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南佬的國學智慧:想要身後留名,必須身前立德

玄嵇閣 發佈 2022-10-04T03:03:58.690993+00:00

一小兒問師父:「大家都拜觀音,求無病無災。觀音又拜誰?」這雖是一則笑話,卻有很深的佛學內涵。佛祖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了我們,如來根本就不是一個真實存在,他只是「如來」,好像要來,還沒有來,來不來還不一定,哪能求得著他老人家呢?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

有一則笑話。

一小兒問師父:「大家都拜觀音,求無病無災。觀音又拜誰?」

師父說:「也拜觀音。」

「那是為什麼?。

「求人不如求已。」

這雖是一則笑話,卻有很深的佛學內涵。觀音之所以為觀音,不是靠別人提攜,靠的是「自度」;不是靠求人,靠的是求已。

佛祖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了我們,如來根本就不是一個真實存在,他只是「如來」,好像要來,還沒有來,來不來還不一定,哪能求得著他老人家呢?不如拜拜自己、求求自己,或許靈驗。

佛祖也可以拜。但不完全是拜他,主要是拜自己。誠如南懷瑾大師所說:因我禮汝。因為我很尊重自己,所以禮貌對待你。當然,在拜自己時,順便拜拜佛祖,也沒關係,雖說他只是「如來」,萬一真的來了呢?

有人會說,反正我不是信徒,誰都不拜,只要懂一點做人做事的道理就行了。且慢,「一切皆是佛法」,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佛法,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懂得佛法了,就很不簡單。

《菜根譚》教了我們一條做人做事的道理,正好與佛法相通:「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靠自己,勝於靠他人」,前面已經講過了,求人不如求己嘛!為什麼「敬他人,即是敬自己」呢?

首先,「敬人者,人恆敬之」。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你施予的是敬意,看見的也是敬意;你施予的是友善,看見的也是友善。反之,你施子輕視,看見的也是輕視;你施予羞厚,看見的也是羞厚。

其次,修養是自己的修養,不是別人的修養。無論別人的態度如何,一個敬自己的人,不會將自己的修養降低到與對方同等的地位。他們的理念是:一個人不應該因為一條小狗很不禮貌地汪汪叫了幾聲,就馬上汪汪叫回去,這樣太不尊重自己了。同樣,當一個人對自己沒禮貌時,也沒有必要讓自己的言行變得不禮貌。

對他人缺少敬意,正是某些人的一大毛病。這是缺乏自知之明造成的。他們把一個影子的長度當成了自己的真實高度,拿出去跟人家一比,就有充分的理由輕視任何人,其心態如同佛祖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叫三聲:「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他們輕視別人的理由看起來還很充分:不如自己的人,都是一群爬在地上的螞蟻,理所當然應該受輕視;跟自己處於同一水平線的人,都是些庸俗淺陋不思進取的傢伙,用不著放在心上;成就地位高於自己的人,那就更應該受輕視了一一他們不吹牛拍馬、阿諛逢迎,能當得了官嗎?不偷稅漏稅、使巧弄詐,能發得了財嗎?私底下這麼一琢磨,觸目所及的每一個人,形象都不足三寸高,輕視之心便油然而生。

其實呢,大家都在紅塵中掙扎,都不容易,品格高低,都難免沾上一些灰;成就高低,那是各人的造化,得者得之不易,失者並未放棄努力,即使一個老叫花子,仍在和命運做最後抗爭,何必對人起輕視之意呢?

「眾生平等」,最輕賤的生命也值得尊重;「一切都是佛法」,最輕賤的工作也值得尊重。這也是敬自己呢!

勿以完人標準要求別人

儒家歷來把品德修養作為進取手段,清華大學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校訓,秉承了儒家的進取之意。何謂「厚德載物」?有深厚的品德基礎,才能承載遠大的事業。什麼是「德」呢?有人簡單理解為做好人、做好事,雖未偏離主題,內容卻顯得太單薄,沒有發掘出「德」字的全部內涵。

歷代對「德」字的定義都不一樣,儒家以「禮、義、仁、智、信」為五種基本品德。但這一定義過於簡略,大而無當,不易操作。一個「仁」字,研究半輩子都難以領會。皋陶所講的「九德」,簡明易行,似乎更科學而合理。它們與儒家「五德」並無衝突,但操作性更強。

那麼,需要多「厚」的德才能「載物」呢?這是不一定的,關鍵要看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高遠。好比蓋房子,兩層的房子,一般需要能夠承載五層重量的基礎。如果要蓋20層的房子,普通的基礎就不行了,需用鋼筋水泥進行深灌。如果只想搭一個小茅棚子,根本不用考慮基礎問題。當然一般人都想成就一番事業,不會滿足於一個小茅棚子,所以需要具備品德基礎。按皋陶的說法,能具備三德,就可當「腳大類」,即中下層領導。能具備六德,就能當「諸侯」,即高層領導。九德是天子之德,般人就不用想了。

第一德是「寬而集」,即有厚而住策、-般來說、寬厚的人比較隨和,無可無不可,久之期人就會對他失去敬提心,如果神態住重,則人就不敢輕視,你只要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優秀領導者,就能發現他們都具有寬厚面又莊重的特點,不整而威,一看就像個大人物,只有寬厚沒有莊重的管理養。下國也許會喜歡他,知不會敬重他、這樣就不容易確立權威。我們通常認為寬那是一種美德。實際+,寬厚只有照序重合起來才是一種美德。

第二德是「柔而立」,即溫和面有主見。性情溫和的人,能夠耐心傾聽別人的意現,相是意見聽多了,就存在選擇的困難,左思右想,這也不行,那也不好。所以溫和的人如果沒有主見,就會優柔賽斷,兵法後:「藝軍之定,起於低疑。」優柔賽斷的人肯定不適於帶兵打仗。同樣也不適於擔任其他行業的領障,否則會錯失所有機會。所以性情溫和本身並非美德,如果加上有主見,就變成種美德了。

第三德是「愿而恭」,即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講原則的人,嚴格被制度序事,不相私情;嚴格遵循做人原則,不隨波逐流。這種人令人敬提,但不一定照人喜歡。震懾力強面親和力不強,威力大面威信不高。人們「敬鬼神面遠之」,於是難以聚眾。如果加上謙遜有禮,讓自己變得圓潤些,使別人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講原則是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著想,面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別人的敬提就變成敬愛了。

第四德是「亂而敬」,即聰明能幹面敬業。聰明能幹的人,接受新事物強學習知識、技能時,往往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但容易流於表面,捨不得下苦工頭鑽研。而且好高鶯遠,總想幹大事,不願干小事。如果加上敬業精神,對任何事都認真對待,精益求精,這樣的人才真正能幹成大事。

第五德起「就面毅」,即頭腦靈話面有毅力。頭腦靈活的人,海於變通,不鑽牛角尖,但太靈活了,可能話得站不住腳,稍遇挫折,就想改強易激;稍感閒難,就想打退幸鼓。因為他總是在受化中,受來受去,還是廟人一個。如果加上持之以恆的數力,改變行進方式面不是改變目標,改變處理辦法面不是放棄同題,那麼無事不可成就。

第六德起「直面溫」,即正直面義友善。正直的人,是非觀念強,疾悉如仇,看見不合理的事就想干預。這樣很容易傷言別人。如果加上灰善的態度,在論辯是非、區分曲直時往意方式方法,小心同護財方的自存心,就能讓別人↵服心服。

第七德是「簡而廉」,即坦率而又有節制。坦率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把問題擺到桌面上談。如果沒有節制,把隱私、秘密都抖樓出來,或者隨意說傷害別人的話,後果會很嚴重。坦率加上節制,該談的直言不諱,不該談的一言不發,這是一種德行。至於什麼該談,什麼不該談,這是另一個問題,那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

據有關人士調查,絕大多數商界頂尖人士都具備說話坦率、言無不義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簡而廉」。如果信奉「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之類的論調,說話春春吐吐,總想有所隱瞞,在毫無必要撒謊的事情上習慣性地撒謊,這種人通常只是小人物。

第八德是「剛而塞」,即剛強而務實。性格剛強的人,言必行,行必果,一且作出決定,就堅決執行。但有時也可能為了面子,固執己見,明知說錯了,也不肯認錯,仍然爭執不休;明知做錯了,也不肯改變,一條道跑到黑。如果加上務實精神,只堅持對事情有好處的做法,只堅持於人於己有好處的觀點,就是一種傑出的品格。

第九德是「強而義」,即勇敢而又符合道義。勇敢的人,無所畏懼,如果不論善惡,率性而為,只是一種惡習。如果凡事依循道義,就是一種美德。

以上九德,都是「陰陽合德」,都有兩面性,離了哪面都不行。但是,一個人很難九德俱全。如果某些方面「陰陽」背離,還是有相對比較可取的一面,通常來說,寬厚不如莊重,溫和不如有主見,講原則不如謙遜有禮,聰明能幹不如敬業,善於變通不如有毅力,正直不如友善,直率不如有節制,剛強不如務實,勇敢不如符合道義。

打個比方,在封建社會當官,有的人只有正直,直言進諫,皇帝一生氣,把他的腦袋砍下來。有的人只有友善,知道怎樣讓皇上開心,結果受得重用。也許有人認為前者是君子而後者是小人,實際上兩人是一樣的,陰陽分離,都不具備這項美德。兩者的行為都對社會、對他人有害無益,但對自己來說,結果卻一好一壞。所以,當我們不能具備某項美德時,最好選擇相對比較有利的一面。

中國人往往覺得當官的人品德不好,古代還有「一世為官,九世為牛」的說法,好像只要當官就等於犯罪似的,要遭報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腐敗現象,但主要反映了一種用「完人」標準要求官員的心理。實際上,他才當那麼大官,有那麼厚的德就夠了,否則肯定要垮台。如果幹了一輩子都沒有垮台,說明他的德行還不錯。即使他的德行真的不夠,也不見得比批評他的人差。有的人自己一德都沒有,卻嘲笑有那麼兩三德的人,不是一百步笑五十步嗎?

對普通人,更不能用完人的標準來要求。他樂意做一個普通人,有那個程度就夠了,怎麼能強求呢?

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學問

有的人畢業於名牌大學,不一定有學問;有的人從未進過學校的門,不一定沒有學問。這並不是說讀書沒有用,而是說光讀書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做人的經驗、辦事的技巧不是課本上能夠學到的。只會讀書,僅獲得了人生需要的30%左右的學問,而不讀書的人,如果他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留心學習,也能學到人生需要的70%左右的學問。很多博士的成就不及一些讀書不多的人,原因即在於此。

尤其是做人的學問,對許多只會讀書的人來說非常欠缺。因為現在的教育體制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在如何做人方面關注不夠,即使畢業於名牌大學,將來走上社會,仍然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因為知識技能僅僅是應用工具,做人的學問卻能告訴人們如何合理運用這些工具。好比一輛車,儘管它很豪華,很漂亮,如果開的人駕駛技術不好,或者不懂交通規則,難免不出車禍,那還不如騎一輛破自行車穩當呢!所以說,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大學問。

如何做人呢?歸納曾子和子夏的意見,包括五個方面:敬重賢人、孝敬父母、忠於職守、誠信待人、勇於實踐。

敬重賢人有什麼好處呢?能夠體現謙遜做人的風度和教養,能夠贏得他人的尊敬。在生活中,很多人瞧不起那些才能高、品行好的人,這恰恰暴露了自己不辨賢愚、狂妄自大的毛病。懂得敬重賢人,至少能證明你心有天平,懂得好壞,這已經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

春秋時,魏文侯乘車從賢士段干木居住的巷子前經過時,站起來,雙手扶著車前的橫木行禮。隨從奇怪地問:「您無緣無故行什麼禮?"

魏文侯說:「我是在向段干木致敬啊。我聽說,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交換他的操守,他也絕不會同意,我又怎敢對他傲慢無禮呢?段干木在德行上顯赫,我只是在地位上顯赫;段干木在道義上富有,我只是在物質上富有啊!」

隨從挺納悶,你的態度再恭敬,人家也看不見啊!魏文侯說:「他看不見沒關係,我卻不能不表達我的心意。」

魏文侯還經常贈送禮物給段干木,段干木不肯接受,他也不勉強,以示對段干木人格的尊重。魏國人聽說魏文侯禮遇段干木,都十分高興,還寫詩頌揚這件事。

後來,秦王想出兵攻打魏國,司馬唐勸諫道:「段干木是有名的賢人,而魏文侯禮敬他,天下沒有人不知道。我們攻打魏國,會遭到睡罵啊!」於是秦王就取消了進攻魏國的計劃。

這就是尊重賢人的好處。你的行為不但讓人欣賞,也能自然而然地讓他人將你歸入人賢人之列。

孝敬父母有什麼好處呢?父母是自己最大的恩人,不孝敬父母,豈不是忘恩負義嗎?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怎麼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幫助呢?而且,父母血脈相連,是最關心自己、疼愛自己的人,也值得自己全心關愛啊!

很多人開始忙於事業,忽略了父母親情,等到父母不在了再來傷心痛悔,不是太遲了嗎?

孔子曾遇到一個名叫丘吾子的高士,此人年少時遍覽群書,週遊天下,回來後,雙親已經亡故了。所以他痛悔地對孔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還說:走了就不再來的,是年齡;失去了就不能再見的,是雙親啊!孔子當即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這足以作為教訓!於是,弟子回去奉養父母的有十三人。

如何孝敬父母呢?子路的經驗也許值得我們借鑑,他認為,孝敬應該及時,不要等候將來。他說:背著重東西走遠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選地方;家裡貧窮、父母年老的人,找工作不挑選待遇。從前,我侍奉父親時,自己吃粗糧野菜,卻替父母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雙親去世後,我到楚國去做官,跟隨我的車子有一百輛,積累的糧食有上萬種,軟褥子疊起來坐,飯菜擺滿了桌子。這時候,我希望再回到那種吃粗糧野菜、為雙親背米的日子,已經不可能了。用繩索串起的乾魚,能保存多長時間不被蟲蛀?雙親的壽命,就像陽光透過門縫,轉眼就去了!草木想要繼續生長,霜露卻不給予機會;兒子想要侍奉父母,雙親的壽命卻不能等待。所以說:家裡貧窮、父母又年老了,做兒子的不管待遇多少也該外出工作啊!

忠於職守有什麼好處呢?在絕大多數領導者眼裡,一點忠誠勝過更多智慧。一位哲人說:「假如把智慧和勤奮看作金子那樣珍貴,那麼,比金子還珍貴的就是忠誠。」

在職場中,老闆用人不僅看能力,更重品德,而品德之中最為核心的又是忠誠度。那些既忠誠又能幹的人往往是領導者夢寐以求的得力幹將。那些忠誠的人,即使做事能力有限,仍能得到領導的重視,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些朝秦暮楚的人,那些只考慮個人得失不管公司利益的人,即使他才能出眾,也不可能被領導器重。

但是,忠誠絕不等於「愚忠」。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對忠誠的理解是盡職盡責,該自己說的話說了,老闆不聽從;該做的事做了,老闆不認同,那是老闆的責任,跟自己沒有關係。

曾子曾經居住在酆國,跟酆君的關係很好,經常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但酆君貪圖享樂,不肯聽從。有一年,魯國將要攻打郯國,曾子就向酆君辭行說:「我要暫時離開,等敵人走了再回來;請幫忙照看一下我的房子,不要讓豬狗進去。」

都君不高興地說:「我一向善待先生,沒有人不知道。現在魯國人要來攻打我,您卻要離開我,我為什麼還要幫您照看房子?」

過了不久,魯國人攻占了酆國,並公布酆君十條罪狀,其中九條是曾子平日跟他爭論過的。都君意識到,責任確實在自己,曾子對自己已經仁至義盡,不能怪他。所以,魯國軍隊撤走後,酆君修好曾子的房子,親自去迎接他的到來。

這就是曾子對於「忠」字的理解,他雖然強調「事君能致其身」,卻不願意讓自己的性命糟蹋在君主的愚蠢手裡。後來以儒學為綱的封建王朝,要求臣子絕對服從、絕對效命,顯然是篡改了孔門絕學。我們現在提倡忠誠,只要做到曾子這樣就可以了,不必「愚忠」。

誠信待人有什麼好處呢?顏回曾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立身」,孔子的回答是:謙恭、尊重、忠誠、守信,可以立身。保持謙恭就能免於受眾人所忌;尊重別人就會受到別人愛戴;待人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堅守信用別人就會依賴你。有人愛戴你,有人幫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能免除禍患。這樣的人可以治理國家,何況安身立命呢?

從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誠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個人不講誠信,在社會上連腳都站不住,哪還談得上發展呢?這個問題後面還要詳談,暫且略過

勇於實踐有什麼好處呢?做學問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讓那麼多知識、經驗占用自己的大腦內存,也不是為了好玩,更不是為了向知識貧乏者炫耀自己多麼有才華。歸根結底,做學問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果不能運用學問創造價值,跟沒有學問也差不多,又何必費神去做學問呢?

春秋時期有個叫王壽的人,愛書成癖,他住的地方到處堆滿了書。儘管窮困潦倒,他還是每日讀書不輟。有一年,王壽的母親去世了,他要到東周奔喪。隨身帶了五本書,走累了坐在路邊休息時,他就拿出一本書來讀。

這時,有個叫徐馮的隱士從此路過,王壽就向他討教學問。

徐馮說:「無用!

王壽不知是什麼意思,就虛心求教。

徐馮笑笑說:「人都是要做事情的,對吧?做事的方法,要依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而有所不同,所以聰明人做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書呢,是記載言論和思想的,言論和思想又由於思考而產生。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去做事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卻要背著這累人的東西到處走呢?「

王壽如夢方醒,再三拜謝徐馮,當場燒了所帶的書,輕身去了東周。

任何學問都是有欠缺的,都會過時,只能在實踐中完善它,改進它。離開了實踐,任何學問都是漏洞百出,以之自矜,只會得到「書呆子」的評價;以之示人,還會謬種流傳,成為侵害他人思想的病毒。

所以說,勇於實踐,對於人生成長至關重要。

「話到嘴邊留半句」

南懷瑾大師對「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解釋是:「老子對於當時現世的人們,自稱為聖人之徒,號召以仁義救世者,認為他們徒託空言,都無實義。甚至假借仁義為名,用以自逞一己私慾之輩,更是自欺欺人,大不應該,他希望人們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則而存心用世,不必標榜高深而務求平實。」

這段話是從《道德經》第五章原文演繹面來,是針對統治者所發的議論。實際上,《道德經》主要是寫給統治者看的。老子認為,政策越多,國家越混亂,法令越嚴苛,盜賊越多、那還不如少說幾句,讓百姓自然生活呢!你越是跟老百姓講仁愛、講奉獻,想幫助老百姓,老百姓越窮;你越是跟老百姓講道德,講正義,想保護老百姓,老百姓越苦。那還不如少說幾句呢!

世界上的麻煩有一半是因為說話不當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說話不當者未必都是蠢人,但的確做了一件蠢事

幾乎所有談話中的失誤都是由於沒有認真考慮後果造成的。所以,老輩子傳下來兩句經驗之談,一句是:緊急言語慢開口。一句是:話到嘴邊留半句。這也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意思,只不過更好理解。

哪些話屬於「緊急言語」?話到嘴邊,應該留下哪「半句」呢?

第一,不可輕易泄露秘密或隱私。這兩樣東西,會暴露自己的意圖和弱點。對方也許是朋友不是敵人,不過就怕他是敵人或受敵人利用

偶有一些人,「心底無私天地寬」,敢說就敢做,敢做就敢當,沒有什麼隱私,「事無不可對人言」。我們大多數人不敢做這樣的英雄,也沒有「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心理準備,所以話到嘴邊,最後留下這要緊的半句。

第二,不要輕易談論自以為是的見解。人們都是根據有限信息進行思考並 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殘缺不全時,會形成不正確的見解。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作 用,會使自己的見解偏得更厲害。正如索羅斯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 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稜鏡看待這個世界。」

雖然每個人的想法都帶有偏見,但掌握信息較多、比較理智、能有效克服 情緒的人往往意見更正確。比如那些經驗豐富的領導人,當別人進行熱烈的討論 時,他坐在那裡一言不發;等別人把想說的話都說完了,他再發表意見,一開↵ 就語驚四座,讓大家都覺得自愧不如。其實,他未必比別人聰明,只不過他聽完 別人的討論後,掌握的信息比別人多了,看問題比較全面,說出的話自然更正 確。所以,他雖然不比別人聰明,卻比別人高明。難怪要讓他當領導呢!

第三,永遠別說「你錯了」。這是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如果我們對別人說 「你錯了」,他通常不會認錯,只會爭執不休,更加堅定地維護自己的觀點。即使 用智力或武力迫使他認錯,他也會懷恨在心。

假如對方真的錯了,應該怎麼辦呢?為免傷害他的面子,也別直接說出來, 儘量用婉轉的方式提醒他。

要讓對方意識到自己錯了,有很多簡便方法,何必把事情搞得很緊張呢?溫 和一點,婉轉一點,能輕輕鬆鬆達到目的,何樂而不為?

第四,不發毫無價值的牢騷。生活本來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 哪裡去找一個圓滿的世界?已經吃到肚子裡的東西,無論米谷糟糠,總是要自行 消化的,豈能吐出來讓別人幫忙消化?抱怨通常沒有價值,只會讓人心生厭惡, 何必喋喋不休呢?

第五,拋棄不著邊際的廢話。為說話而說話,把東家長西家短都搬出來當談 資,講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說了什麼,這無疑是廢話。那又何必要說?那又何 必說太多?古語云:君子三緘其口。又雲不得其而言,謂之失言。如果你不能 確定自己說的話對人對事有益無害,或者利多害少,那麼不如不說。

以謹慎為智能,以改過為才能

世界上的災禍,總是跟著壞人壞事走。做個好人有多少好處,這很難說,做 壞人做壞事,肯定沒有好報應。我們怎麼能不謹慎呢?

當然,好事或壞事並無絕對,關鍵看社會和他人的評價,在這方面,我們恐 怕不能執著於自己對好壞的看法。有時一件很正常的事,別人看不慣,認為是壞事,我們又何必堅持去做呢?另外,「壞事」也有大小之分,我們不要因其小而無所顧忌,還是小心為妙。這無疑是最好的自我保全之道。

第一,小心無大過。《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並不是膽小,而是依道行事。人與人相處,各種情感、利益糾纏在一起,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辦壞事情。只有時刻小心,才能規避各種潛在的危機。下面的例子也許可以給我們一此啟示,

南北朝時的呂僧珍,早年隨從蕭衍,成為心腹之人。後來蕭衍稱帝後,對呂僧珍恩遇有加,無人可比。但他從不情寵而驕,反而更加小心謹慎。他在宮禁之中值班時,盛夏也不敢解衣服。每次陪伴蕭衍,總是屏氣低聲,不亂說亂動。有一次,他喝醉了酒,拿了桌上一個柑橘,蕭衍開玩笑說:「你真是大有進步了啊!」拿一個柑橘就被認為「大有進步」,可見呂僧珍平日謹慎到什麼程度。

後來,呂僧珍上表請求回南兗州(今江蘇揚州)祭掃先人之墓。蕭衍賞給他使節,封他為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呂僧珍到任後,平心待下,不私親戚,沒有絲毫張狂之舉。呂僧珍的堂侄是個賣蔥的,聽說叔叔做了大官,便不再賣蔥了,跑來謀求官職。呂僧珍對他說:「我深受國家重恩,還沒有做出什麼貢獻,怎敢假公濟私呢?你有自己的事干,快回去干你的本行吧!

呂僧珍家的舊宅在市北,前面有督郵的官府擋著。鄉人都勸他把督郵府遷走,好擴建舊宅。呂僧珍說:「督郵官府自我家蓋房以來一直在此,怎能為擴建我家私宅讓其搬家呢?

呂僧珍有個姐姐,嫁給當地一個姓於的人,她家的房子低矮臨街,左鄰右舍都開店鋪貨攤,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呂僧珍常到姐姐家中做客,絲毫不以出入這種地方為恥。

呂僧珍一生沒有犯過大錯,他死後,梁武帝蕭衍懷念不已,下詔封他為忠敬侯。呂僧珍生前顯赫,身後哀榮,與他立身謹慎是分不開的。一個人能像他這樣做人做事,大概一輩子都不會有危險了。

第二,遠離是非漩渦。中國人喜歡拉派系、立山頭,各種是非也由此而生。俗話說:「混龍鬧海,魚蝦遭殃。」有的人自己並無野心,只因站錯了隊、投錯了山頭,後來跟著倒霉,這是最冤的。為了避免此種危險,應該謹慎地觀察局勢,遠離是非。

三國時的羊祜,文武雙全,深謀遠慮。他年輕時,州、郡都舉薦他為官,他卻一一推辭。因為當時正值曹魏末年,司馬家族與曹魏皇室之間的鬥爭異常激烈,而羊祜與兩家都有姻親關係,他的姐姐嫁給了司馬懿之子司馬師,他的妻子則是皇室貴族夏侯霸之女。羊祜認為,如果在局勢尚未明朗之際就卷進爭鬥的漩渦,稍有不慎就會葬送一生的前途,甚至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因此,他決定靜觀其變。

後來,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了曹爽,獨攬朝政大權,但曹氏的勢力依然強大。羊祜婉拒司馬昭的徵召、繼續隱居。後來,他雖然接受公車征拜,成為魏帝曹髦的近臣,但他對曹髦採取一種不卑不亢、不親不疏的超然態度,給自己留下充分的迴旋餘地。

公元257年,司馬昭平定了征東大將軍諸葛誕發動的叛亂後,基本肅清了曹魏的地方勢力。羊祜看到局勢已經明朗,這才開始親司馬而疏曹魏。後來,司馬昭稱帝後,羊祜開始脫穎而出,任車騎將軍、平南將軍等多種職務,並成為西晉統一全國的第一功臣。

羊祜的做法看似投機取巧,其實是一種不親私黨的理智行為。那些野心家陰謀家爭權奪利,自己何必一頭扎進去呢?等到權力鬥爭結束,再出去為國家建功立業,不也是積極的進取之道嗎?

第三,勿以大錯掩蓋小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點小錯,並無大礙,如果刻意掩蓋,可能鑄成大錯。所以做人要知輕識重,不要做以大錯掩小過的糊塗事。

宋真宗時,魯宗道在朝為官。有一天,宋真宗有急事找他,便派中使到他家去宣召。魯宗道剛巧陪客人上街喝酒去了,中使在他家等了很久。魯宗道回來後,中使說:「皇上肯定等急了,會發脾氣的,你打算怎麼向皇上解釋呢?魯宗道說:「照實說唄!』

「你因為喝酒而耽誤皇上召見的大事,不怕皇上怪罪你嗎?「

「陪朋友喝酒,是人之常情,不為大過!向皇上撒謊,卻犯了欺君之罪。我有必要隱瞞小過而犯大過嗎?

當中使將魯宗道的話向宋真宗如實匯報後,宋真宗很高興,非但沒有怪罪魯宗道,反而誇他識大體。

在生活中,許多人擔心受到責罰,極力掩蓋過錯,這可能錯上加錯。比如,上班遲到了,本來是睡過頭了,他卻謊稱堵車。遲到是小事,不誠實卻是大過。工作失誤了,不找原因,先找理由,極力辯稱自己無錯,甚至把責任推諉到別人頭上。這並不能掩蓋過錯,反而讓老闆看出他不負責任的態度。工作失誤只是小過,不負責任卻是大過。老闆會重用一個不誠實、不負責任的人嗎?答案不言自明。

第四,獨自一人時也不要幹壞事。孔子說:「君子慎獨。」意思是說,即使一個人獨處時,也要謹慎自己的言行,不要做不恰當的事情。《禮記,中庸》說:「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大致是說,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警惕是否有什麼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沒有看到,擔心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不要因為壞事沒人看見就去做,不要因為過失細微就去做。即使在一人獨處時也要言行謹慎,這才是君子的教養。

第五,發現錯誤就立即改正。改正錯誤不如不犯錯誤,但堅持錯誤又不如改正錯誤。意識到錯誤後,最好立即就改,不必等到明天或後天。這是明智的做法

春秋戰國時,韓武子率眾打獵,野獸已被趕在一起,圍獵的車子已經合攏,眼看就能收穫大批獵物。這時,信使忽然來報告說:「晉國的國君去世了。

按照禮儀,韓武子應該去弔唁,但他捨不得眼前的獵物,就對欒懷子說:「你也知道我喜歡打獵,現在,野獸已被趕在一起,獵車已經合攏,我還是打完獵再去弔唁吧!

欒懷子含蓄地回答說:「范氏滅亡的原因是順從的人太多,批評的人太少。現在,我是順從您的人,不是批評您的人。您為什麼不去問問晶呢?」欒懷子所說的晶是韓國一個敢於直諫的大臣。

韓武子明白了欒懷子的意思,說:「您是想批評我嗎?您想批評我就直說好了,何必要問晶呢?」於是,他馬上停止打獵,去弔唁晉國國王。

在生活中,我們並非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困難在於每個人都有堅持錯誤的衝動。但傑出人士能克服這種衝動,知錯就改,這就等於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拋棄偏見,向君子的氣節靠近

孔子很喜歡把君子與小人放在一起比較,也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讓我們努力做君子的同時也能識別小人的嘴臉。比如大家很熟悉的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我們知道「不善」方能「行善」,所以也只有知道小人是什麼樣子才能做好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是什麼意思呢?南懷瑾先生解釋說君子做人處世憑藉一顆正直的心,他不會厚此薄彼。「周」就是包羅萬象,「比」就是比較。一個君子的胸懷應當是這樣的:某個人道德高尚我們要敬重他;某個人道德還沒有修煉到家,我們也不必要去苛責,而應當去設法感化他,這也符合孔子做人的原則。

就像是天地萬物,對於上蒼來講它們都一樣,沒有誰比誰高貴,誰比誰低賤之說。有時候我們說蚊子和蒼蠅很討厭,青蛙很好,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我們都是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去看,這樣的思考難免有些自私,這是「小我」。如何做到「大我」呢?就是要捨棄心中的偏見,萬物本來是平等的,如佛家所講的「眾生平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對人對事就會有另外一番大的眼界,就不會僅拘泥於自己的小天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對自己有恩惠的就是好人,對自己沒有恩惠的就不是好人,這樣的看法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很不客觀,在孔子那裡一定是通不過的。但是我們同時也應注意到這些是人類的通病,而且這個毛病不好改,在所有人身上它的「病毒」都存在,只不過有沒有發作的區別和是否蔓延的區別。因而,我們還是要時刻警醒自己捨棄小我成就大我。有人大概會問成就大我有什麼好處?如果你把功利主義色彩放在心裡,那麼你就不可能做到「大我」的境界。所謂「君子周而不比",其實孔子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君子對待德行好的人欽佩,對待德行不好的人也不會去打擊。

接下來轉到小人這裡的風景就截然不同了。「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做事情都喜歡「比」,怎麼個比法?就是以他自己為中心,凡是對他有利的就是好的,凡是對他不利的就是壞的。這句話我們看起來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有人甚至會說人都是自私的,誰做事情不考慮自己呢?那麼無私的人哪裡還有啊?不要小瞧這樣一句話,在平時這樣的小人還看不出來會有怎樣的破壞作用,到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的時候我們就能感覺到了。比如一個民族到了危亡的時刻,小人就會憑藉這一點依據去選擇眼前的小利而不會顧及民族大義,所以他們就跑去做漢奸了。

因此,做人當然不能做一個無情無義的小人,像這樣的人我們也會對他敬而遠之。所謂「敬而遠之」,就是對小人不能不理睬,這樣你就沒有辦法自保了,「敬」就是要你對他表現得很恭敬,態度上不能讓他覺得你瞧不起他。「遠」就是要你疏遠並遠離他,這樣的人不能深交。這才是孔子要表達的君子與小人的區別,為的是找到與他們怎麼相處才能相安無事的方法,而在內心又要向著君子的氣節靠近。


聲明:尊重經典原義並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對一些古文進行了通俗白話轉化,不妥處敬請批評指正。筆者只是把好文章分享給需要的人,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本文筆者,會及時進行處理。

關鍵字: