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張麗俊說管理 發佈 2022-10-03T02:35:50.521332+00:00

為什麼起點差不多的人,工作幾年後,人生卻有著天壤之別?是什麼拉開了人與人的差距?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是思維方式。

為什麼起點差不多的人,工作幾年後,人生卻有著天壤之別?


是什麼拉開了人與人的差距?是智商嗎?是學歷嗎?還是家庭背景?


其實都不是。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是思維方式。


我曾說過,一個人的底層思維是銷售思維,頂層思維是結構化思維。而再往上,是系統化思維。


一個人從普通到優秀,一個管理者從優秀到卓越,離不開系統化思維。


那,什麼是系統化思維?如何修煉系統化思維?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3個小故事,理解系統化思維


先給大家講三個小故事。


還記得揠苗助長嗎?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一個宋人,為了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一點,自己用手拔苗,結果禾苗全死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他只看到了禾苗長高,這是現象,但沒有看清楚禾苗是怎麼長高的。只看到了現象,而沒有看到本質。


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大家一定印象深刻。盲人摸象指的是眾盲人摸象體的一部分,因而各執異說。


給我們揭示了什麼道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只看到了局部,沒有看到大象的全身,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反而會形成偏見。


《呂氏春秋》裡也有一個刻舟求劍的故事。


戰國時,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隨身攜帶的寶劍滑入江中。楚人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留了個記號。


船靠岸後,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楚人撈了半天,始終不見寶劍的影子。


這就是只看到了現在,而沒有看到未來。船的位置已經發生變化,不在原來的地方了。


回歸正題,什麼是系統化思維?


一言以蔽之,系統化思維就是幫助我們避免發生上述情況的一種思考方式。


系統化思維是指我們在看問題的時候,不能割裂地看問題,要鳥瞰全局,不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還要看到它們背後的聯繫。


在管理工作中,當某些現象和問題出現時,我們要看清其相互關聯結構和動態變化,而不是簡單的、線性的因果鏈。


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說:「所謂系統思考就是看見整體的修煉,讓我們看見相互關聯而不是單一的事件,看見變化的形態,而不是轉瞬即逝的一幕。


有系統思考的人,能夠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善於觀察整體,而不是被局部影響;更能夠通過現在看到未來,善於布局。


系統化思維,破解3道思考難題


系統化思維這麼重要,我們要如何來應用系統化思維?


系統化思維有三個維度:深度思考、動態思考全局思考。


1、深度思考。


什麼是深度思考?就是我們要透過現象去抓住問題的本質,一桿子插到底。


亨利·明茨伯格在《管理進行時》中提到了管理者會面臨的第一道思考難題,叫做「膚淺綜合徵」。


「膚淺綜合徵」指的是繁重的工作目標壓力,導致我們缺乏深度思考,只能淺層做管理。


這是所有管理者都會遇到的最基本的管理難題。作為管理者,我們都很忙,每個月都有目標的壓力,導致我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做深度的思考,所以,我們做的管理都是很淺層的。


什麼叫淺層?我們只解決了表層的問題,而沒有解決本質的問題。


比如,一些管理者很關注結果,卻不去追蹤過程,他們經常直接甩一個任務給員工去完成,員工完不成時,又抱怨員工的能力不行,然後就要求HR重新招人。換人、招人,再換人,這其實是用換人的勤奮,掩蓋思考的懶惰。


員工為什麼完不成?他沒有去深度思考,他沒有去思考自己給的目標合不合理,也沒有考慮自己是否做出了輔導。


那,如何訓練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讓我們無限地探究下去,從而幫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


所以,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於向自己發問,而且常常不是只問一個問題就結束了,而是持續地問下去。


遇到問題時,多問幾個為什麼,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剝下去,每當我們多問一個為什麼時,我們就往事物的本質更近了一步。


另外,我們可以養成寫TDL的習慣,去做深度思考。


TDL訓練的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在蹲馬步管理工坊中,我也講到TDL有三個核心點:通盤思考、要事當先、想不透的事情持續想。


像我每天來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花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做TDL,要思考今天最重要的是哪幾件事,為什麼是這幾件事最重要,這幾件最重要的事情打算怎麼幹,遇到問題去找誰,我今天的總結是什麼,我明天的規劃是什麼。


通過TDL這一工具,能讓我對將要做的事情有一個深度思考,並根據事情的重要緊急程度去做,從而很好地提升管理效率。


2、動態思考。


每個人,每個業務之間,都是動態變化的。不能像刻舟求劍一樣,只看見靜態的變化,要剖析其發生的原因,未來又會是什麼趨勢。


明茨伯格提到的第二道思考難題——「規劃的困境」,講的正是管理者在做規劃時常常缺乏動態思考。


什麼叫「規劃的困境」?


就是我們在做一個規劃的時候,總是避免不了會遇到各種的變化。哪怕目標明確,但目標落地的時候,我們要面對很大的不確定性,客戶在變,產品在變,人也在變,文化在變,地域也在變,所有的都在變。


這種不確定性是無序的,我們還抓不到,所以導致我們經常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不知道該怎麼辦。


比如,做粉絲增長,去年我們抓住了抖音的流量風口,做了100萬。今年我們想做1000萬粉絲,還能只靠抖音薅流量麼?


當然不行了。


我們要考慮外部流量的變化,抖音去年是個風口,今年也許就不是了。我們要去開拓新的渠道,比如視頻號、釘釘號,等等。


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自身也要有動態變化。這就是動態思考。


怎麼破解規劃的難題?


我們要有思辨的執行力,不要做老闆的複讀機或者傳聲筒,我們要有動態的思考,知道什麼是變化的,什麼是不變的。


3、全局思考。


我們需要從一個局部考慮到整體。因為局部和整體之間,很容易發生斷裂。


舉個例子,公司制定了戰略目標,往下拆目標,各部門都有各自的目標。但通常的情況是,各部門各自為政、只關注自己,不關注公司整體情況,這就會出現很多斷裂。


比如說,公司今年讓你去做創新業務,但是人力部門既沒有針對新業務的招聘規劃,也沒有培養計劃。


或者說,你是銷售總監,希望今年市場部能提供更多的銷售線索,但市場部今年的大目標是自己搞創收。


又比如說,你是產品總監,今年想主打幾款新產品,但是發現品牌部的推廣計劃和銷售部的銷售策略,都是圍繞老產品的。


目標的分解,總會存在著種種的斷裂,所以明茨伯格說「分解的迷宮」是第三道思考難題。


他認為:管理的世界被拆解成若干小塊後,有的自然,有的不自然。


組織可以被分割成很多區域、部門;公司大目標可以拆解成部門的小目標;公司戰略可以分解成各部門的策略。


看似自然,實際上會產生很多斷裂,帶來莫名其妙的混亂。


那,怎麼辦呢?


明茨伯格認為,要破解「分解的迷宮」,我們需要繪製全景,以連貫的戰略、統一的組織、完整的系統將事物融合連結。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我們在拆解目標時,有全局思維,從局部看到整體。


既要縱著拆,一拆到底,把公司目標拆到個人,驅動每個人;又要橫著拆解,找到哪個部門能幫助我們實現本部門目標,便於做好協同工作。


做管理,我們不能只考慮眼前短線收益,必須要有全局思考,要看見業務、組織和管理等方面的相互關聯。


只有站在全局看問題,才能看得長遠,看得深刻。


以上三個維度,搭建起一個基本的認知框架,幫助我們看見事物的相互關聯結構,看見變化的動態過程。


最後,總結一下。不懂系統思考的人,我們會把組織當成一個機器來管理。懂系統思考的人,就會把組織當成一個生命體來管理。它是有生命的,是變化的,是立體的。掌握系統化思維,人生才有大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