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靳東成了被告,這次的校園霸凌,是成人永遠難以插手的死結

昭烈名臣 發佈 2022-10-03T00:04:25.453156+00:00

熱播劇《底線》,用最真實的手法,展現了當代基層法院的辦案場景,而且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子,讓觀眾在觀看精彩演出的同時,也讓法治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


熱播劇《底線》,用最真實的手法,展現了當代基層法院的辦案場景,而且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子,讓觀眾在觀看精彩演出的同時,也讓法治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

劇中靳東飾演立案庭的方庭長,是院裡的業務骨幹,被大家戲稱為定海神針,有著豐富的辦案經驗,對當事人的態度非常好,尤其是在調解工作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經驗。

法院要求做到案結事了,從這個原則出發,方遠發現,很多當事人所提出的訴訟請求,其實並不是他們真實的想法,訴訟請求的背後,其實還有一個被掩蓋的真實目的。


只有發現這個真實的目的,才能解開當事人的矛盾,要不然就算是你按照表面上的訴訟請求判了,當事人也不會滿意和服氣的。

這就是多年辦案經驗積累下來的,而理論經驗非常豐富的葉芯,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中,才慢慢體會到,基層的法律工作,很多時候,並不是書本知識那樣。

但就是這樣一個好法官,卻突然做了被告,難道是突然出事了嗎?


方遠被告,這事跟他還真沒有直接關係,事情出在自己女兒身上,原來是自己女兒同學的家長,把方遠和幾個家長都告了,起訴他們幾個孩子搞校園霸凌,弄得自己的孩子都抑鬱了。

校園霸凌,除了我們常見的毆打恐嚇之外,這種明顯的孤立和精神傷害,也屬於校園霸凌的範圍,這位學生家長的做法是沒有問題的,電視劇也想通過這起非典型校園霸凌,來做一次校園霸凌的普法工作。

但是隨著劇情的展開,看到最後,你會體會到深深的絕望和無助,校園的這種霸凌,根本原因都在家長身上,而家長是不可能改變的,同時孩子們面臨這種類型的「霸凌」,也是永遠無法消除和避免的,這甚至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去面對的人生課題。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就是幾個小朋友,嘲笑一個小朋友家裡窮,而不小心發錯了群,讓這個同學發現了,於是就引出了,這幾個小朋友共同欺負孤立另一個小朋友事件。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小孩子怎麼會有手機的,在現實社會中,一件事情發生了,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這怎麼發生的,不是不讓帶手機嗎,未達法定年齡怎麼結婚的,這個機房不是不允許外人進入的嗎?

類似於這樣的疑問,都並不是事情的重點,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思路應當是想著如何結局這件事,而不是不斷糾結這事兒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幾個小朋友其實本來也都玩得挺好的,之所以現在突然要孤立這個同學,是因為家長說不要和這個小朋友玩。


而家長之間的事情其實更簡單,無非就是利益交換和小團體意識,原本孩子的爸爸是培訓機構負責人,上課可以打折扣。

但現在培訓機構破產了,這幾個家長原來的熱情也就沒有了,而孩子的母親也是做微商的,原來幾個姐妹那關係也是很好的,也經常推薦產品。

後來發現微商的產品並不好用,再加上孩子的爸爸不做培訓機構負責人了,於是這幾個媽媽就說,不要再和那個小朋友玩了。

小朋友哪裡知道那麼多,他們會把家長的話當做是聖旨,於是這個小朋友就被孤立,被排擠,最終就出現了開頭方遠被告的那一幕。


這件事本身得到了圓滿的解決,但是這事兒背後,小朋友之間的小糰子,小圈子,卻是一直存在的,不同程度地孤立和排擠,一直貫穿於整個學生生涯,大學之後才會有給本性的改變。

小孩子或者說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天然就有小團體意識,就會尋找跟自己合得來的人抱團取暖,這一點在小孩子身上表現的非常明顯。

誰跟誰是好朋友,誰跟誰有好了,誰和誰又吵架了,這在學生的社交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小孩子的世界裡,這就是他們的全部。


小圈子之內的排擠,圈子之間的競爭,不斷地轉換圈子,經常更換自己最好的朋友備選目錄,這些都是學生時代,最重要的事情。

而這些是成年人無論如何也難以介入的,除非發生了極端的情況,而極端情況的現實基礎就是,這種事情本質上在校園大量存在,而且學生們也都非常重視。

大部分時候,都只能自己面對,這種無形的壓力,小朋友感知非常敏銳,這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坎,幾乎沒有例外,也很難真正從父母那裡尋找的幫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幫助到孩子,有些事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對,去成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