾獎方面成果顯著的「引文桂冠獎」,今年將目光都投向了臨床應用。同樣來自賓大的華人學者李文渝(Virginia Man-Yee Lee)發現了TDP43 蛋白聚集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和額顳葉變性(FTLD)的病理特徵,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作出突出貢獻。

2006年,李文渝在美國《科學》(Science)周刊發表的開創性論文,目前已被引用超過4000次。而日本東京都醫學科學研究所腦神經科學部主任長谷川成人(Masato Hasegawa)比她晚了幾個月發表了相似的獨立研究成果,因此兩人被認為有可能會同時獲獎。

除此之外,還有兩位對疾病的遺傳基礎做出開創性發現的科學家受到「引文桂冠獎」青睞。華盛頓大學的瑪麗-克萊爾·金(Mary-Claire King)揭示了BRCA基因突變在乳腺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徹底改變了癌症篩查;哈佛醫學院的斯圖爾特·奧金(Stuart Orkin)發現了各種類型地中海貧血背後的基因變化,從而為遺傳性血液疾病帶來了有希望的基因療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剛剛頒布不久的拉斯克獎花落香港學者盧煜明。1997年,他在母親血液中發現胎兒DNA,徹底改變了篩查胎兒遺傳異常的臨床實踐,後來更實現了唐氏綜合徵的無創產前檢測,如今每年都有數百萬人使用。盧煜明也將成為未來諾獎的有力爭奪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一定的周期性規律,在基礎生物學發現和臨床應用之間分配比例大約為2:1。在神經疾病、癌症或傳染病方面的發現,每十年左右就會獲勝一次。比如, 2015年的蛔蟲和瘧疾治療、2018年的免疫腫瘤學和2020年的C型肝炎,均屬於更側重臨床的獎項。

而在基礎領域,據多年關注諾獎相關科學史的徐亦迅博士統計,截至2021年,總共有16個獎項頒給了神經生物學,15個獎項頒給了遺傳學,13個獎項頒給了與新陳代謝有關的生物化學,還有8個獎項頒給了細胞內的信號傳導。比如,2017年的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2019年的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知氧氣的基本原理。而去年的溫度和觸覺感受器,就屬於神經生物學領域。這也意味著去年另一大獲獎熱門——影響神經科學研究的革命性技術光遺傳學技術,可能還需要等上幾年才會獲獎。

今年正好是遺傳學創始人孟德爾逝世200周年,遺傳學也是熱點領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麥可·格倫斯坦(Michael Grunstein)證明,組蛋白與基因表達調控相關;洛克菲勒大學的大衛·艾利斯(David Allis)則首次發現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可以激活調節基因活性,這一發現標誌著表觀遺傳學的興起,如今研究人員和生物企業正開始利用它治療人類疾病。兩人共同分享了2018 年拉斯克獎和 2016 年格魯伯遺傳學獎。

上一次表觀遺傳學獲得諾貝爾獎,還要追溯到2006年,當時羅傑·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憑藉解開RNA轉錄本如何組裝分子之謎贏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因此,上述工作今年可能爭取生理學或醫學獎或者化學獎兩個獎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